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晴 [中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新闻传播系,太原 030051]
2018 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也恰逢中国电视剧发展六十载。回望这一个轮回的峥嵘岁月,自1978 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影视艺术特别是电视艺术从来都是时代和社会的一面镜子,而电视剧更是改革开放的讲述者和见证者,一部部作品、一个个荧屏形象,岁月留痕,构成记忆长河中最生动的符码。虽然互联网等新媒体方兴未艾,网剧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可圈可点,大有和电视剧并驾齐驱之势,但是请别忘记,网剧之所以发展势头如此强劲,是站在了电视剧的肩膀上。
山西电视剧很容易和山西题材电视剧画等号,且目前学界的研究大都集中于晋商题材、地域文化、民俗符号等方面。山西题材电视剧也称为晋题材电视剧,指以山西地方历史和现实生活为题材而创作的电视剧。新世纪之后,表现山西题材的电视剧主创团队大多都不是山西籍。因此,山西题材电视剧并不能够直接跟山西电视剧发展挂钩。
本课题始于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结于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中国电视剧用影像的方式记录了难忘的历史,在整个中国电视剧版图上,山西电视剧可能只占一隅,但也曾在20 世纪八九十年代大放异彩。
在2017 年的“电影电视剧内容制作座谈会”上,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视剧司司长毛羽指出:“主管部门将鼓励更多电视剧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方法,鼓励创作人员把握时代脉搏,承担时代使命,聆听时代声音,勇于回答时代课题。”《中国电视》执行主编李跃森提出,一部合格的“现实主义”电视剧主要围绕三个维度进行创作——热点、盲点、痛点。满足一点,是及格;满足两点,算良好;满足三点,才是优秀。而山西电视剧的发展一直是沿着这个路子迈着坚实的脚步。
从1958 年到1977 年,由于电视机的不普及,我省电视剧错过了中国电视剧的试验及宣教时代,但是我们迎来了1978 年以后电视剧发展的黄金时期,并迅速做出反应。尹鸿教授把1978—1988 年这十年称为中国电视剧的启蒙时代,这一时期,一批叙述人们在政治动荡中的曲折命运的所谓‘伤痕电视剧’(或称反思电视剧)以及后来叙述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政治冲突的‘改革电视剧’受到人们的关注”。我省的第一部电视剧是由山西电视台于1980 年拍摄的改编自蒋子龙的同名小说《祝你们幸福》,由此开启了我省电视剧发展的序幕。
《新星》是1986 年由太原电视台拍摄的12 集电视剧,在山西拍摄历时7 个多月,主要取景于平遥、太原。该剧以1976 年后的古陵县为背景,讲述了新任县委书记李向南在政府内部开展改革,使古陵面貌焕然一新的故事。它以振聋发聩的主题和对生活的贴近,赢得了前所未有的反响和收视率。
除了带有明显反思色彩和现实批判意义的电视剧外,《红楼梦》《西游记》《努尔哈赤》等文化色彩强烈的作品也是在这一时期问世的,电视剧从文学中吸收了大量的母题资源,进行影视化改编,也开始了影视和文学最早的联姻,由此中国电视剧在艺术性方面有了跨越式的提高。
山西电视剧同样紧跟时代的步伐,也从古典文化(文学)中寻找资源。狄仁杰,一代名相,被称为“东方福尔摩斯”,祖籍太原狄村。尽管一提到狄仁杰探案系列,观众首先想到的是北京人艺表演艺术家梁冠华老师饰演的版本,但是最早呈现这一形象并获得好评的是太原市话剧团的老表演艺术家孙承政,也就是1986 年由太原电视台拍摄的14 集电视连续剧《狄仁杰断案传奇》,在中央电视台一套播出后好评如潮,真正是山西人拍(演)山西事。
尹鸿教授把1989 年至2008 年这二十年称为中国电视剧的多元时代。这一时期,政府和市场共同构成了电视剧发展的双驱动力,由此也就形成了中国电视剧的多元化格局。而电视剧多元化呈现的重要标志就是电视剧题材或电视剧类型的形成,这是研究电视剧发展必然要探讨的。
从20 世纪80 年代中期到90 年代中期的十年间,山西电视剧创造了业内瞩目的辉煌,发展进入鼎盛时期,主要集中于革命历史题材、纪实性题材、古装历史题材、农村题材。换言之,我省电视剧的发展与主流意识形态一直保持着高度同步,也就是主旋律电视剧占主导。
