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復經濟, 聚焦發展才是硬道理

2021-09-15 03:30本刊編輯部
澳门月刊 2021年9期
关键词:橫琴資源產業

本刊編輯部

8月23日,澳門立法會網站公佈30位議員於2021年8月10日向行政長官提出的書面提問及行政長官的書面回覆內容,留心觀察閱讀後會發現,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經濟適度多元發展、人才資源及政策配套、疫情下中小微企業及失業困難群體的幫扶等問題成為議員們關注的重點議題。而行政長官的回復,也可算是耐心有加,中規中矩,娓娓道來,看後令人對本澳当前面臨的現实問題、政府的應對態度及在做工作基本有個全面了解。

上述书面回复内容公布后,也有議員及社會人士透過媒體及互聯網社交平臺發表看法,認為行政長官的書面回復應為各相關職能部門的輔佐性回復,略顯官樣和平淡,未有行政長官面對面回復時的那種現場感、真實感和感染力,有些遺憾。

粵澳深度合作區

專項小組在行動

有多位議員關注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的情況,行政長官賀一誠的回復令媒體和社會為之一振,因为還沒正式看到總體方案公佈出來,但特首此次透露粵澳雙方有多個專项小組已開始對接並參與深度合作區的前期工作,這給人一個感覺,方案何時正式露臉見面已不是第一緊要的事情,關鍵是要按中央政府早已明確傳達的方案主旨精神內容先動起來,別老是被動地坐等白紙黑字的書面東西,糾結於誰來主導,猜測著是否租賃橫琴等五花八門的小道消息的求證上,因為澳門為此浪費的時間、消耗的八卦精力不少了!時間不等人,別再扯太多無用的東西,澳門迫切需要告別空喊口號的時代,脫離相互糾纏的怪圈,力爭盡快裝上多元發展的車輪子,用行動告訴自己、告知世人,只有設法努力恢復經濟,實現本澳全面發展才是硬道理。

賀一誠在向议员回復中再次清楚地表明,橫琴是澳門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第一站,是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的新平臺、便利澳門居民生活就業的新空間、豐富“一國兩制”實踐的新示範、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新高地,澳門要主動把握和用好這些政策。

賀一誠透露,現時粵澳雙方已成立多個專項小組,開始負責銜接和推進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的各項工作。在中央指導下,粵澳將共同做好政策的宣傳和解讀工作,根據深度合作區的戰略定位,抓好主要任務,建立共商共建共管的體制機制,聚集優勢領域發展新產業,共建橫琴與澳門一體化高水準開放的新體系。粵澳將按照合作區發展的新要求,啟動和修編《橫琴總體發展規劃》。

在闡述澳門適度多元發展的方向時,行政長官賀一誠表示,特區政府未來將著力發展以中醫藥研發製造為切入點的大健康產業、現代金融、高新技術、會展商貿和文化體育等產業,促進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有關部門會更加積極主動,更具針對性地落實招商引資工作。以澳門重點發展產業及新興品牌企業等為主要對象,貿促局已制訂目標企業清單,主動上門拜訪企業,推廣澳門的投資營商優勢,並鼓勵企業來澳參與主要會展經貿活動。另將透過《稅務法典》的立法,引入通用的國際稅收概念,以便與國際標準接軌,以及確立屬地課稅原則,吸引外來投資,以促進總部經濟在澳門特區的發展。

另外,特區政府將依照促進經濟適度多元的發展方向,抓緊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的機遇,更加積極開展招商引資工作。並在策略上、服務上、理念上作出部署,包括將推出“投資E道”,以專題網站形式呈現澳門、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以及葡語國家重點城市的營商資訊,為投資者快捷掌握實用投資資訊提供管道。

賀一誠指出,澳門海域開發利用也離不開區域合作,合作區建設也將持續關注海域,包括加強開發利用周邊海島旅遊資源,推動粵港澳遊艇自由行,探索加強合作區與珠海港口的功能協調和產業聯動等。

談及粵澳深度合作區的人才及后備力量補充問題時,賀一誠認為,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可為澳門帶來土地資源、專業人員、大型科技設備共用,以及更趨同澳門的開放市場空間。澳門可利用合作區的空間資源和政策優勢,適度擴大學生規模,增加外地生源,與各地著名院校合作辦學,推動澳門高等教育發展。現時澳門大學在大灣區的首個產學研示範基地——“珠海澳大科技研究院”,已經完成第1、2期場地的實驗室裝修,第3期工程正在籌備。示範基地將成為粵澳攜手加快推動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專案。

