王运宝 付倩倩
干部交流,本是组织工作中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但加上“长三角一体化”的定语,便有了更深刻的内涵和更立体的深意。“要探索建立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相适应的干部交流机制。”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合肥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为长三角干部交流工作指明了航向。
与沪苏浙互派干部“双向挂职”、赴沪苏浙跟班学习“千人选派计划”……一系列力度空前的干部交流工作正在安徽有序拉开帷幕。当下的安徽,积极推动和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干部交流的背后,蕴藏着哪些深层考量?
创造“安徽震撼”的关键力量
“要深刻认识安徽进入阶梯递进、厚积薄发的积势蓄能期,进入优势集聚、机遇彰显的战略叠加期,进入跨越赶超、爬坡过坎的时间窗口期。”2021年3月,安徽省委书记李锦斌在安徽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上强调,“再接再厉完全可以再造‘安徽震撼,松劲歇脚就可能留下‘安徽遗憾。”
从自身发展和周边区域经济格局来看,安徽正处在最佳的机遇窗口期,各项发展要素条件皆已具备。
先从安徽发展的“历史方位”看。刚刚过去的“十三五”,安徽交出了一份写着“努力”的成绩单。今年3月的安徽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会议,用“五个历史性转变”做了高度凝炼的概括。放在全国的区域经济格局中,安徽实现了由“总量居中、人均靠后”到“总量靠前、人均居中”的历史性转变。科技创新实现由“跟跑并跑”向“并跑领跑”的历史性转变,安徽区域创新能力居全国第8位,连续9年位居全国第一方阵。与此同时,代表区域竞争力的城市,也实现了由“自我发展”向“组团合作”的历史性转变。2020年,省会合肥经济总量首次突破万亿大关,跻身全国城市20强。
“十四五”开局后,2021年上半年,安徽省经济总量突破2万亿元、位居全国第10位,增长12.9%、居全国第七位,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4.3%、居全国第3位。8月10日的安徽省委十届十三次全会上,“全年经济总量跻身全国第一方阵”被明确为重要目标。
再从安徽的区域格局来看,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和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两大国家战略叠加的唯一省份,安徽可以建设成为链接长三角与中部地区的资源要素集聚和流通平台。特别是2018年11月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30多年来矢志不渝“眼睛向东看,目标跟东比,身子往东靠,步伐朝东迈”的安徽,终于迎来国家层面的身份认同,从长三角的“旁听生、插班生”轉变为“正式生”。“身份”的改变,让安徽站在了时代的风口上。
今天的安徽,能不能在“十四五”期间创造“安徽震撼”,关键就在于能否牢牢把握长三角一体化、“三地一区”建设这个最大的“势”,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发展成为新兴工业大省、经济大省。
但如何将长三角一体化的“势”转化为跨越式发展的“能”,最重要的转换器是人,关键力量是具有市场逻辑、资本意识、开放思维、法治观念的领导干部队伍。可以说,抓住“关键少数”就是激活最大力量,但更要正视安徽与沪苏浙的干部在理念和思维上还存在差距,尚未实现与长三角一体化的等高对接。
因此,选派安徽干部赴沪苏浙跟班学习,同时让沪苏浙干部交流到安徽,不仅是为了锻造出一支创造“安徽震撼”的干部队伍,也是长三角一体化等高对接的现实需要。
一体化等高对接的需要
“企业家们不是想着怎么离开,而是想着怎么喊更多的朋友来,这就是营商环境的最佳注脚。”到上海闵行区跟班学习的淮北干部宋雨倩,用通俗语言做了一个生动的表述。
客观而言,在长三角这个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验班”中,升级为“正式生”的安徽与沪苏浙“优等生”之间,还存在明显差距。从表面上看,体现在经济总量、产业层次、人均水平以及基础设施等“硬指标”上,根源则是在思想观念、思维视野、发展能力等“软实力”上,而“软实力”的决定性因素正是领导干部的理念、格局与执行能力。
