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中医院(224700)朱珏江苏省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224000)王丽娜
脑卒中发病较急,且病情较重,且具有较高致残率,因此对患者心理及生理均造成较大影响[1]。而不良心理情绪会使脑卒中患者创伤后成长及社会支持水平明显降低,不利于患者病情恢复[2][3]。脑卒中的发生对于患者而言是一种强烈应激事件,其可对患者心理造成较大应激反应[4]。应激理论在机体面对应激状态下呈现的应激行为方面提供了只听应激干预的理论依据[5]。本研究中对我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给予应激系统理论干预,对比常规干预效果。结果示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12月~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86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3例。对照组男20例,女23例;年龄为45~79岁,平均年龄为(64.05±7.28)岁;学历:初中及以下12例、高中或中专21例、大专及以上10例。观察组男18例,女25例;年龄为44~81岁,平均年龄为(64.26±7.33)岁;学历:初中及以下10例、高中或中专22例、大专及以上11例。入选标准:初次患病;均经颅脑CT、磁共振等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脑卒中;均合并一定程度肢体功能障碍,肌力<3级;意识清晰;具有正常沟通能力;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排除标准:既往心肌梗死病史;精神疾病;合并严重认知功能障碍;由其他原因造成的脑功能不全;合并恶性肿瘤;合并肺、肝、肾等严重功能障碍。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两组一般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干预,干预人员对患者实施常规健康宣教,在入院后对患者实施肢体活动障碍相关知识宣教,并将内容制作为PPT的格式,于患者床边用移动设备进行具体讲解,主要包括疾病、治疗、并发症相关知识及医院环境等,并指导患者多摄入高纤维食物,日常做到少食多餐。此外多鼓励患者进行主被动肢体功能训练,以避免肌肉萎缩等并发症的发生,特别注重下肢活动锻炼。观察组引入应激系统理论干预,具体如下:(1)干预前心理状态评估。邀请心理咨询师对患者进行一对一访谈,以掌握患者应激障碍相关心理及行为表现,包括回避疾病、睡眠质量不佳、行为异常等,同时对患者病情、学历等一般资料情况信息分析,进而患者制定针对性心理疏导,缓解其恐惧、悲观等不良心理情绪。(2)应激源强度感知干预。干预人员教会患者正确学会腹式呼吸、肌肉放松的方法,并且用音乐作为辅助,以转移其对疾病的注意力。具体为:①腹式呼吸。干预人员指导患者首先进行深、长、缓慢的呼吸,用鼻腔吸气3~5s,屏气1s,呼气3~5s,再屏气1s,共15s/次,每次训练时间为15min,1次/d。②肌肉放松训练。从面部开始,依次为前额、眼、鼻、颈部、手腕、手臂、背部、胸部、腹部、大腿、双脚(活动障碍一侧肢体忽略)。患者在吸气时保持肌肉紧张,呼气时彻底放松,并依次紧张每组肌肉10s,再放松20~30s,嘱咐患者体会彻底放松的感觉。③冥想训练。嘱咐患者在安静的环境内,以自觉舒适体位进行冥想放松训练,干预人员播放曲调舒缓的音乐,同时引导患者进行冥想,感受自身呼气、吸气时空气的流动,并让大脑停止一切思考,15~20min/次,2次/周。④音乐疗法。干预人员向患者讲解乐曲的内涵,并使用舒缓、恬静的轻音乐曲目,让患者静心聆听,15min/次,2次/周。(3)应对方式干预。①情感干预。干预人员对患者家属进行培训,告知其正确给予患者精神支持的方法,给予患者克服疾病的信心,使其保持积极心态。同时教育患者家属注重培养患者自理能力,以使患者提升自我价值感。30min/次,2次/周。②社会支持干预。干预人员鼓励患者亲友、同事等多与患者沟通,充分予以患者鼓励,30min/次,2次/周。
1.3 观察指标 ①创伤后成长水平:采用创伤后成长评定量表(PTGI)对干预前、干预8周后进行评价,共5个维度,21个条目,每个条目0~5分,总分0~105分,评分越高则创伤后成长水平越高[6]。②创伤后应激障碍:采用脑卒中创伤后应激障碍症问卷对干预前、干预8周后进行评价,共3个维度,17个条目,每个条目1~5分,评分越低则创伤后应激障碍越轻[7]。③社会支持水平: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干预前、干预8周后进行评价,共3个条目,12个条目,每个条目1~7分,总分12~84分,评分越高则社会支持水平越高[8]。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2.0进行统计分析,两组干预前后创伤后成长水平、创伤后应激障碍、社会支持水平评分采用(±s)表示,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创伤后成长水平 观察组干预8周后各项创伤后成长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附表1。
附表1 两组干预前后创伤后成长水平比较(±s,分)
附表1 两组干预前后创伤后成长水平比较(±s,分)
