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于7月中旬发布了2021上半年国民生产总值(GDP)的具体情况。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532167亿元,约折合8.22万亿美元,实现了同比12.7%和两年平均5.3%的增长速度。三大产业的增加值分别达到28402亿元、207154亿元和296611亿元,呈现出全产业复苏的良好态势。
以国际视角观察2021年上半年的经济增速与复苏程度,中国依然是主要经济体中的佼佼者。相比于美国2021年上半年美国11.07万亿美元的GDP数据,中美之间在经济总量上的差距缩小为2.85万亿美元。根据权威的分析和预测,2021年中美之间全年GDP的差距将缩小至6万亿美元以内,中国更是有望在2021年实现GDP突破17万亿美元的成绩。
归结中国经济迅速走向复苏的原因,无外乎以下几个:相对雄厚的物质基础,广阔的市场空间,丰富的人力资源,完整的产业链与供应链,当然还有在全面控制疫情层面其他国家无可比拟的成果。
诚然,我国上半年的经济表现中能够看到供需循环、市场信心、内需持续增强的良好态势,这也为下半年乃至更長时间的稳定复苏奠定了基础。但分析人士认为,我们在看到当前取得的成绩的同时,还要看到我们正在面临的风险与挑战。例如,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持续的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中小企业面临的较大成本压力在很长时间里都将是经济复苏的不确定因子,从而影响整体的经济成长质量。
在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经济发展研究室主任徐奇渊看来,2021年中国经济下半场还存在两个挑战。其中,现实挑战就体现在原材料成本上涨可能引发的工业企业的行业分化加剧,这将影响到工业部门复苏的平衡和可持续性。而潜在挑战则是我国工业品的出口和疫情期间国内暂时活跃的进口替代生产,或将随着欧美等国家的疫苗普及取得进展后面临的突出的回调压力。在此背景之下,我们就更需要稳住内需,从而对出口增速的回落提供缓冲,避免因为出口的波动而影响到国内经济稳定。
与此同时,很多关乎经济发展整体质量的具体问题也亟待破解。
第一,从寻求高质量发展角度来看,全球芯片短缺,叠加上美国对中国部分创新实体的制裁与断供,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各行业发展的掣肘。我们重点聚焦的5G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以及电子制造业等无一不受其影响。怎样找到一条自主创新与突围之路,从而最大程度上去除这种制约的负面影响,已是当务之急。
第二,很多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今年年底前仍然无法恢复到疫情之前的水平。例如,因疫情而遭遇重创的民航业依然看不到全面复苏的迹象,如何制定好行业振兴的整体规划不容忽视;部分规模型房地产企业受困于债务危机,客观上已经影响到全行业对未来发展的信心,怎样加以调控和引导,实现产业层面的平稳运行至关重要。
总体而言,在取得了良好的开局之后,更要以“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前瞻思维应对当前和潜在的挑战。只有如此,下半场经济的平稳健康运行才能有一个良好的基础和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