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诗宇
一、引言
林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我国一直以来对林业的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2010年,我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入全面推进、逐步深化的新阶段。2012年,原国家林业局发布文件,明确林下经济22项发展规划(陈红和彭岳,2018)。2015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国有林区改革指导意见》,强调林业生产模式应当实现由木材生产为主向生态修复和建设为主的转型升级,充分发挥森林在生态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在“十三五”规划中,建设生态文明成为国家发展的核心战略之一。2017年,原中国银监会、原国家林业局和原国土资源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林权抵押贷款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开展林权抵押贷款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2018、2019年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连续两年发布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意见和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2020年9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中,向全世界庄严宣布,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一庄严承诺,为实体经济的转型发展排出了时间表。林业是兼具生态、经济、民生、碳汇和旅游健康等多种功能的重要产业(丁健臣和赵丹丹,2017),与国家发展、人民福祉息息相关,研究金融促进林业全产业链经济发展不仅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而且在时间表的排序上也是当务之急。
二、傳统金融支持林业产业发展存在难点
从现实看,根据林业“十三五”规划,我国林业产业力争到2020年总产值达到8.7万亿元①,带动就业人数达到6000万人。但是,根据相关文献和报道,2019年全国林业总产值7.56万亿元,预计2020年8.1万亿元②,2018年全国林业产业从业人员超过5000万人③,与“十三五”规划存在一定的差距。从金融支持林业情况看,截至2020年末, 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显示,各项本外币贷款余额178.4万亿元,同比增速12.5%,其中涉农贷款余额38.95万亿元,同比增长10.7%,比全部贷款余额增速低1.8个百分点,占全部贷款余额比重21.8%。林业贷款在中国人民银行贷款投向中不做专门统计,它包含于农业贷款中,由农业贷款比重可知,林业贷款占比较低。
从现有文献情况看,学者们主要围绕三大问题探讨:一是林业产业先天弱质性,政策性银行、农村信用社和非正规金融机构等在林业金融服务中遇到诸多问题,导致金融支持林业发展资金总量偏少(秦涛等,2012;倪剑,2014;郭志鹏和杨帆,2019;丁健臣和赵丹丹,2017)。二是金融支持林业产业发展受五方面问题的制约:(1)林权分散抵押困难,贷款成本高,地区差异大、标准不统一,林权评估机构缺乏、评估标准不统一,林权流转市场未建立、变现难;(2)林木生产周期长,预期收益不稳定,林业企业和农户规模小、分散,信贷投放风险高;(3)林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缺位,担保方式少,保险机制不健全;(4)农村信用体系、保障体系等配套政策不健全;(5)缺乏多元林业融资机制,资金来源单一、局限性大,社会资本难以进入(王岗,2015;邱栩等,2018;伍艳梅,2018;吴泽学,2019)。三是在金融如何支持林业产业发展方面给出了建议。如倪剑(2014)认为优化制度设计和金融创新能够有效控制林权抵押贷款的风险问题;丁健臣和赵丹丹(2017)提出加快推进中国林业金融制度创新,组建中国林业发展基金;黄凌云和戴永务(2018)认为,开展以林权抵押贷款为核心的林业金融支持体系改革是重要途径。