澳門適度多元發展,人才當是第一生產力,如何在多元發展中解決本澳人才缺乏問題,賀一誠透露,政府將建立與社會發展相適應的人才引進制度,現已完成檢討人才引進機制,預計今年第四季公開諮詢。人才引進將採取“定額”、“定向”、“定點”的方式執行。同時因應國家賦予定位,以及特區“二五”規劃中促進產業適度多元的發展方向,首階段將優先引入大健康、現代金融、高新技術及文化體育等四大重點發展產業的優秀領軍人才。

琴澳合作

制度創新突破是關鍵

必須承認,《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提出也有一段時間,澳門對此方案抱有很大的期望,近半年來關注談論的非常多。廣東、珠海、橫琴也明確按中央要求表明態度,全力支持配合澳門適度多元發展需要,與澳門一起在共商共建共管的原則基礎上,攜手推動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發展,以期早日讓合作區順利啟動、見效、發揮效益。

但因制度、架構、管理模式、法律體系等諸多客觀原因,粵澳深度合作確實也面臨著一些實質性困難和問題需要解決。解決上述問題,你說它難它就難,說它不難難也不難,因為人是活的,制度、架構、管理、法律等等條條框框的東西都是人來定的,只要解放思想,客觀面對,勇於創新和突破,抱著一切影響和阻礙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東西都可以得到修正和完善的態度去克服和解決,都應該不是問題。而日前在廣州發布的《中國粵港澳大灣區改革創新報告(2021)》,對粵港澳大灣區框架下珠海與澳門的歷史性發展機遇研究中,實際已針對珠澳深度合作面對的問題及解決辦法提出了可借鑒的思路。

第一,珠澳制度創新可獲更多突破。首先通過構建互通共融規劃推動更高水準互利共贏發展,對基礎設施聯通、產業佈局、長遠目標和定位等深度溝通,形成共識、同心同向同行。其次是加快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打造無縫連接的交通樞紐,啟動口岸樞紐,提升橫琴新口岸通關效率,落實新通關政策。

第二,創新資源可加快集聚。首先深度融入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資源的充沛資金,合力打造區域創新體系。未來珠澳將建設開通互通、佈局合理的區域創新體系,充分發揮“澳門—珠海”在粵港澳大灣區中極點帶動作用,推動科技人員便利往來。其次是優化區域科技創新環境,珠澳將共同建設一批國際化科技創新平臺,引領產業更新,構建以創新為支撐的新經濟體系,新一代資訊技術、高端裝備製造、生物醫藥、數字經濟、新能源、新材料、海洋經濟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將在珠澳迎來廣闊機遇,平臺經濟、共用經濟和體驗經濟等新業態將加快培育,激發珠澳創新創業活力,成為大灣區創新策源地。

第三,產業結構可適應多元化發展。珠澳可合作爭取共同編制產業規劃、共同謀劃產業方向、共同篩選產業項目、共同選擇產業實施主體,推動建立產業發展新機制,避免埋沒資源互補優勢。其次是加強政策扶持,拓展合作空間。珠海需要做好空間協調,把支持澳門經濟適度多元化發展作為橫琴核心任務。推動橫琴自貿片區下延伸覆蓋保稅、十字門、洪灣片區等一體化發展區域,以及向金灣區(高欄港區)、鶴洲片區拓展,服務澳門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發展,建設支持澳門產業多元化新平臺。推進粵澳產業園、粵澳中醫科技產業園、橫琴澳門青年創業穀等重點平臺建設,拓展產業多元化發展新載體,構建珠澳產業協同發展新格局。

第四是聯手開拓國際市場。珠澳雙方可共同開展專案對接、投資拓展、招商推介、資訊交流、人才培訓,加大對聯手“走出去”的政策支持力度。鼓勵珠澳企業聯合投資、招標等方式,共同開拓國際投資幫助基建市場,協同支持珠澳企業升級。

該報告對橫琴與澳門產業協調中存在問題及解決對策也提出了建議。

報告建議,第一,做好琴澳產業協同頂層設計。一是在深度合作區框架下,破解兩地產業協同共商“壁壘”,形成“共育”合力。二是落實“分線管理”政策。比如橫琴放寬對“澳門製造”貨物原產地規則,放寬部分琴澳合作生產“澳門製造”原產地條件。又比如探索實施零關稅政策,內地旅客在合作區購物帶回內地,參照內地旅客到澳門及境外購物管理辦法監管。三是理順財稅收益共用機制。比如在深合區框架下以"共用"為牽引,重點解決兩地財稅共用、收益分成。又比如合理確定澳門投資利益分成安排,建立“琴澳稅收共用轉移帳戶”,對橫琴留成中涉澳稅收收入,通過琴澳稅收帳戶劃轉。