以企业家落户最看重的营商环境为例,地方干部能不能听懂企业家说什么,能为企业家做什么,无疑是判断一地营商环境的重要指标,而这需要专业的对话能力和服务能力。正如安徽省长王清宪在“双招双引”座谈会上指出的,“要读懂企业、读懂企业家。”
怎样才能读懂?派出去学习沪苏浙如何跟企业打交道,就是一条见效快的优质路径。“最多跑一次”“只说YES,不说NO”“负责思维而不是避责思维”,对于这一系列营造最佳营商环境的创新型做法,“只看材料是学不到真谛的,只有‘沉浸式亲身体悟,才能学得真切。”一位在浙江体悟实训后的安徽地方领导深有感触地说。
2021年4月,安徽省委书记李锦斌、省长王清宪率安徽省党政代表团赴沪苏浙学习考察,全方位全领域全维度“学先进、抓对接、促一体”。在总结交流会上,李锦斌连说了五个“强烈震撼”,并强调,安徽发展已经取得显著成绩,但与沪苏浙相比落差依然不小,必须对照先进找差距,“要破除思想上的因循守旧,破除工作上的小进即满,破除能力上的本领恐慌,破除章法上的简单粗放,破除作风上的假大虚浮。”
因此,安徽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打造具有“长三角属性”的发展生态,急需补上“软实力”的短板。其中,最关键的一环就是提升领导干部等高对话的能力。正如多位在上海学习的干部总结出的感受:“发展中的问题,面上是营商环境,根子还是干部思想观念和工作作风。”
从这个视角来看,安徽以“走出去”的开放思维和“引进来”的开放姿态东向求学取经,就是全面对标对表高质量发展的“优等生”,通过多层次、立体化的交流互动,学习沪苏浙的先进经验,从而缩小“硬实力”和“软环境”两方面的差距,真正实现等高对接,达到长三角“实验班”的高质量一体化。
提升干部能力的“硬核”举措
2021年4月,李锦斌在安徽省党政代表团赴沪苏浙考察学习总结交流会上强调,要聚焦“发现人才、培育人才、使用人才”,完善干部双向挂职、人才交流机制,扎实推动人才链接。
今年以来,安徽以前所未有的规模选派干部到经济发达地区和改革开放最前沿感受氛围,到关键岗位和平台上接受历练,这一“硬核”举措正是发现、培育、使用人才,扎实推动人才链接的生动实践。
首先是提升发展格局理念的需要。安徽干部董楠到长三角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挂职后,对于“理念上的差距是最大的差距,理念上的短板是最大的短板”有了更深的体悟。“在面对问题时是‘往里收还是‘往外走,差别非常大”,董楠说,如果遇到困难首先想着回头去找不能做的依据和理由肯定做不好,但是如果换一种思路,想办法去找能解决问题的依据和路径,哪怕达不到100%的预期,但顺着破题的方向推下去,结果大不一样。
其次是创新手法、步法、打法的需要。“要破除章法上的简单粗放,学习沪苏浙的科学方法、有效打法、管用办法,争做匠心独运的践行者”,李锦斌在安徽省党政代表团赴沪苏浙学习考察总结交流会上再次强调了方式方法的重要性。
与沪苏浙相比,安徽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低的主要原因,在于市场化程度低,突出表现在运用市场的逻辑、资本的力量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6月24日,安徽启动万家企业资本市场培训专项行动,此后短短一个多月,累计培训企业近5000家,完成年度预期目标任务的50%,7600多人参加多层次资本市场培训。不仅企业家要培训,领导干部的资本意识和运用能力更要培训,从这个角度看,直接派他们到经济发达地区接受市场洗礼,也是资本市场培训专项行动的一种延伸。
再次是全方位推进十大新兴产业“双招双引”的有力抓手。围绕“三地一区”建设,安徽从年初即开始着手编制十大新兴产业“双招双引”工作方案,打通了从“是什么”到“干什么、怎么干”的实践逻辑,绘制出清晰的路线图、施工图。
目前,从省级层面到市县党委政府,顶格倾听、顶格推进、顶格协调的工作机制正在建立起来。在推进新兴产业的工作专班制下,干部交流互动不仅仅是学习,当好“学生”,同时也是在安徽与沪苏浙之间当好“联络员、宣传员”,搭建起合作的“直通高架桥”,引进优质要素资源和金融资本。
更重要的是,通过交流学习,選派干部像一枚枚精挑细选的种子,经历洗礼后变成一棵棵带着新理念的芽子,最后就能长成一片生机勃勃的林子。
实际上,目前安徽省级层面的交流学习只是一个开始,县市区立体化多层次的对标对表沪苏浙、跟班学习已然开启,大的改变正蕴藏其后。我们相信,“取经”沪苏浙后,他们必将用新的观念思维、工作方法,发挥“酵母”的作用,激活身边更多的人,由此引发的连锁式改变,将会提升安徽的发展生态,蓄积成创造“安徽震撼”的澎湃能量。
而这一切的开始,都源自组织部门推进的长三角干部交流学习。如今,帷幕已经揭开,安徽如何布局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