刘晔原对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给出的定义为“以中国革命史为表现对象的电视剧。凡是在中国共产党建立和发展过程中所有的事件以及在她的领导下为建立人民政权、保卫人民政权进行的艰苦抗争的内容都属于这一题材”,是中国电视剧特有的主旋律电视剧中最重要的一个分支。山西是革命老区,为中国革命做出过卓越的贡献,有着丰富的革命历史方面的资源,所以山西电视剧创作也抓住了这条线索,该类型开始于1983 年,第一部作品《上党战役》是山西电视台1983 年拍摄的,编剧是华而实、郭中群和王元生,导演是山西省话剧院的孙伟,由《杨家将》剧组原班人马完成。它讲述了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在上党地区挑起内战,我军英勇反击的一段革命历史。
而回溯这部电视剧的创作初衷是为了献礼,因为1985 年是上党战役胜利四十周年,“为了加强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为了宣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省委、省政府决定,拍一部电视连续剧《上党战役》”。但当时没有明确提出“献礼”或“献礼片”这样的字眼儿。献礼片一般指电影作品,历史可以追溯到1959 年,在电视艺术领域,山西电视剧艺术虽然起步晚,但是引领了方向,开了先河。
《上党战役》播出后,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并获得了1986 年全国优秀电视连续剧“飞天奖”三等奖,更重要的意义是,“为我国电视荧屏播放的节目增加了一个新品种,开创了通过电视连续剧形式,用真人真事再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先例,促进了中央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领导小组的成立,也促进了从中央到地方,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摄制播出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热潮。将我国电影界(后影响到电视界)多年来执行的导演负责制改为制片人负责制”。
1988 年,根据山西省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摄制规划,为纪念临汾解放四十周年,山西省电视家协会、临汾电视台联合摄制了电视剧《临汾攻坚战》。“也许,这部电视剧在时下看起来很落后,但不管时代如何进步,唯有精神值得传承,临汾攻坚战,就是咱临汾人不怕牺牲、不怕艰苦的真实写照,我们要将这种无私的精神传承下去”。
1991 年的电视剧《百团大战》是重播率很高的一部红色革命作品,由孙伟执导,山西电视台、阳泉电视台和晋中电视台联合制作。受当时拍摄条件所限,《百团大战》只有八集,尽管现在看来制作略显粗糙,却依然无法遮掩这部作品的品质,它的任务就是尽力去还原历史的真实。每个演员都贡献了上佳的表演,哪怕是出场不多的人物,比如投降我军的日本翻译官金井,表演可圈可点。孙伟是山西省话剧的老艺术家,在山西电视剧的起步阶段,凭着多年话剧导演的经验,转战荧屏,拍摄了多部有影响的作品,《杨家将》《狄仁杰探案传奇》《百团大战》《昌晋源票号》《罗贯中》等,但凡他执导的作品,都亲自参与剧本创作。
熟知山西文学的人一定知道《吕梁英雄传》,故事发生在山西吕梁,作为影视化的绝好资源,马烽一直希望由山西作家来改编,这样可以更好地把握原著的精神内涵,包括时代性、民族性,还有山西的原汁原味。著名制片人张纪中,虽然是北京人,但是作为知青插队山西,已经把自己看作是一个山西人。早在20 世纪80 年代末就有改编这部小说的想法,虽然后来忙于其他工作,但他依然没有忘记要拍一部山西老百姓打鬼子的作品。2002 年张纪中又开始筹备这部电视剧。2004 年3 月底,距离马烽与北京电影制片厂《吕梁英雄传》拍摄版权到期还有10 天的时候,张纪中再次来到马烽家。最终《吕梁英雄传》的改编任务交付给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剧本由山西著名作家张石山、马烽之女梦妮以及著名编剧张挺共同改编而成,著名导演何群担任总导演,张纪中担任制片人,中央电视台、吕梁市委市政府、山西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摄制,2005 年进入实拍,历时五个月。小说中使用的语言主要是吕梁地区的方言土语,作为半个山西人的张纪中亲口教演员说山西话。为了让这部作品能够走向全国,剧中的语言舍弃了一些太过于乡土化的吕梁方言,主要演员的对白均为带有山西地方口音的普通话,听着感觉特别质朴、真实,如此更利于全国观众接受。为了真实地再现那段烽火岁月,该剧力求在“真”字上下功夫,实地实景拍摄,演员造型、拍摄道具都很是讲究,全剧呈现出鲜明浓郁的山西地方特色。有评论家认为,无论是作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还是纪念抗日战争胜利的同类题材,这部作品都是可圈可点的,改编得非常出色。“电视剧《吕梁英雄传》的改编成功,既是创作者抓住了原著的实质,也是创作者艺术功力成熟的标志”。