目前,传统金融支持林业产业发展在局部或某点上有些帮助,但无法彻底解决林业经济发展与资金投入少的矛盾。所以,本文引入产业链金融,其目的是解决传统金融中存在的两个难点:一是在科技赋能模式下,依据成本收益统一核算原则,发展林业产业多种经济补偿森林种植业收益不稳定问题;二是在科技赋能模式下,解决林业中小微生产企业间信息不对称难以获得融资问题。
三、我国林业产业发展现状与问题
(一)林业产业全方位起步,传统供应链稳步推进
根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召开第四届全国林业产业大会公布,截至2018年,全国商品材产量8811万立方米,人造板 2.99 亿立方米,干鲜果品、木本油料等特色经济林产量达1.81 亿吨,花卉种植面积2445万亩(绿文,2019);各类生态旅游地1.1万多处,生态旅游人数16亿人次,综合产值1.5万亿元,生态旅游吸纳社会投资总额达 1400 亿元;国家林业示范园区、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和重点龙头企业分别达到16 个、550 家和519 家;生物质能源、生物质材料等新产品、新业态不断涌现(冯璐和葛洋,2019),包括森林食品、森林康养、森林碳汇、森林医疗、森林运动、森林养生、森林体验、森林步道等已具雏形(詹何,2018);林产品进出口方面贸易总额 1603 亿美元,木质林产品销售走在世界前列,原木、木浆、锯材进口和木制家具、人造板出口均居世界首位,是世界最大花卉生产基地。我国林业产业正朝着多样化方向发展,规模不断扩大,质量显著提高,新业态发展良好,一二三产业比例已由 2012 年的 35∶53∶12 调整到 2018 年的 32∶46∶22。
林业产业供应链方面,林纸一体化、林板一体化、林浆纸一体化推进较好。特别是近两年,我国林业产业经济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生态文明建设及绿色经济发展政策的引领下,协作发展态势平稳。在原料供应环节、生产制造环节、绿色销售环节、绿色消费环节及绿色回收利用环节已形成多种模式,如:生产企业+种植农户+营林基地、林场+企业、大中型人造板生产企业林业供应链(制定了出口规范,甲醛释放达到国际标准)、宜家家居为代表的绿色销售模式、阿里网络零售平台与绿色产品企业开展的绿色供应链消费协作战略,以及在回收利用环节已形成的全产业链型回收利用、特许经营型回收利用、团队型回收利用等有效模式。
(二)林业供应链产业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是森林覆盖率低,木材供应能力弱。尽管目前森林覆盖率有所提升,但基础薄弱的问题仍未从根本上解决。天然林、密林地占比低,森林林地储备量不足,导致在林业经济供应链中,木材的供应能力弱(李冬青等,2019)。
二是营林造林技术偏低。表现在三个方面:(1)经济林采伐后,不能选择适合的经济树种进行栽植,经济林更新换代慢;(2)一些地区还沿用旧有模式,重采伐、轻养育;(3)病虫害防治技术不过关,化学药剂使用过多,苗木栽植后成活率不高。
三是布局不合理。表现在三个方面:(1)营林企业与加工企业地域分布不合理。截至2018年,我国东、中、西部地区林业产业总产值占全国比重分别为43.4%、25.7%、25.6%。东部地区经济发达,林业加工企业多,但相对于中、西部地区森林资源少,导致林产地资源与林加工地偏离。(2)企业大小分布不合理。在森林覆盖率高的地方,小型加工企业分布较广,大型加工企业较少或者没有。(3)企业技术普遍较低。小企业技术附加值低,而有些大型企业虽然可以生产高端林产品,但大多依赖国外进口设备,缺少自主研发和自我创造能力,设备和销售对外依赖度高。
四是林业核心企业供应链带动效应低。核心企业目前仍以高消耗、粗加工、低端林产品经营为主,缺乏有影响力的名牌或品牌,2019年林业全行业市场收益率仅为1.1%,低于农业2.4个百分点④,可见林业核心企业盈利能力并不高,其带动效应有限,不利于供应链长远发展,更难以形成产业集群发展。
上述问题使林业供应链发展产生了以下矛盾:一是森林资源的供给与需求矛盾,二是单一供应链跨产业、跨环节、跨区域协作发展矛盾,三是供应链协作管理能力低与提高协作效率的矛盾。这三方面矛盾严重阻滞了林业企业供应链持续发展。
四、产业链金融特点和内敛优势与林业绿色全产业链的契合点