时间 组别(n=43) 个人力量 新的可能性 与他人关系 自我转变 人生哲学 总分干预前对照组 6.98±0.75 9.24±0.79 6.79±0.75 7.99±0.82 12.13±1.47 42.83±7.21观察组 7.02±0.69 9.18±0.81 6.82±0.79 8.02±0.85 12.21±1.51 42.94±7.33 t 0.257 0.348 0.181 0.167 0.249 0.070 P 0.798 0.729 0.857 0.868 0.804 0.944干预8周后对照组 7.59±0.78 10.28±1.14 7.81±0.68 9.94±0.87 13.51±1.84 49.05±8.03观察组 10.64±0.86 14.37±1.25 9.52±0.81 13.92±1.15 21.05±1.97 70.18±8.29 t 17.226 15.853 10.603 18.099 18.342 12.005 P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2.2 创伤后应激障碍 观察组干预8周后各项创伤后应激障碍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附表2。
附表2 两组干预前后创伤后应激障碍比较(±s,分)
附表2 两组干预前后创伤后应激障碍比较(±s,分)
时间 组别(n=43) 体验 回避 高警觉 总分干预前对照组 8.25±0.67 10.02±1.08 8.47±0.97 26.51±4.22观察组 8.19±0.71 9.98±1.02 8.35±0.91 26.28±4.35 t 0.403 0.177 0.592 0.249 P 0.688 0.860 0.556 0.804干预8周后对照组 5.95±0.69 7.85±0.94 5.93±0.71 20.05±4.05观察组 5.12±0.58 6.62±0.87 4.96±0.68 16.13±3.26 t 6.038 6.297 6.470 4.944 P 0.000 0.000 0.000 0.000
2.3 社会支持水平 观察组干预8周后各项社会支持水平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附表3。
附表3 两组干预前后社会支持水平比较(±s,分)
附表3 两组干预前后社会支持水平比较(±s,分)
时间 组别 主观支持 客观支持 支持利用度 总分干预前对照组(n=43) 20.14±3.95 7.22±0.79 5.81±0.59 32.16±4.14观察组(n=43) 20.08±4.01 7.15±0.73 5.85±0.62 32.71±4.72 t 0.070 0.427 0.306 0.574 P 0.944 0.671 0.760 0.567干预8周后对照组(n=43) 24.57±4.28 10.55±1.02 7.41±0.68 38.92±6.59观察组(n=43) 31.03±4.75 14.38±1.13 9.51±0.72 50.83±5.86 t 6.625 16.498 13.905 8.856 P 0.000 0.000 0.000 0.000
脑卒中对患者生理和心理均造成较大负面影响,患者不仅生活质量明显下降,且会出现悲观、抑郁等多种不良心理情绪,对患者病情康复及治疗依从性均造成影响[9][10]。创伤事件作为常见“应激源”之一,不同患者均会产生不同认知评价,并采用不同应对方式最终得到相应应对结果[11][12]。所以通过基于应急系统理论的干预可有效帮助脑卒中患者改善创伤后成长水平较低的情况[13]。本研究通过对脑卒中患者实施引入应激系统理论干预取得了显著效果。
本研究结果可见,观察组干预8周后各项创伤后成长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对脑卒中患者实施基于应激系统理论的干预可有效改善其创伤后成长水平。分析原因主要为,创伤中成长的个体会包含以下五种特性,即生活的珍惜和欣赏、培养新的兴趣、更坚韧的个性、更好地面对困难、对他人的依赖和珍视[14]。而通过对患者实施应激源强度感知干预,使患者能够以积极心态面对应激源,减少应激源对患者造成的巨大压力,患者通过放松训练、正性认知从而不断调节不良心理情绪,改变心理应激水平,从而提升创伤后成长水平[15]。本研究中,观察组干预8周后各项创伤后应激障碍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通过基于应激系统理论的干预可显著缓解创伤后应激障碍。分析原因主要为,脑卒中患者在患病后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应激障碍,主要为不良心理情绪及负性行为。干预人员通过心理状态评估以了解患者心理状况,并通过腹式呼吸、肌肉放松训练及冥想训练可有效改善心理状态,使其意识到自身价值,提升治疗疾病的信心,帮助患者缓解创伤后应激障碍[16]。
本研究中,观察组干预8 周后各项社会支持水平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基于应激系统理论的干预可显著提升患者社会支持水平。分析原因主要为,社会支持指的是个体在社会中被尊重、被支持和被理解的情绪体验和满意程度。观察组通过基于应激系统理论的干预可使患者对心理应激产生缓冲作用,并对自身健康造成一定正性影响[17]。干预人员通过积极指导患者正确利用社会支持系统,并让其亲友、同事给予其充分鼓励,帮助患者有效改善社会支持水平[18]。
综上所述,脑卒中患者创伤恢复中引入应激系统理论干预可改善创伤后成长水平,减轻创伤后应激障碍,提高社会支持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