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 郑涵予
【摘要】乌兰牧骑成立以来,坚持全心全意为内蒙古自治区人们服务,为维护民族团结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创作出了内容丰富的艺术作品,形成了乌兰牧骑精神。高校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需要基于当代高校学生的现状,为学生深入解读乌兰牧骑精神,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以及校园活动,引导其在学习与生活中,养成志愿服务精神,积极维护民族团结,并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综合素养。
【关键词】乌兰牧骑;人才培养;志愿服务精神;民族团结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14-101-03
【本文著录格式】平原,郑涵予.乌兰牧骑精神对当代高校人才培养的价值[J].中国民族博览,2021,07(14):101-103.
科研项目:本文为吉林艺术学院校级科研项目项目研究成果,项目名称“乌兰牧骑时代精神对高校艺术人才培养方式的启迪”,项目编号:吉艺科文合字【2020】第25号。
引言
高校在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中,必须从多个角度对学生进行引导,引导学生养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帮助学生掌握与不同民族同学交往的方法,并在参与校园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以此培养出更多综合素养强的人才。乌兰牧骑精神对高校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具有积极意义。乌兰牧骑精神的凝聚是队员们在长期坚持工作的过程中,将奉献精神、民族精神以及时代精神相融合,对高校人才培养有着极大的价值。因此,高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解读乌兰牧骑精神,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与校园文化活动,在高校学习和生活中,得到综合素养的提升。
一、乌兰牧骑精神的内涵
为丰富内蒙古自治区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乌兰牧骑坚持为基层人民群众演出,深受内蒙古自治区农牧民的喜爱,一直保持着“红色文艺轻骑兵”的荣誉。一直以来,乌兰牧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出了大量深受喜爱的文艺作品,在长期的坚持和奉献中,逐步形成了乌兰牧骑精神:(1)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乌兰牧骑精神中,最重要的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乌兰牧骑”的汉语含义是“红色文化工作队”。乌兰牧骑成立以来,坚持到内蒙古最困难、最偏僻的地方送歌献舞,在逆境中坚守,始终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开展文艺工作,在歌舞中颂扬党的领导。内蒙古地区具有地广人稀、交通不畅等特点,如果缺少奉献的精神,不能在开展文艺宣传的过程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无法坚持跋山涉水地开展文艺宣传与志愿服务工作。[1](2)维护各民族团结。乌兰牧骑中的演出人员来自不同民族,各民族的工作人员互相理解,在创作、练习以及表演时,相互帮扶,在这个过程中,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同时,演出人员还在作品的演出中,对各民族的优秀文化进行宣传,加强不同民族人民对其他民族优秀文化的理解,为各民族团结做出了极大的贡献。(3)与生活保持密切联系的品格。乌兰牧骑的作品多与内蒙古农牧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联系,在实践和劳作中获取创作灵感,在作品中融入了内蒙古农牧人民的现实生活与精神风貌。《鄂尔多斯婚礼》《腾飞的骏马》等都是展现艺术与生活之间联系的在优秀作品。
二、当代高校学生的現状
(一)志愿服务精神的缺失
志愿服务精神是指人们在没有外界因素驱动的前提下,出于社会责任感和人道主义信念,主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乐于为公益事业付出的精神,可以体现一个人的道德素养。[2]高校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从未忽视学生志愿服务精神的培养,每学期都会组织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但从个体上讲,社会志愿服务活动是非强制性的,高校无法强制每一个学生定期参与社会志愿服务,而很多学生在参与志愿活动时,忽视了活动的难度,每当遇到挫折,都会降低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积极性,因此,很多学生在学习压力、志愿服务强度等多个因素的影响下,难以保持主动参与愿服务活动的热情。