产业链是产业经济学概念,指各产业部门之间基于经济关联,依据特定内在关系和时空布局形成的链条式关系,包含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四个维度,共同组成产业链内涵(沈文璐等,2018)。理论上说,产业链形成机制是社会分工与交易日益复杂化的必然结果。由于企业难以应付越来越复杂的分工与交易活动,不得不依靠企业间的相互关联,这种搜寻最佳企业组织结构的动力与实践为产业链形成创造了条件(Lacroix和Varangis,1996)[25]。能形成产业链的企业为了降低交易费用,获取集聚经济效益,在迂回生产过程中,主动形成链式发展(Siskin,1997)。由于产业链是逐级累加的有机统一体,某一链环的累加将对上一环节追加劳动力、资金和技术投入以获取更高附加值。因此,链环越下移,资金、技术越密集;链环越上行,资源加工性、劳动密集性越明显(Lee和Rhee,2011)。
(一)产业链金融特点和内敛优势
所谓产业链金融,普遍意义是指银行等金融机构在自身的专业领域中,以核心企业为依托,综合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和物联网等技术,为产业链中各成员提供灵活的金融产品和融资方案(Fanning和Centers,2016)。产业链金融较传统供应链金融的优势主要表现为:一是充分继承了供应链金融信息共享优势,实现产融结合,金融服务深度融入产业链每一个环节。二是连接的范围广而复杂。如果将供应链金融比作无数条经线,那么产业链金融就是无数条密布经线与纬线交织而成的网面。三是传统的供应链金融主要以核心企业主体信用为核心,而产业链金融则需要以整个产业链资产的优劣情況和交易场景作为核心,主产业链上的企业、支链上的企业以及各环节都表现为数字化和线上化。四是在产业链金融模式下,借助区块链技术和物联网技术(龙云安等,2019),产业链上各层级的物流、商流和信息流都会被记录在分布式账本上,保证产业链信息的真实性和不可篡改性(Wang等,2019)。五是传统供应链金融模式管理风险时确保将风险降到最低点,但在产业链金融中,风险控制覆盖到整个产业链金融活动的全过程,主要运营者、核心企业以及平台资金池对于风险控制具有重要意义(戴昕琦,2018)。六是从当前产业链金融市场来看,无论以什么方式为主导,都是通过将传统的贸易关系抽象为应收账款电子化凭证,用它的开具、流转、融资和清付来实现信用下沉和传递,实现整个产业链信用体系的正常流转与交易。
可见,面对可以形成产业链的大中小微企业,产业链金融在科技赋能方式下,有其内在无歧视、无干扰、有序竞争的内敛优势。(1)产业链金融可以实现无歧视的需求决定供给。在整个产业链中,不同企业从事的经营活动各有不同,其在不同环节对资金的需求也多有不同,需要存在多种不同的融资方式,金融产品设计可以根据交易结构和业务分散程度灵活设计。(2)产业链金融可以实现信用的有效流转与交易。核心企业的信用流转和贸易背景的真实性核查是产业链金融的两大业务重点。电子化的信用凭证是运作重点,无论是个人金融活动,还是企业金融活动,电子信用凭证的出现可以降低金融机构的业务成本,使合同和回单等凭证脱离纸质载体。运用互联网和区块链技术可以保障凭证和证明的真实性和不可篡改性,充分降低信用核查成本。(3)产业链金融可以实现服务传递的有序竞争。核心企业受信息不全面因素的影响,信用传递链条短且单一,虽然一级供应商与核心企业关联性强,双方贸易背景核查相对容易,但二级以上的供应商与核心企业的关联性随着层级增多不断减弱。在产业链金融活动中,通过物联网、互联网、区块链技术,电子信用凭证可以实现在产业链不同层级企业间、不同链条上的环节间有序传递。
(二)林业绿色全产业链与产业链金融具有很好的黏性
全产业链是中粮集团提出的一种发展模式,目前在农产品生产销售过程中广泛使用。全产业链以消费者为导向,从产业链源头做起,经过种植与采购、贸易及物流、食品原料和饲料原料的加工、养殖屠宰、食品加工、分销及物流、品牌推广、食品销售等环节,实现可追溯,形成安全、营养、健康的食品供应全过程。
林业目前正朝着全产业链方向努力,从原有的供应链到林业绿色全产业融合发展,不仅延长了林业原有供应链,而且衍生出多条支链。如休闲旅游产业链,促进了户外运动和相关设施建设,推动相关产业蓬勃发展;以林业生物产业、生物质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和信息技术产业为核心的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将会异军突起,围绕林业多产业形成各自产业链。林业绿色全产业链是林业企业未来发展趋势,林业绿色元素将贯穿于供应链的各个环节。
