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皖京 李海洋 宋少元
【摘要】关中地区地域辽阔,气候宜人,且传统民居分布较广,数量较多。文章以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周家大院作为探究基础,通过对其深入的探究和挖掘,从而试图归纳关中传统民居的现状。重点探究关中传统民居保护及其传承意义。
【关键词】三原县周家大院;关中传统民居;保护及传承
【中图分类号】TU24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14-196-03
【本文著录格式】杨皖京,李海洋,宋少元.典型关中传统民居院落初探——以三原周家大院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2021,07(14):196-198.
一、关中地区概况
(一)关中地区的发展历程
古往今来,关中平原都是兵家必争之地。从清朝诗人淡文远的《秦岭云屏》中可见一斑:“屏峙青山翠色新,晴岚一带横斜曛。寻幽远出潼川上,几处烟村锁白云。”诗词中关中地区的秦岭山脉层峦叠嶂,天气晴好时,天边的云彩氤氲悠长。实际上,关中平原地带土地肥沃,人杰地灵,所处地理区位优渥,自然景观类型丰富。随着时代的变迁及更替,对关中地区的划分与判定也随之发生着变化。时至今日,广义上所认定的关中地区位于陕西省的中部,其中主要涵盖了宝鸡、咸阳、西安、铜川、渭南等内陆城市。关中地区属于典型的温带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冬季凛冽,夏季炎热。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使得关中地区一直都是经济、政治、文化的重镇及发祥地。“陆上丝绸之路”的起始地、“十三朝古都”——西安,便隶属关中地区,关中地区良好地承载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人文风俗、艺术形式及建筑形体。
(二)关中传统民居的历史演变
传统民居是先辈们通过不断的实践与经验积累,创造的与古代官式建筑不同的一类建筑形式,其功能是满足人们生活及生产的需求。关中地区的民居演变从原始社会的穴居,秦汉一堂二内、隋唐的廊院、四合舍,逐渐发展成熟,成为明清窄四合院,再到独立式,集中式住宅,经历了漫长的过程。[1]关中传统民居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积淀,不论从空间布局、建造水准及材质用料上都有着较强的考量及标准;沿袭着传承以久的礼法纲常,关中传统民居仍保留着“内外有别,男女区分”的礼法制度,这些古老且纷繁的礼法规矩也使得关中传统民居的形态结构更加具有地域性及传承性,從而更加充盈了其艺术形式。
二、初探三原县周家大院
(一)地理区位及概况
周家大院坐落于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周遭的鲁桥镇孟店村,始建于清代乾隆末期嘉庆初期(1787—1979年),是一座年代悠久且具有地域性的关中传统民居建筑。据记载,周家大院是慈禧太后干女儿安吴寡妇的娘家,刑部员外郎周梅村的府邸。周家大院建造时间漫长,耗费巨资,且所用的砖石材料源自于周边方圆几十里的县城或村落,经过一批技法精巧的匠人们数十载的修建,建成17间院落,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在孟店村周围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建筑群落,被称作“孟店周”。直至清代同治时期当地爆发了回民起义,当时周家数十间的院落宅邸亦未能幸免于难,其余院落均被焚毁,独有一院留存至今。这座唯一留存下来的院落就是现今广义上所指的周家大院。周家大院坐南朝北,占地3206平方米,建筑面积可达883平方米。院落整体呈左右对称,布局大气雅致,是一座典型的五进院。在这座极具关中地域特色的五进院中,以中轴线为基准,依次坐落着门楼、前庭院、二道门、正庭院、退厅、内院、后楼及后花园(后期损毁)。[2]这座硕果仅存的周家大院间架构造严谨考究,无论是院中的牌匾、砖雕、石雕及木雕皆精巧典雅;虽地处关中之地,却兼有南北两地的建筑特点,可谓是“关中传统民居中南北融合的集大成者”。
