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炉千年不熄的三晋窑火

2021-09-14 08:40本刊专稿介子平
文化产业 2021年14期
关键词:白釉红绿彩瓷

本刊专稿 介子平

瓷器——瓶

一、山西瓷器业的记忆碎片

山西制瓷业历史悠久,规模宏大,且遍布于全省各地,地位却不显赫。后人曾在平定窑、浑源窑、榆次窑等处发现过大量隋唐时期属北方白瓷系列的白釉碗碟。

北宋时期,曾在太原设立过官窑。1936年,在太原坝陵桥一带曾发现瓷器仓库一处,内藏瓷器百余件,并伴有“大宋河东路窑场”的铜印一枚。太原瓷家陈格曾制造出一种“交釉瓷”,其花纹搅拧,灰白相间,犹如木之年轮,故又曰“木理纹瓷”。此时,山西瓷窑已分属于定州窑、磁州窑、耀州窑、钧窑系统。元代霍州窑有匠名彭君宝,始效仿定州窑,后推陈出新,青出于蓝,终创出了“新定”,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霍窑”或“彭窑”。这一时期,煤炭的普遍使用为山西制瓷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五大名窑皆布周边,而如介休洪山窑这样的出品在当时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毫不逊色于入围者。

近代以后,随着高岭土被发现及窑口的相继设立,山西的瓷器产量有所增加。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晋城县窑儿村发现瓷土,至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瓷器已成为该县大宗输出品。较之外省出产,山西瓷器多为粗瓷品,从历史的角度审视,其进步仅是数量上的。另外,山西的陶器窑口更是量大,除晋北右玉、怀仁两县的碗坛缸瓶等销往绥远外,其余均在本省。

到1936年抗战前夕,全省有陶窑123户,分布于临汾、潞城等25县,年产各类陶器263.7万件,产值9019元。瓷窑则有217户,分设于介休、平定等48县,其中保晋公司阳泉铁厂附属瓷厂、西北窑厂、工业专门学校三家为官窑。为鼓励细瓷生产,1918年山西工业试验所窑业部设立了细瓷部,并由景德镇聘请两位技师前来指导生产。当时瓷土的来源是在太原西山冶峪、东山的孟家井,还有静乐等地,成品是一些日用品。保晋公司阳泉铁厂附属瓷厂的细瓷产品曾于1929年在上海举办的国货展览会上获得优质奖。1933年,西北实业公司在太原大北门建立的西北窑厂,采用了先进的“倒焰窑”生产工艺,月产3万件日用细瓷。1936年,全省瓷器生产总值为22.2万元。

二、介休窑薪火相传千余年

2004年 6月17日,介休市老城南街在旧城改造工程中发现一处古瓷窑遗址。坑中散布着大量的瓷片和窑具,可以确认为古代的一处烧瓷窑址。大楼基础距今地表深6米,地表2米以下即为古瓷窑烧造时期的堆积,堆积厚约4米。

采集到的标本以白瓷为多,兼有黑瓷,还发现有少量红绿彩。白瓷以施化妆土者为主,分印花与素白两类。印花者所占比例为大,但花纹多模糊,都是在青坯上印花而后施化妆土再施透明釉入窑烧成的。通常概念上的白瓷黑纹式介休窑器物此次未发现。黑釉器物中有罐、盆、碗等,虽历经数百年、釉色依然黝黝乌亮。黑釉中的油滴釉器物,油滴作不规则析出,有的还在黑花间划以筋脉纹样。

虽是烧瓷窑址,但发现瓷片处为一座楼宇之一角,开挖范围十分有限,所以尚未发现窑之炉口。从介休城南门外旧时堆积得比城墙还高的灰渣山判断,隐约可感觉到它的规模。而位于县域东南狐岐山下洪山镇介休窑的名气却实在不小,它曾是宋之九大名窑之一。

九大名窑之说名实相符。1957年,当地因进行水利建设而发现了介休窑宋窑遗址。从遗址看,其以白瓷烧制为主,兼烧黑瓷、白釉黑花瓷和褐彩瓷等。早期白瓷器物胎体厚重,晚期则趋薄,有薄胎印花碗、盏等。偶尔拾得的一些精细白瓷,胎质细腻、透亮,敲击清脆如罄,几乎可与现代白瓷媲美。

白瓷装饰技法有印花、划花、剔花等,纹饰布局完整,线条清晰,与定窑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又不似定窑产品那样太讲究均衡对称。常见图案装饰有缠枝花卉、折枝叶纹、婴戏牡丹等。器物普遍敷以化妆土,纹饰部分因用料较多而凸起,高出釉面。此外盘、碗内心露胎五角、六角纹者亦不少,还有一种白地红花的划花装饰,也为特色品种之一。