林业绿色全产业链与产业链金融结合的优势体现在三方面:第一,林业绿色全产业链涉及的范围广、地域多。林业产业从目前单一供应链来看包括木材业、人造板业、纸浆和纸制品业、各种木制半成品和成品业四大产业。而四大产业中每个产业都包含了很多种类,如木材有原木、锯材、木片等,人造板有刨花板、纤维板、中纤板、胶合板等,成品中包括家具、木地板、其他木质制品等(张智光,2008)。再加之现有的各种新兴产业,庞杂的种类分布、地域分布和链条分布,使单一供应链难以管理。通过产业链金融模式,可以从森林种植到产品销售实现综合有效管理,避免现有林木资源供需脱节。第二,只有科技赋能联合多条供应链,才能解决森林种植地与生产地布局不合理、一二三产业关联度和紧密度不高、销售环节与生产环节协调运转不畅通、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协调不力、全产业协作管理能力低等问题。第三,通过科技赋能,使产业链金融的优势有机融入林业全产业链发展中,解决现有林业供应链发展的难点与堵点。产业链金融可以进行一系列的金融产品设计和风险缓释技术调整,按照规模化、集约化和工业化模式统筹管理全产业链(Chakuu等,2019),在产业链金融模式下,金融可以服务到每一家中小微企业、每一个微小环节,可以对链条上的企业融资情况、规模和用途进行精准定位,实现林业生产链条、销售链条成本与收益的合理配置,有效解决综合效益低下、竞争无序、成本居高等难题,使产业链金融与林业全产业链协调发展的契合点相通,黏性增强。
五、产业链金融深度融入林业绿色全产业链协作发展的路径
(一)以核心企业为主导的林业绿色全产业链金融模式
我国木材对外依存度接近50%,木材加工业的资源约束型特征决定了大型木浆造纸企业、大型人造板生产企业等耗材大户需拓展供应链,建设自己的原料林基地,保证林木资源满足自身需要。在整条林纸、林板、林浆纸一体化产业链中,工业原料林基地能否长久持续地给林产工业企业提供木材原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链条的稳定。所以,林业工业企业为了寻求更好的发展,必须努力维护供应链稳定,提升自身竞争力。这些企业凭借自身优势,与金融机构建立信用关系,形成以核心企业为主导的林业绿色全产业链金融模式,解决上下游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见图1)。
目前,以核心企业为主导的产业链金融模式已有很好的范例。如海尔产业链金融模式,通过“海融易”(宋远方和黄千员,2018)互联网投资理财平台控制了上下游近万家供货商和销售商,并为所有企业用户提供直接授信(信用借款)和订单融资(货押模式)。在风控方面,“海融易”有自己的风控模型,可以准确判断哪些企业处于扩大再生产阶段,哪些企业处在严重亏损阶段,从而为金融机构提供详细风控信息,避免融资风险。
(二)以出资方为主导的林业绿色全产业链金融模式
银行等金融机构作为产业链上的出资方,具有得天独厚的资金优势。这种模式目前较为普遍,如中国银行已经为多家大型企业(上下游中小企业超过8000余家)提供融资服务,采取的融资手段为应收账款保理融资、应付账款及货押融资方式(见图2)。
(三)以第三方金融平台为主导的林业绿色全产业链金融模式
依托大数据技术构建供应链金融平台,并链接整个产业生态,构成垂直领域内闭合的金融生态系统(见图3)。如现已发展良好的中金云创金融平台,可以提供应收账款融资、存货质押融资、预付款融资业务,并配备完善的风控体系,满足中小企业产业链发展需求。同时它以互联网为依托,运用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满足各类主体的多方诉求,促进各类主体不断发展,提高整个金融生态平台的竞争力。
以上三种林业绿色全产业链金融模式,在运行中赋以大数据技术、区块链技术、物联网技术及电子信用凭证,可以较好地实现林业产业链协调发展。通过在技术方面不断完善风控体系、法律体系、支付结算体系以及平台架构设计,在整个链条的运转方面充分考虑并明确业务的资产定位、盈利模式、成本测算、运营团队以及行业经验借鉴,可以有效解决现有林业绿色产业链协调发展中的三大矛盾难题。
注:
①数据来源:中国经济网,2016年5月26日。
②数据来源: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政府网,2020-01-02。
③數据来源:第四届全国林业产业大会,2019-12-3日。
④数据来源:万得数据库。
(责任编辑 刘西顺;校对 GJ,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