目前,很多高校学生在生活中都缺少志愿服务精神,学生志愿服务精神的缺失与高校培养方法与学生个人经验都有一定的联系。首先,一些高校为了培养学生的志愿服务精神,采用组织其参与高校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但很多学生参与活动时都是为了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而不是为了以志愿者的身份做公益活动。导致学生只会在学校要求的情况下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而通常来说,高校组织的志愿活动都是非强制性的,且大部分活动都是短期活动,因此,高校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动机不强,时间不足,很难使志愿服务精神得到培养。其次,很多高校学生在参与志愿服务时,缺少团结互助精神。一些高校学生在参与志愿活动过程中,忽视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往往尝试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这种态度会降低志愿服务的效率,长期下来,学生会失去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导致志愿服务精神的缺失。最后,一些高校学生对志愿服务精神的认识不足。很多学生将一些志愿服务活动与慈善活动混淆,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矮化被帮助者,忽视了志愿服务精神中的人文关怀。这样的错误认知,必然不利于学生志愿服务精神的养成。
(二)对民族团结的认知不足
在高校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帮助其正确认识民族团结的意义,并积极将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融入到生活实际中。从整体上看,高校学生普遍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但不可否认,一些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还无法使用正确的方法与其他民族学生进行交流。首先,部分学生不知道如何与其他民族学生进行交往。我国大部分高校都是以汉族学生为主,但也有一些少数民族的学生。整体来看,很多汉族学生都缺乏与少数民族交往的经验,不懂得如何与少数民族学生交往。加之即便不与少数民族的同学交流,也不会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造成影响。因此,为了不与少数民族同学发生冲突,避免自己的行为对少数民族的同学造成困扰,很多汉族学生都选择尽量减少与少数民族同学进行交往。其次,高校学生对少数民族的认识不足。在信息化时代,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浏览大量的信息。通过网络渠道了解到不同民族之间发生冲突的事件时,一些学生会对一些少数民族同学产生恐惧心理,进而在学习和生活中,采取逃避的态度,尽量减少与少数民族同学的交流。最后,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与文化观念的差异,很容易影响不同民族学生交往的效果。这些因素,都会对高校学生民族团结意识的培养造成影响。
(三)参与校园活动积极性不高
校园活动可以丰富学生的日常生活,使学生获得愉悦感的同时,深入挖掘自己的潜能,提升人际交往能力、活动组织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等,并与同学建立深厚的友谊。但很多高校学生缺乏参与校园活动的积极性。一方面,高校组织的活动缺乏吸引力和趣味性。通常来讲,高校组织的活动都是根据特定背景开展的固定活动,很多学生认为学校组织的活动毫无创意,因此缺乏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高校学生更乐于参加与自己兴趣和特长相关的活动,然而不同高校学生的兴趣有所不同,很多校园活动都与自己的特长无关,也就失去了参与活动的兴趣。
三、乌兰牧骑精神对当代高校人才培养的价值
(一)利于养成高校学生奉献精神
乌兰牧骑精神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高校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可以在思想政治教育课中从乌兰牧骑相关内容的讲解出发,深入阐述关怀他人、奉献社会的精神,并引导学生积极学习乌兰牧骑精神,加深对志愿服务精神的理解,以此改善校园志愿服务精神培育的人文环境,帮助学生获得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精神动力。通过学习乌兰牧骑精神,学生可以受到正面刺激,加强对志愿服务精神的认同感,并乐于在闲暇时间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并在活动过程中与伙伴进行配合,养成助人为乐的美德,提升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效果。
为提升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高校可以尝试探索更多培养学生志愿服务精神的策略。
1.丰富志愿活动形式
很多学生缺乏参与活动热情的主要原因在于学校组织活动的形式单一,学生无法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发现活动的趣味性。通常来讲,高校每一年组织的志愿活动都可能采取固定形式,如植树节组织学生义务植树、青年节组织学生扫墓、定期组织学生到固定的社区参与社区服务等。这样组织活动的方法,很容易打击高年级学生的积极性。因此,高校可以对活动形式进行创新,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特长参与不同形式的志愿活动。
2.强化理论知识的学习
理论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学习到更多志愿服务的例子,并受到熏陶,逐渐实现志愿服务精神的内化。[3]在理论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深入讲解乌兰牧骑不畏严寒酷暑,深入走入基层,为广大农牧民服务的事例,体会乌兰牧骑队员将自己的青春年华献给内蒙古发展的情怀,进而受到乌兰牧骑精神的影响,乐于参与志愿服务活动。
3.表彰优秀学生
