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林丽,陈 婷,刘 佳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放射科 重庆 400010)
乳腺癌是威胁女性健康的恶性肿瘤之首[1]。乳腺癌MRI增强可以表现为肿块样强化,也可以表现为非肿块样强化,非肿块样强化(non-mass-like enhancement, NMLE)病变的定义来源于MRI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指“不具备肿块特征的强化区域,其范围很小或很广泛,其内部强化与周围正常乳腺组织强化方式不同”[2]。有研究发现青年人患非肿块样乳腺癌的比例更高[3]。NMLE乳腺癌由于病灶中间夹杂正常的纤维腺体和脂肪组织,乳腺X线和超声检出阳性率较低,MRI动态增强通过血供特征显示病灶,具有较高的敏感性。本研究通过对我院32例非肿块样强化乳腺癌患者的MRI动态增强影像特征进行分析总结,探讨MRI动态增强在该病中的诊断价值。
收集2018年1月—2020年12月在本院行乳腺MRI检查的患者,纳入标准:①乳腺MRI检查拟诊为NMLE的患者;②MRI检查包括常规序列及LAVA序列,图像质量佳;③MRI检查均在术前进行,检查后行手术或穿刺取得病理结果。
符合上述条件的患者共32例,均为女性,均单侧发病,年龄31~61岁,平均年龄41.6岁;病程长短不一,其中有21例患者无明显症状,于体检时偶然发现,其余患者表现出乳腺疼痛、乳腺可疑包块等症状。
患者均行GE 1.5T超导型磁共振扫描,采用乳腺专用表面线圈。取俯卧位,双乳自然下垂,扫描中保持身体不动。轴位扫描范围从腋窝至乳房下界进行扫描,包括双侧全部乳房及腋窝,矢状位以乳头为中心,从左至右完整包括整个乳腺。
常规MRI平扫采用以下序列:轴位T2WI压脂(STIR),TR 5000 ms,TE 85 ms,层厚5.0 mm,间距0.5 mm,视野38 cm×38 cm,矩阵288×192;轴位T1WI扫描(FSE),TR 500 ms,TE 9 ms,层厚5.0 mm,间距0.5 mm,视野38 cm×38 cm,矩阵320×224。矢状位T2WI饱和压脂(FSE),TR 4000 ms,TE 80 ms,层厚6 mm,间距1 mm,视野20 cm×20 cm,矩阵288×224。
动态增强扫描采用轴位LAVA压脂T1WI序列,TR 3.7 ms,TE 1.7 ms,层厚2.8 mm,间距-1.4 mm,反转角12°,视野38 cm×38 cm,矩阵288×288。对比剂为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20 mL,高压注射器于肘正中静脉注射,注射速率为2.5 mL/s,对比剂注射完后以同样速率注射等量0.9%氯化钠溶液20mL。对比剂注射前扫描一期作为蒙片,对比剂注射的同时开始扫描,连续扫描7期,单期扫描时间为55 s。
取病灶强化最明显区为感兴趣区,用Functool功能软件(ADW4.6工作站)对感兴趣区进行信号强度测量,绘制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me signal intensity curve, TIC)。Ⅰ型曲线为缓慢上升型;Ⅱ型曲线为上升平台型;Ⅲ型曲线为速升速降型。
所有图像均由2位经验丰富的放射科医生在不知病理结果的情况下共同讨论读片,主要对病变的形态、强化分布及TIC等进行评价。
32例患者均经手术病理证实为乳腺癌,其中高级别导管内癌9例(28.1%),浸润性导管癌18例(56.3%),浸润性导管癌及小叶癌5例(15.6%)。其影像学特征如下。
32例病例中3例呈线样分布(9.4%)、17例呈段样分布(53.1%)(图②)、8例呈区域样分布(25.0%)(图③)、4例呈多区域样分布(12.5%)(图④)。
32例病例中21例TIC呈上升平台型(65.6%)(图④),11例呈速升速降型(34.4%),未见缓慢上升型。
11例(34.4%)患者出现乳头凹陷症状;14例(43.8%)患者出现皮肤增厚症状;13例(40.6%)患者出现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症状。
动态增强扫描减影后的最大密度投影图像可见18例(56.3%)病变区出现增多增粗血管影;13例蒙片出现乳导管扩张(40.6%)(图①)。
图1 乳腺癌患者影像学表现
MR动态增强的检出率81.3%(26/32)高于彩超检出率62.5%(20/32)。见表1。
表1 MRI动态增强和彩超对非肿块样强化乳腺癌的检出率比较 (例)
MRI动态增强的检出率81.3%(26/32)高于MRI平扫检出率15.6%(5/32)。见表2。
表2 MRI平扫和MR动态增强对非肿块样强化乳腺癌的检出率比较(例)
乳腺癌好发于中老年女性且日趋年轻化,早诊断、早治疗是提高乳腺癌存活率的关键。超声、X线摄影、MRI等影像检查是目前乳腺癌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主要手段。X线摄影和超声是最常用的乳腺影像检查方法,在乳腺癌的诊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对于NMLE乳腺癌,临床触诊困难,病理类型广泛且缺乏典型的影像表现,是乳腺癌影像诊断的难点。由于NMLE乳腺癌病灶松散,其内可夹杂正常的纤维腺体组织,X线摄影和超声的敏感性低,MRI具有良好的软组织分辨率及空间分辨率,能进行多参数、多方位成像,能充分显示NMLE乳腺癌的形态学及血流动力学特征,MRI动态增强通过血供特征显示病灶,具有较高的敏感性[4-6]。
美国放射学会推出的2013版BI-RADS将乳腺MRI增强病变分为点样强化、肿块样强化及非肿块样强化,后者分布方式主要有局灶、线样、段样、区域、多区域及弥漫分布6类。本组病例中以段样分布为主,其次是区域性强化,与文献报道一致[7-9]。段样分布呈以乳头为尖端的三角形或锥形强化,范围为一支导管及其分支,其病理基础是导管内癌早期起源于一个导管束的某分支。区域性强化的强化范围更大,可累及多个象限,与导管分布不一致,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TIC表现的是增强后病变信号强度随时间变化的特征,能直观反映肿瘤的血流动力学特点,本研究中NMLE乳腺癌的TIC类型以Ⅱ型平台型为主,与文献报道一致[8],一般认为Ⅱ型在良恶性病变中均可见。NMLE乳腺癌内可夹杂正常纤维腺体组织,接受部分正常腺体血供而获得营养,导致肿瘤新生血管较少,因此强化相对较缓、廓清相对较慢。
NMLE乳腺癌动态增强不具备肿块特征,无占位效应和明确边界,可与非哺乳期乳腺炎相鉴别。与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鉴别: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除乳晕区外其余地方均可发生,脓腔较小,沿导管走向分布;与浆细胞性乳腺炎鉴别:浆细胞性乳腺炎好发于乳晕后方,单发或多发脓腔,发生于非哺乳期及孕期。MRI动态增强对脓肿显示较好,对非哺乳期乳腺炎及NMLE乳腺癌的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10-11]。
综上所述,MRI动态增强通过多参数、多方位成像,充分显示形态学及血流动力学特征,有助于NMLE乳腺癌的诊断及鉴别。其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均高于传统的超声诊断及MRI平扫。本次研究中还具有不足之处如样本选取较少,还需不断完善,后续研究可以考虑进行影像组学分析,通过人工智能方式进一步提升诊断准确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