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梦姿
摘要:随着近年来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 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迫使大学生想尽办法增加自己的就业砝码, 一大批学生加入了考证一族。同时, 社会上的一些用人单位把证书作为衡量人才的标准, 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毕业生考取各类证书。本文将从微观经济学的多个视角分析 “考证热”现象本身以及其背后蕴含的经济学原理。并基于理性人假设、劳动力市场竞争、风险偏好、博弈论以及羊群效应等多个维度提出合理的选择建议,以对毕业生的职业生涯选择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借鉴。
关键词:考证热;毕业生;经济学视角
无论是从社会现实出发,抑或是从毕业生本身面临职业道路选择时的身心状态考虑,考证实际上在当前社会上面临着不得不“热”的形势。在目前甚至未来很长的时间内“考证”话题将持续火爆。在考证热持续蔓延的趋势下, 对于经济学类专业的学生而言, 考证热情更是持续升温。
目前经济学类学生的考证方向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①通用型证书。主要包括大学英语四级六级、计算机等级证书、普通话水平考试证书等。②职业资格证书。这一类证书范围广,种类多。例如证券从业资格证书、银行从业资格证书和期货从业资格证书等。③能力型证书。这一类证书主要是提升自己的能力或为了获得社会肯定, 为自己的发展和就业增加砝码的资格认证, 例如ACCA、CPA 、CFA、CDA数据分析师、金融分析师、审计师、 (初中高) 经济师等, 其中注册会计师等含金量较高的证书, 选考比重相对较大。
然而, 虽然表面上毕业生的考证热情无比高涨,但事实上大多数学生并没有明确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只是通过这些证书来寻求心理安慰。下面笔者将从 “考证热”现象本身,以及考证背后蕴藏的经济学原理两大方面来进行具体分析。
1.“考证热”现象本身
事实上,报考证书无论是对学生还是用人单位而言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客观而言,考证不仅有利于毕业生在竞争激烈的劳动力市场中,在一定程度上向用人单位展现自己的能力,同时还有利于用人单位降低部分信息搜寻成本和招聘交易费用。下文主要从减少信息不对称现象和降低交易成本两个视角解读“考证热”现象。
第一,考证热减少了信息不对称现象。大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学生们希望能充分了解用人单位的信息,拿到大于等于自身能力价值的工资。而用人单位则希望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劳动力市场中充分知晓每个应聘者的真实能力,从中选出最能胜任相应职务的学生,以降低后期由于学生跳槽、能力不能与所在岗位匹配等可能发生的各种沉没成本。但通过证书这个有效的“沟通”桥梁,可以让学生在这个相互选择的过程中,用证书来证明自己的能力,用人单位也认可证书背后承载的真才实学,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困难和问题。
第二,考证降低了交易费用和成本。在大学生与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择中,无论是学生需要通过互联网、报纸、老师等渠道来了解用人单位,还是用人单位需要通过组织笔试、面试等方式来检测学生的技能水平,都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因此,我们可以说就业的双向选择过程对双方都产生了昂贵的交易费用。但证书的出现,能一定程度上使双方都减少资料的搜寻。因此,“考证热”也可以看作是在有限的经济预算下,成本最小化的结果。
2.从学生视角分析“考证热”背后蕴藏的经济学原理
理性人假设:大学生符合经济学中理性经济人的假设,即会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作为大学毕业生,普遍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高水平人才,普遍都期望能被录取到最好的学校。或者从长远来看,毕业生基于理性人的考量,都希望日后可以获得高收入、高福利、高职业认可度的工作岗位。而当前能够帮助毕业生们实现目标的直接途径,就是用含金量高的各类资格证书来向用人单位证明自己的能力,以使得自己可以在人才竞争中得到主动选择的能力和机会。
劳动力市场就业竞争大:从微观经济学角度来看,毕业生人数每年呈几何指数级的增加,但现有的工作岗位数量变动较小,在就业市场上形成了职位供不应求的局面,所以毕业生需要具备比以往更突出、更优秀的能力才能被用人单位所选择。而由于考证能证明应聘者的能力水平,再加之攀比心理作祟,因此考证需求也明显上升。另外,从宏观角度来看,近年来,国内外经济与政治形势复杂多变,再加之新冠疫情等使得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国内失业率有所上升,所以就业竞争比以往更为激烈。
风险偏好:由于高校课程与考证内容不相匹配,考证需要额外花费大量的时间与金钱,所以大学生必须权衡好学校与考证的课程。因此,认为证书多多益善的学生,往往是风险偏好者,虽然时间金钱等化为沉没成本的可能性更大,但回报也可能更多;而對于不考证、或只考少数证书的学生,则属于风险厌恶型,虽然花时间金钱少,但回报也会少,而且根据边际效用递减原理,在同等情况下他们并不会优先选择用考证来证明自己的能力水平。
博弈论:考证从博弈论的角度出发,类似于经济学上著名的案例——“囚徒”困境。博弈的参与者可以看做时毕业生自己与劳动力市场上的其他竞争者,因此囚徒困境的结果同样适用于劳动力市场博弈的结果,即个人最佳选择并非团体最佳选择。对于个人来说最佳的选择是不考证也能被录用,对于集体来说明明都可以选择不考证被录用,最后由于集体理性与道德主义的冲突,对所有人来说貌似均衡的结果只能是都去考证被录用,所以更加助长了“考证热”现象。
羊群效应:羊群效应是指由个人理性行为导致的集体的、非理性行为的一种非线性机制,也就是俗话说的从众与跟风现象。现实中,许多大学生不考虑考某个证是否有用,或者是否需要付出代价,只是一种盲目的从众与跟风。
因此,我们应该理性看待毕业生“考证热”的现象,在考证热中进行冷思考,从自身的实际能力和未来的职业规划方向出发,科学的选择考证与否,考哪些证,既不要盲目跟风,也不要不切实际。提早建立起个人的人生规划路径,合理选择考取证书。
参考文献:
[1]谭诗异.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大学生“考证热”现象[J].科技经济导刊,2020,28(24):124+123.
[2]魏翔宇.大学生考证热现象分析及对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30):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