1995 年9 月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和山西电视台联合举办了“纪实性电视剧研讨会”,会上普遍认为:“纪实性电视剧以迅速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见长,弘扬真善美,抨击假恶丑。它既是对事实的纪录,又是对事实的超越,是对现实的诗性观照和诗意再现。”纪实性电视剧能够在山西崛起并成为特色和山西这片黄土地以及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民是分不开的。山西的电视文艺工作者始终关注改革开放这一重大主题,更加不回避在这片黄土地上发生的真人、真事、真情。“山西电视剧创作一大特色和优势,是擅长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新人新事,迅疾地通过审美创造搬上荧屏,鼓舞人们激励人们”。作为山西电视剧发展的主体构成,纪实性电视剧涌现出相当数量的优秀作品,我们将在山西电视剧精品回顾部分做详细梳理。
1999 年播出的电视剧《郭兰英》由中央电视台和山西省政府、山西电视台联合出品,是山西省政府为新中国成立五十周年献礼而拍摄的。这是一部浓缩了郭兰英艺术生涯和坎坷人生的音乐电视剧,展现了她几次人生转折的重要关头和事业上的每一次前进、成功。同时,由于郭兰英演唱的作品深入人心,在电视剧中是必须要展现的。“音乐电视剧《郭兰英》在中国的电视剧家族里面是一个新品种,做出了创新贡献,把郭兰英艺术生涯里边很多有意义的作品,连缀成篇,用剧的方式把它编织起来,完成了一部作品。它昭示我们如何珍视我们的民族艺术,如何利用现代化的电视传媒同民族艺术形式有机结合,并注重强化发挥这种民族艺术的审美优势。在我看来,这就是《郭兰英》这部戏的文化意义”。我们一直强调文化自信,那就是珍视我们所特有的,让它与时俱进,不断发扬光大,这也是山西电视剧发展所应秉持的道路。
为纪念人民作家赵树理一百周年诞辰,2004 年由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晋城市委市政府、山西省作协、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联合摄制了反映赵树理生平事迹和创作生活的电视剧《赵树理》。该剧以赵树理一生最重要的生活片段为主线,穿插不同时期作品的出现,把他的人生道路和创作经历融为一体,这种表现方式和《郭兰英》有异曲同工之妙。著名表演艺术家李雪健饰演赵树理,用真诚的创作态度和精湛的演技塑造了真实可信的艺术形象。
通过这两部作品不难发现,它们都是取材于山西的真人真事,更准确来说,是山西的艺术家带有浓郁的山西特色,把人生和创作融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了电视剧的独特风貌。更难能可贵的是,能从艺术家的故事中挖掘出其在新时期的美学价值。
2007 年,由晋城市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影视部、山西广播电视总台、山西兰花集团、山西黄河影视社等联合摄制了电视剧《黑金地的女人》,这是我国第一部反映矿嫂生活的作品。“不同于山西题材中以往以宣传个人先进为主题的电视剧,而是以西山煤电集团‘好矿嫂’党素珍等为原型,塑造了一群积极向上、乐于奉献、服务矿山安全的好矿嫂,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剧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对奉献与索取所进行的探讨,对于社会转型期间的人文价值建构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山西文学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山药蛋派、赵树理为山西文学开启了农村题材的先河。正是在这种语境中,进入影像时代,山西影视作品继续走农村题材的道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起步的,正是农村改革开始了中国改革的序幕”。山西作为革命老区,农村这个大的场域就成为很多历史性事件的发生地,无论是红色年代的闹革命,还是当代的改革开放,因此农村题材电视剧常常和革命历史题材、改革开放题材交融在一起,山西电视剧中的很多精品都属于这一类型。