窑址不远处,是晋中名泉——鸑鷟泉,俗称源泉。郦道元的《水经注》中有“石桐水北流而注入汾”的记载,此泉早先叫石桐水。泉侧建有源神庙,庙中立有一块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立的《源神碑》,碑阴题有“瓷窑税务任韬”的署名。石碑昭示,只有当时的烧制技艺很发达,才会引起官府重视,才会在此设官课税。

酿酒须美泉,制瓷亦然。狐岐山因有源泉而“浓泉百道,绿柳千株,异鸟吟吟,祥花熠熠”。泉水所到之处,水磨轮转,浣纱捣衣,稻田秧长,鱼池鳞跃,一派江南景致。介休窑的白度极高,国内罕有,大概就有泉清水洌的原因吧。

三、红绿撩人八义窑

八义窑,因窑址在今长治县八义镇,故又称长治窑。瓷窑分布于八义村、东山村、南泉庄一带。

据考,八义窑创烧于宋代,前期主要烧制白釉、黑釉、青褐釉瓷器,以碗、盘、罐、碟等民用器皿为主,器形古朴。白釉有刻花及黑花装饰,刻花纹饰较为简练,黑花多绘于碗内罐外,纹饰多为折枝花卉,也有鱼、鸭等纹。碗心一般画折枝花卉、花鸟、开光诗句。金元时期以烧造红绿彩碗、塑像为主,其白釉红绿彩瓷色泽鲜艳,笔意豪放,充溢着浓郁的民间艺术风格,是瓷器中的名贵品种。

红绿彩瓷器,乃低温釉上彩。它是在高温白釉或白釉釉下黑彩烧成之后,再于白釉之上以红绿黄等色彩勾画或染出纹饰,第二次入窑低温烧成。在北宋和金代瓷器的区分研究没有开展以前,早期的学者把红绿彩统称为“宋加彩”。其间,一些学者对红绿彩瓷器做了不少研究,由于资料所限,终归意存偏颇。

瓷器——碗

红绿彩瓷在配色装饰上风格独特,以白釉为主要底色,以红、绿、黄为彩绘主色,洁白的瓷器上,呈现大红大绿的纹饰,色彩明快、艳丽,绘画豪放、生动,显现出浓郁的民间韵味。这种画风热烈的彩绘瓷器,洋溢着喜庆,符合大俗大雅的社会审美观念,因而深受广大民众喜爱。

八义窑红绿彩瓷,绘画题材丰富,以花卉、鱼鸟、文字、人物为主,最具特色的是开光文字图案。其中有鲤鱼、折枝牡丹、瑞果、折枝菊花、鸟、文字、人物故事等,碗盘等器物多采用边线装饰。瓷上绘画以写意为主,兼有工笔、勾画,填涂技法娴熟。红绿彩塑像彩绘以红色为主,绿色为辅,形象自然生动,纹饰线条流畅,极具艺术性。红绿彩瓷在满足民众日用所需的同时,也为人们展示出热烈喜庆的祥和之美。

绿彩瓷器的附着性能可分三类:一类极易脱落,一类不脱落,一类介于二者之间,擦拭不当会脱落。即使不脱落的一类,作为实物器物,使用一段时间后,其色彩肯定也会有不同程度的脱落。这是由其自身二次白瓷上低温烧彩的特点所决定的。

因此,存世的许多红绿彩瓷器都有色彩剥落的情况。事实上,从八义窑的出土物可以看出,在同一地层出土物中,有易脱彩者,也有不脱彩者。

由此可知,脱彩与不脱彩者,似乎不是由其发展过程中时间早晚的不同而决定的,可能是二次烧时所置的窑位不同,经历的火候高低不一所致。

不少研究者认为宋金时期的红绿彩瓷当属五彩瓷的先声。

《中国古代瓷器基础知识》即曰:

“彩瓷首创于北方,后来陆续传到景德镇等南方窑厂,景德镇的制瓷工人吸收了北方的工艺技术,并加以综合、改进和提高。”

红绿彩瓷的创烧无疑与宋金时期北方民间的审美情趣有关,它在陶瓷史上处于单色釉瓷发展到彩绘瓷的重要阶段,因此越来越受到后人推崇。

红绿彩瓷在民国以来受到国内外,尤其是日本和欧洲的重视,不少金代红绿彩瓷精品流入日本。

红绿彩烧造自八义窑开始后,不断向外延伸,包括河北磁州窑,河南修武窑、鹤壁窑、新安窑,山东德州窑等。至元代,此法传至景德镇。

明代时,自八义窑创烧的红绿彩烧造技术已遍及南北。绚烂的中国陶瓷,因红绿彩而更加璀璨。

猜你喜欢
白釉红绿彩瓷
夏义兵
邹幸 陶瓷艺术
初春
河南红绿辣椒种业有限公司
一种白釉与陶瓷砖及陶瓷砖制备方法
与古代艺术大师画粉彩瓷
宋吉州窑与定窑白釉类瓷器对比研究
海南省博物馆馆藏德化窑瓷器浅析
红绿交辉映紫山
浅绛彩瓷欣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