第二,豐富琴澳產業協同內涵。一是合作打造國際旅遊目的地。依託澳琴旅遊深度融合、優勢互補,聯拓新景區、線路和產品,依託泛珠旅遊資源拓展中葡和海上絲路旅遊新通道。二是發展高附加值產業。比如發揮澳琴的優勢,加快部署數字新基建、重點發展成電路、人工智慧、大數據、VR/AR、區塊鏈等領域,推動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位化。又比如積極發展現代金融業,聚焦證券、保險、銀行等跨境金融業務,整合琴澳的金融產業,建設粵澳跨境金融合作(珠海)示範區。

第三是發展新產業、新業態。比如構建“旅遊+”產業生態圈,積極培育和開發多樣化產業新業態,逐步將橫琴重點發展的現代金融、高新技術、總部經濟、專業服務和文化創新等產業進行有機融合,實現澳琴旅遊業全城共建共融共用。

澳門在千呼萬喚等待《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公佈之時,實際國家已開始一系列的方案的前期鋪墊工作。細心人會發現,廣東省自然資源廳網站本月19日公佈,珠海市自然資源局關於《珠海市香洲區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10-2020年)預留規模落實方案(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二線”海關查驗場項目)》備案的請示(珠自然資字〔2021〕680號)已備案。

根據珠海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此前公告,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二線”海關查驗場設計總承包公開招標,專案包括海關監管設施設備及資訊化系統的建設。海關監管設施設備及資訊化系統建設,包括海關查驗用房、海關生活及相關配套用房、客車貨車查驗場地、市政道路等以及海關查驗設備、資訊化系統等。專案工程建安費約3.07億元、資訊化工程建安費約9,965萬元,為技術要求複雜的大型公共建築,主要工程內容包括但不限於:新建查驗場約2.2萬平方米,新建建築約2,400平方米,改造既有建築約2.3萬平方米,修繕建築內場地約4.9萬平方米,修繕室外場地約6萬平方米,新建室外場地約1.5萬平方米,新建市政道路約500米。

上述項目建設地均位於橫琴新區,由七個子項組成,分別為橫琴大橋、橫琴隧道、深井二線、橫琴北站、橫琴站、珠海長隆站、橫琴碼頭。政府投資100%。

由此可見,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的前期序幕工作已然拉開,澳門多元發展的空間大門已經敞開,此時的澳門就是要凝心聚力把發展的眼光更多地轉向橫琴,加快投身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步伐,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只有這樣澳門未來才會有希望。

本次幾位議員結合8月初本澳出現疫情,本澳部分社區實施暫時封閉管理,粵澳口岸再度實行嚴格管控等措施,給剛剛恢復有些起色的澳門經濟雪上加霜,造成本澳企業困難及生活壓力的問題,再次提出紓困、補助措施。行政長官賀一誠回覆時表示,本澳近一年多已在貸款扶持、減免相關費用、延緩貸款還款等方面大力支持中小微企業。今年的第三輪電子消費優惠計劃於6月1日開始至年底均可使用,截至7月底,已產生超過2,947萬筆交易,向本澳消費市場注入27.2億元,為本地各行業注入強心針,支持中小企商戶存續,以維持僱員和基層人士的就業。

特區政府已盡最大努力減少疫情對各行各業的就業和廣大市民的生活造成的負擔和影響,並將密切關注疫情變化及澳門經濟的最新發展情況,積極務實地統籌兼顧疫情防控和經濟復甦的工作。

不管怎樣,本澳疫情防控要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與此同時,抓經濟恢復、助企業發展、促就業穩定也是政府重要的任務,但要持續有保障地做好這些工作,推動經濟復甦,實現經濟發展、恢復造血機能是根本,是真正的求生之道。本澳社會各界,每每在遇到困難之時,不能總想著向政府要救濟、要補助,應抱著與政府同甘苦、共患難的態度,一起迎接天災人禍等帶來的各種挑戰,在增強自身市場競爭能力和生存能力方面多下些功夫,以期實現全面的可持續健康發展目標。

猜你喜欢
橫琴資源產業
The Changes of the Climate
垃圾也是资源
時寒冰 第五次產業大轉移將為中國未來30年帶來巨變
林毅夫 資源國家如何擺脫「資源詛咒」
樊綱 要用創新的精神來看待健康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