(二)牌匾
在周家大院这座典型的五进院落中,放置着大小各异、不同文字内容的牌匾。其中最具有地域文化特色且极富文化底蕴的,当属门楼正后方的“克襄内政”匾、前庭院中的“秋官第”匾、大厅门正上方的“忠厚延年”匾以及五进院中的“怀古月轩”匾。
“克襄内政”牌匾悬挂于一进院中门楼后屏风的上方位置,是当初周家大院主人周梅村的好友所赠予,为贺周梅村立胡氏为正室夫人的赠礼。牌匾通体呈墨黑色,“克襄内政”四个大字居于中心位置,字面意思是指“能够襄助院主人操持院中的大小诸事”,言下之意便是赞扬胡氏持家有道、贤良淑德,作为宅院的女主人,将内院事务打理的有条不紊。
前庭院中的“秋官第”牌匾外框雕饰花纹,内框为金色,并刻有“秋官第”三个大字。这块牌匾是揭示院主人周梅村官职及地位的重要证明,“秋官”是指早在古时便将刑部员外郎称为“秋官侍郎”,“第”则是“府邸”的含义,连在一起即是“刑部员外郎府邸”的意思。
“忠厚延年”牌匾横向放置于院落中大厅门正上方处,是恰逢院主人周梅村五十大寿之际,官场好友所赠予;赞誉周梅村为官数载,清廉忠厚,旨在祝愿周梅村福康安泰、益寿延年。牌匾内框颜色接近于琉璃蓝,中间“忠厚延年”四个大字的颜色为金色;从牌匾彰显出大气雅致、庄重威严的院落格调。
五进院落中的“怀古月轩”牌匾极负盛名,其中所蕴含的意韵及艺术造诣也值得后世细细揣摩思索;在2007年,“怀古月轩”牌匾即被列为“中华名匾”。“怀古月轩”牌匾底色为淡黄色,其中的题字皆为黑色,经过岁月的侵蚀,整个牌匾显得有些斑驳,但通过牌匾,仍可清晰地辨别出院主人周梅村的落款及题诗;研读牌匾左半边的诗句,周梅村当时的心境与感慨可见一斑。题诗字里行间中也有掺杂着周梅村对李太白诗句“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的独到见解。皓月当空,周梅村和家人齐聚后楼内院品酒观月,“怀古月轩”牌匾陪伴着周家人度过一段段岁月静好的光景(如图1所示)。
(三)石雕
周家大院的石雕艺术在关中传统民居中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及内涵,题材较为倾向于“福”“禄”“寿”主题,彰显出关中人民自古以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表达。
在周家大院中,石雕的藝术形式主要展现于上马石、照壁和柱础石。其中最为典型的石雕艺术为一进院落中的上马石。(如图2所示)其上马石主要以家中主人出行上、下马之用。上马石外观呈“L”型,通常会刻有细小的纹路作为装饰,具有一定的吉祥寓意。而在周家大院的院落内,相较于其他关中传统民居的上马石略有差别。此处的上马石多为女子专用,受古代封建文化的影响,在院落中供家中夫人及小姐使用。上马石左侧雕刻的纹样似字非字,呈方形图案,似腾空遨游的祥龙;这是周家大院院落中罕见的石雕刻字艺术,此处的石雕装饰为精雕盘龙篆体字,起笔至收笔均一笔所写,整体呈现出龙头开始至龙头结束,院落的上马石分别雕琢有“福”“寿”“喜”三字。
(四)砖、木雕
关中传统民居建筑中的砖雕主要运用于门楼、墙壁、屋顶等构件。题材、形式丰富多样,构图饱满、造型古朴、简洁大气;以人物和动物形象、植物花卉纹样为主,多为寓意吉祥的题材。
在三原县周家大院内,一进院东西两侧厢房的看墙分别雕刻有“大禹牧牛”和“唐尧放象”的传说故事,四周雕刻有葡萄、牡丹、莲花、麒麟等有着不同寓意的吉祥象征。“尧、舜、禹”是儒家文化的代表,彰显院主人的身份,展示周家作为书香门第的地位。麒麟是集多种动物特点为一体的复杂动物象征,是古代人民造物时,企盼美好的象征,多代表祥瑞。[3]花卉与果实在雕刻纹饰中最为常见,多呈组合连续出现。葡萄多寓意丰收、人丁兴旺,莲花寓意清廉、性情高洁,牡丹寓意坚强富贵。
二进院中,东看墙上为“凤凰栖牡丹”,象征着美好、阖家幸福,在本源文化中有生殖崇拜和生命之源的内涵。北墙为“英雄封侯”,“猴”谐音“侯”,有高升封侯之意,包含对子孙后代的期望。西看墙上为“鹭鸶采莲”,寓意夫妻和睦、伉俪情深,在本源文化中意同“凤栖牡丹”纹饰。北墙为“鹿鹤同春”,“鹿”多表示祝寿的意愿,与“禄”谐音,象征俸禄;仙鹤多象征长寿、清廉,也多比作“六合同春”,代表了古代人民淳厚质朴的意愿,希望春季常驻,万物欣欣向荣。[4]