进入新世纪之后,中国电视剧产量丰富,题材、形式更加多元,网剧也开始崭露头角,佳作不断。在这种形势下,山西的电视剧创作进入低潮期,昔日辉煌难再现,不过依然出现了影响较大的电视剧作品,这就是2007 年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的电视剧《喜耕田的故事》。这是一部反映晋西北农村现实题材的主旋律作品,由山西省文明办、山西电影制片厂、太原市委宣传部、山西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影视部联合拍摄。全剧以2006 年中央免征农业税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背景和切入点,以一个进城务工的普通农民喜耕田返乡后的生活为主线,表现了新时期农民的所思所想和喜怒哀乐。该剧选择了轻喜剧的形式,兼顾了主旋律和市场,剧中人物使用的“山西腔调”生动地突出了地方风情和北方农村文化特色。“《喜耕田的故事》紧贴国家主导话语,让处在最底层的农民表达时代话语,在弃工返农的利弊权衡中完成农民的主体性的建构和对国家政策话语的解读……其所蕴含的新时期农村的时代精神却是不容抹杀的,起码是为农民提供了一个自我镜像的机会,有了自己的展示空间场域”。这部电视剧的编剧牛建荣是山西人,他曾供职于山西吕梁市电视台、山西艺术职业学院,从开始电视剧创作,他都离不开自己熟悉的土地和生活。“《喜耕田的故事》的轰动给山西电视人注入了一剂兴奋剂,最近牛建荣透露要创建山西影视文化的‘ 航空母舰’——成立喜耕田影视文化有限公司,借此把山西的戏、山西的演员推向全国,让山西的戏、山西的演员成为祖国文艺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这个想法应该说充分体现了山西电视产业发展的思路”。
古装历史题材电视剧看似远离了当下各种现实冲突和矛盾,实则无一不是折射当下、弘扬传统文化、表达爱国精神的作品。“通过对特定历史人物和历史环境的营造,不仅回忆了历史,也模拟了现实,借助与历史的相似性和对历史的重新改写发掘历史与当前中国现实的权力关系和社会现实的联系”。
杨家将的故事发生在山西,给后人留下言说不尽的话题。进入影像时代,《杨家将》被不断翻拍,版本众多。被观众所熟知的有TVB 拍摄的台庆剧,仅6集的1985 年版《杨家将》,可谓众星云集;1994 年台版电视剧《碧血青天杨家将》,整合了包青天和杨家将的故事;2004 年有两版《杨家将》播出,分别是《杨门女将之女儿当自强》和《杨门虎将》,从剧名就可以看出表现的主要人物群体不同;2006 年《少年杨家将》,像众多的戏说系列一样,开始挖掘人物的年少时期。但是从历史正剧来看,最具经典意义的是一部没有著名演员、没有流量明星加盟的版本,这就是1991 年由山西电视台拍摄、著名导演张绍林加盟的《杨家将》。20 世纪90 年代初期,电视剧拍摄资金投入不大,不能和现在动辄几百上千万相比,但是我们还是可以感受到创作团队的用心。这部电视剧的成功首先在于剧本创作上。“杨家将”既有历史原型,又有小说原著,所以给改编带来了很大的难度。比如这版结尾部分,杨家成年男子全部战死,杨门十二女将西征,皇帝率文武百官长街跪送。天波府只剩下老管家和小杨文广,镜头里近景给到杨文广扒住大门目送杨家女眷奔赴战场,老管家哄着杨家最后一个男丁回府,接着大门关闭,特写天波杨府。悲壮、震撼!其次,用现在的话形容,没有知名演员和流量明星,但是要论演技,几乎所有演员都在线,大多来自专业团体,比如山西省话剧院的很多演员参加了拍摄。导演在角色扮演上也颇为用心,没有让一个演员把某一个人物进行跨年龄表演,如佘太君和萧太后都有老中青三个演员,这样既可以发挥每一个年龄段演员的表演优势,又避免了造型、演技方面的尴尬。这一点在现在很多电视剧中是不多见的,从某种程度上我们看到了山西版《杨家将》在艺术创作上的严谨。
无论是从情节、人物还是场景上,该剧都不属于历史正剧,严格来说是历史演义类型,但是在创作团队的努力下,它呈现出了历史正剧所具有的厚重感、沧桑感,最终斩获了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三等奖,张绍林也因此得到了执导《水浒传》的机会。
2017 年,电视剧《于成龙》作为央视开年大剧成为热议的话题,也引发了观众对2000 年版的《一代廉吏于成龙》的追忆。于成龙,山西吕梁人,清顺治、康熙年间的名臣,在其二十余年的宦海生涯中,以卓著政绩和廉洁刻苦深得百姓爱戴,被康熙帝赞誉为“清官第一”。1998 年,太原电视台首次把于成龙的故事搬上荧屏,这就是反腐倡廉题材的20 集电视连续剧《一代廉吏于成龙》。该剧改编自小说《清官于成龙》,而小说的作者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山里人——山西吕梁的王永泰,他从小就听父母和村里人讲于成龙的故事,参加工作以后立志要把于成龙的事迹写出来,让他像包拯、海瑞一样被全国人民知道。在经过一系列艰苦的田野调查、素材收集、资料查阅之后,于1994 年开始创作,拼着命写了整整3 年,终于1997 年在《黄河》上发表。太原电视台慧眼识珠,果断决策,派本台导演朱正和杜希源专程赶赴离石,与王永泰协商,购得了小说的改编权。主演虽然是陕西著名表演艺术家李万年,但是却和山西影视界有多次合作,曾经主演过山西电视剧的代表作品《百年忧患》,他说来山西拍戏就是回家,因为他的祖籍是山西运城。尽管那个时候的画质无法和现在相比,但是无论从剧本还是演员的表演,都是瑕不掩瑜,弹幕里我们可以看到现在的观众对它赞不绝口,认为是一部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的精品。
