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程程
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今天,历经40余年;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今天,历经70余年;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到今天,历经百年;从“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到今天,历经几千年。《诗经》中对“小康”生活的美好追求,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筚路蓝缕、胼手胝足的艰辛探索、不懈奋斗中实现,中国人民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
千年梦想,百年奋斗,一朝梦圆。
从理想到目标,从目标到现实,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从一穷二白,满足温饱,到小康梦圆,进入不愁衣食、生活较为富裕的历史新阶段。
摆脱贫困、衣食丰足、安居乐业,一直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念兹在兹的美好社会理想。《诗经》有云:“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在此,小康是指通过劳动摆脱贫困。
“中国人在对小康社会的最初谋划中,就把它设定为不同于‘大同世界的既可望也可即的理想状态。”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辛鸣说,后来,小康的说法被儒家学派所使用,用于指代政教清明、人民富裕安乐的社会局面。
但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治、乱循环历史中,小康一直是一个美好愿景,百姓衣食无忧的小康社会,从未实现过。中国人民将對小康的向往,融汇进了对于现代化的追求之中。
新中国成立后,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随后“富起来”的任务紧迫地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为激励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忱,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20世纪50年代就提出了现代化的任务。
1975年1月13日晚8时,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开幕。周恩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三届人大的政府工作报告曾经提出,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可以按两步来设想:第一步,用十五年时间,即在一九八〇年以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代表们报以长时间雷鸣般的掌声。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明确指出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就是搞现代化建设。
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会见来访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大平正芳向邓小平提出两个问题:中国根据自己独自的立场提出了宏伟的现代化规划,要把中国建设成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将来会是什么样?整个现代化的蓝图是如何构思的?
大平正芳提出的,正是邓小平长期思考的问题:“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
用“小康之家”形象化地概括“中国式的现代化”,看似偶然,实则必然。这里面有三层含义:
小康,沿用了历史概念,符合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社会心理,反映了中国老百姓对于宽裕、殷实、稳定、安宁的社会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人民群众中有着深远的影响。
小康,是一个阶段目标的设定,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一个人民丰衣足食、生活较为富裕的历史时期。
小康,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是基于以人民共同富裕为目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
“邓小平同志对小康概念进行创造性转化,赋予其‘中国式的现代化的特色特质,搭建起东方大国摆脱绝对贫困与实现现代化的桥梁通道。”辛鸣说。
“小康”这个古老的词语,就这样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几千年来一代代中国人的期望,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完成现代化建设的愿景。
“小康不再仅是传统的社会理想,而是社会发展的目标,这是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追求的一个重大转变。”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李忠杰说。
这一转变,使得两千多年来中国人对衣食丰足、安居乐业社会状态的恒久守望,变成党和人民的奋斗目标与现实追求。
用现代化实现人民小康是一个美好的愿景,但怎样实现呢?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把长远目标与阶段任务结合起来,确立了走向现代化的长远规划和战略步骤。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温饱;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达到小康;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最初设定是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三步走战略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发展战略。小康,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链条、一个节点、一个阶段,是包含在‘三步走发展战略中的。”李忠杰说。
立足于改革开放之前30年的建设成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进程,我国经济总量以罕见的规模和速度连上台阶,“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个目标在上世纪末如期实现。
新世纪,党的十六大提出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七大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到2020年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确保到本世纪中叶实现“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
这一时期,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先后超过意大利、法国、英国、德国,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出口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中国成为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继英国、美国、日本、德国之后的“世界工厂”。
改革开放30多年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
2012年,党的十八大明确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大会主题,并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提出要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确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
党的十九大提出:“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
“这一战略安排,体现了我们党从社会主义现代化视角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地位的科学定位。”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部副主任、研究员贺新元说,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没有基本现代化,更不可能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三者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接续相继的三个关键性的历史发展阶段,是一个完整的历史进程。”
如今,全面小康从目标变成现实,这是一次中国历史上亘古未有的跨越。这一跨越,意味着改革开放以来由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小康社会”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这一跨越,也意味着新中国成立以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将进入历史新阶段,意味着建党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目标已实现了关键一步。
2012年11月,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习近平总书记说:“我坚信,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
在中华民族数千年发展史上,習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阶段性任务与中国梦的长远目标紧密联系交融在一起。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我们党始终坚持民族复兴这个长期战略目标,把不断地建设一个全面小康社会作为阶段性战略目标,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棒接着一棒跑,取得了显著成绩。老百姓的温饱问题、基本小康问题、总体小康问题,一个接一个地被解决了,小康建设的阶段性成果不断地被人民所认可、为历史所检验。”贺新元说。
新时代,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期实现的历史节点,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建设现代化,是各个国家的共同追求。衡量现代化的指标多种多样,中国共产党人将小康确定为中国现代化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民谋利”。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使全体人民普遍地从现代化建设中受惠。
中国共产党人根据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立下“军令状”,“一个不能少”的坚定承诺,带来无数人命运的改变。从华北平原到西南边陲,从大别山区到秦巴腹地,从土家苗寨到雪域高原,一个个贫困地区的面貌彻底改变,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脸上的笑容越来越灿烂。
脱贫攻坚8年间,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现行标准下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改革开放40多年来,7亿多中国人摆脱贫困,对世界减贫贡献率超过70%。
“小康是一条在安排好人民生活的基础上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现代化路径,它的成功实践向世人昭示,一个国家推动现代化必须从解决人民基本生存问题与改善人民生活出发。”中共重庆市委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主任、教授黄建跃说,“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道路上,全体人民普遍受惠,这是检验小康建设成色的关键因素。”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回顾改革开放40多年奋斗历程可以发现,小康建设的衡量标准没有停留在账面上的经济数字,而是含有更深层次的民生关怀。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民生活的小康水平,是衡量小康建设第一序列的标准。”黄建跃说,党中央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是“数字游戏”或“速度游戏”,而是实实在在的目标,要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持久追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追求共同富裕的目标贯穿始终。宁夏,西海固。1997年,这里的贫困状况仍旧令人震撼,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怎么办?“吊庄移民”。生活在贫瘠土地上的西海固群众,搬迁到贺兰山脚下的黄河灌区。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为移民村命名“闽宁村”。
本地缺乏发展资源,怎么办?从单向扶贫到产业对接,从经济援助到社会事业多领域深度合作,福建、宁夏两省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闽宁模式”,开创出一条具有示范意义的扶贫协作道路。如今,闽宁村已发展成闽宁镇,人均年收入由500元增加到14961元。这个当初“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的戈壁滩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特色小镇。
以闽宁模式为代表,20多年来,中国东部与西部之间开展了多层次、多形式、宽领域、全方位的扶贫协作,来自东部发达地区的资金、技术、人才、理念源源不断地输入西部,促进贫困地区提升“造血”能力,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这在世界上只有我们党和国家能够做到,充分彰显了我们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在2016年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功实践,其中一条宝贵的经验,就是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致力于实现共同富裕。”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谢伏瞻说。
一条独特的东西部扶贫协作道路,有力地帮助解决了区域性整体贫困,这也是全球消除贫困的重点和难点。一条超越资本逻辑、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新型现代化之路,通过小康社会的建设实践在中国得以开辟、成熟。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几千年来中国人民对安定富足生活的向往得到初步实现。这不是奋斗的终点,而是新征程的起点。“小康梦”成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了坚实基础。向中国式现代化之路上的下一个目标胜利进发的过程,必将呈现人民生活更加美好的幸福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