周家大院中的砖雕既可以是独立的艺术品且具有观赏价值,其中的砖雕纹饰是儒家文化与民俗文化相结合的产物,雅俗共赏、艺术升华;又与整个建筑群体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相得益彰、浑然天成(如图3所示)。
木雕在关中传统民居中大多运用于门楼挂落、门窗、斗拱梁架等木制相关结构的艺术装饰构件。大型单独木雕较少,多数既是装饰也是结构。题材多以人物典故为主,工艺技法种类较多,层次丰富、纹理美观。[5]
在周家大院中,二进院东厢房裙板上雕刻有陶渊明“亭前赏菊”、孟浩然“踏雪寻梅”、苏东坡“外出访友”、解学士“春游遇雨”及“关中八景”。三进院大厅厅房镶嵌十二扇格子门,门上雕有不同时代的典故图案,有晋文公、郭子仪、岳飞三位历史人物的著名事迹。这些纹饰纹样多通过象征的表现形式,运用谐音、借代的手法,或通过其自身形象表达中国古代人民美好、朴素的意愿。民间民俗典故、神话、名人事迹及戏剧等构成的人神题材直接展示了院主人的追求,寄托了关中人民对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生活的憧憬。
三、典型关中传统民居历史价值及保护
三原县周家大院以其严谨统一的院落结构、兼容并蓄的建筑风貌、形式寓意多样的雕刻艺术、浓郁深沉的地域文化而遐迩闻名,其中所蕴藏的艺术价值和文化脉络值得后世揣摩、参透。
像三原县周家大院类型的,具有典型地域特征的传统民居群落,如星罗棋布般散落在陕西关中地区。据不完全统计,相当大一部分的传统关中民居都存在着程度不一的破损问题;其一,因为年代久远且受到天气及自然气候不可抗力因素的侵蚀。其二,部分地区对传统民居的保护与修葺工作启动过晚,错过了抢修的最佳时机。其三,研习建造与修补传统民居的工匠青黄不接,造成传统修建技艺承袭断层。故关中传统民居的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现代建筑高大挺拔、新颖独立的外观造型已潜移默化地在人们心中扎根;与此同时,如关中传统民居一类的大型古建筑群落亦不可被时间所湮没。关中传统民居中所包含的人文理念以及其自身所具有的民族特性,都应被时代所吸取接纳。同时,关中的民俗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深入研究及保护这种文化并发扬光大,在现代民居及城市规划设计中同样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6]
四、结束语
三原县周家大院是关中地区先辈们辛勤与智慧的结晶,凝聚着几代人的记忆,其中的历史、文化价值不言而喻。时至今日,三原县周家大院类型的关中传统民居群落在陕西地区的数量不在少数。如何让此类极具地域色彩的传统民居在新时代的洪流中重焕光彩,且使其历久弥新,绵延不断,仍亟需进一步的实践与思考。
参考文献:
[1]徐健生,李照.关中传统民居及其地域性建筑创作模式[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
[2]吴昊,周靓.陕西关中民居门楼形态及居住环境研究[M].西安:三秦出版社,2014.
[3]阎娜. 关中传统民居建筑雕刻艺术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2010.
[4]李媛. 关中传统民居砖石雕刻艺术与内涵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
[5]祁嘉华,靳颖超.陕西关中传统民居“三雕”艺术的启示[J].民艺,2018(S1):50-61.
[6]屈炳昊.关中民居简析——关中民俗博物院民居概览[J].大众文艺,2012(16):182.
作者简介:杨皖京(1997-),男,陕西西安,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环境设计;李海洋(1998-),男,陕西西安,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环境设计;宋少元(1995-),男,内蒙古乌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环境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