1994 年的电视剧《昌晋源票号》(导演孙伟)应该是最早反映晋商题材的作品,在山西台和中央台播出后,反响已经超出了电视艺术范畴,在全省乃至整个经济界都产生了很大的震动。1995 年北京电视台、北京电视艺术中心联合山西电视台摄制了又一部晋商题材电视剧《驼道》。这一时期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和传统的思想在交锋、融合,而新的价值体系尚未建立,此时晋商题材电视剧的出现精准地抓住了时代特征,投射出当时人们的思想意识。
2006 年2 月山西电视台参加摄制的《乔家大院》在中央一套首播并取得巨大轰动,代表着晋商题材电视剧成熟并进入了繁荣期,但该剧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山西电视剧。搭着晋商这股热风,2010 年《日升昌票号》在平遥开拍,由多方合作拍摄,包括山西电视台。但或是晋商题材的作品达到了饱和,或是题材本身没有新的东西可挖掘,总之,已然没有达到《乔家大院》的水准,观众的关注度和喜爱度也开始走下坡。
2008 年山西省委宣传部、山西电影制片厂有限公司、山西影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参与拍摄的电视连续剧《杏花魂》(又名《当家大掌柜》)在山西榆次老城开拍,2014 年山西卫视播出。这是一部以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团为原型的作品,讲述20 世纪初北方酿酒重镇尽善村人酿酒、护酒、传承汾酒文化、让“老白清酒”走向世界的故事,该剧是晋商题材的一次自我突破,老瓶如何装新酒。
改革开放之初,山西电视剧和时代同频共振;新世纪之后,山西电视剧沉寂下来。放眼整个改革开放四十年,山西电视剧有过辉煌,我省的影视工作者应该继续立足本土,发挥革新精神,重新跟上时代的脚步,发掘晋派特色。“既然我们这块土地上蕴含着如此丰富的精神矿藏,它的能量已远远超过了我们所站的这块土地下的‘黑金子’的能量,那么我们这些肩负历史使命的电视工作者,没有丝毫理由放弃这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源泉,而去鄙薄神圣、轻视高雅、趋时媚俗”。这片淳朴的黄土地造就了一批批默默奋斗的凡人英雄,孕育出了基于太行精神的红色文化,而这些是我们言说不尽的宝藏,我们要用与时俱进的方式让更多的、更年轻的人去走近它、了解它、爱上它!
① 李大刀:《国产电视剧的现实主义之“拓”》,影视Mirror公众号https://www.sohu.com/a/234769337_99965449
② 李跃森:《痛 点、盲 点、难 点,做好现实题材电视剧要抓住这三点》,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11691539409210763
③ 尹鸿:《中国电视剧文化50年》,《电视研究》2008年第10期。
④ 韩玉峰:《山西文艺30年的见证》,《前进》2008年第12期。
⑤ 刘晔原:《电视剧鉴赏》,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85页。
⑥⑦ 段成明:《电视连续剧〈上党战役〉摄制内幕》,《党史文汇》2007年第3期。
⑧ 钟如杰、李典平:《揭密〈临汾攻坚战〉电视剧摄制始末》,《山西青年报》2018年5月18日,第12版。
⑨ 张子扬:《电视剧〈吕梁英雄传〉启示录》,《中国电视》2006年第1期。
⑩ 鲁南:《纪实性电视剧研讨会在山西举行》,《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5年第8期。
⑪ 姜育中、石军:《平凡形象与时代精神的结合——山西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浅谈》,《中国电视》1995年第11期。
⑫ 仲成祥:《略论电视〈郭兰英〉的文化意义》,《中国电视》2000年第9期。
⑬⑮ 陈建国:《山西题材电视剧的类型研究》,《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8卷第6期。
⑭ 王晓毅:《农村改革与农村社会变迁》,收录于李强主编:《中国社会变迁30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57页。转引自尹鸿、杨慧:《时代碑铭与民族史诗——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中国电视剧》,《中国电视》2018年第12期。
⑯ 韩惊鸣:《浅析山西题材电视剧的“去山西化”现象》,《山西科技》2008年第7期。
⑰ 尹鸿:《中国电视剧文化50年》,《电视研究》2008年第10期。
⑱ 陆嘉生:《纪实性电视剧的现实责任及其美学追求——谈山西纪实性电视剧》,《中国电视》1995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