虽然志愿服务活动是不求物质回报的奉献活动,但在组织学生参与志愿活动时,精神层面的鼓励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对积极参与志愿活动的学生进行表彰,可以提高全体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热情,并力求能够在活动期间做出更好的表现,也有助于积极参与志愿服务的学生获得满足感,保持继续参与活动的热情,在此基础上,得到志愿服务精神的培养。
(二)强化学生维护各民族团结意识的培养
维护民族团结一直都是乌兰牧骑的使命和担当,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乌兰牧骑队员始终不忘宣传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加深各民族人民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民族团结。学生在学习乌兰牧骑工作经历的过程中,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可以得到强化,进而主动学习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地域文化,在学习和生活中,积极使用恰当的方式与其他民族的同学进行交流,进而实现同学之间建立深厚的友谊的目标。
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高校必须进行恰当的引导,鼓励学生使用恰当的方式与其他民族的同学交往。[4]高校教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维护和民族团结的意识。
1.强化思想意识的培养
高校应该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教育学生维护民族团结意识必须要在实际生活中得到实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目标。
2.为各民族学生提供交流平台
高校通过组织各民族学生进行交流,可以加深其对同学的了解,并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建立深厚的友谊,为民族团结打下基础。高校可以在校内大型活动中,请来自不同民族的学生同唱一首歌、同跳一支舞,也可以引导学生成立相关社团,让学生在参与社团活动的同时,实现各民族学生友好交往,互帮互助,互相理解,互相学习的目标。
(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活动
乌兰牧骑队员创作的灵感往往来源于生活,因此,日常生活对人们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活动,对学生身心素养、审美能力以及创造能力都具有正面的影响。通过进行乌兰牧骑精神的讲解,可以让学生体会到乌兰牧骑队员以积极态度面对生活的精神,进而积极参与校园活动,在提升身心素养的同时,得到人格品质等方面的提升。
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活动,高校可以加强校园活动建设。
1.定期组织大型活动
高校组织的大型活动,可以加强本校精神文明的建设,有利于学生身心素养的提升。
2.引導学生组织活动
高校内的大型活动主要是由学校相关领导牵头组织的,但高校学生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以及创造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自行组织小型活动,可以更好地营造校园活动氛围。[5]学生自发组织的活动,往往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并且符合当代学生的艺术追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参与活动,并在活动过程中,掌握更多的活动技能。
3.完善硬件设施
学生组织活动时,往往需要学校或社会提供相应的场地以及经费。高校应该在更大程度上为学生提供硬件支持,完善广播站、多媒体教室、图书馆、艺术活动中心等校园活动场所的建设。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活动,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享受校园生活,提升自身综合素养。[6]
四、结语
一直以来,乌兰牧骑在开展文艺工作中,践行奉献精神,心系民族团结,牺牲自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形成了乌兰牧骑精神。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高校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乌兰牧骑精神,养成奉献精神,强化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积极面对生活。
参考文献:
[1]孙玲. 弘扬乌兰牧骑的红色历史,建设亮丽内蒙古新农村——评《那红红的萨日朗》[J]. 热带作物学报,2020(8):248-248.
[2]张羽程.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素养现状与教育策略[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9):24-26.
[3]王永平. 爱国要以奉献精神为起点[J]. 人民论坛,2019(12):132-133.
[4]孙壮,魏晓文. 我国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研究的追踪与述评——基于权威期刊文献的科学计量与可视化分析[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12):239-244.
[5]安艳霞,张丽,何云峰. 高校德育资源共享的困境与出路[J]. 教育探索,2019(1):97-101.
[6]姜品选,滕跃. 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路径研究[J].福建茶叶,2019(3):103-104.
作者简介:平原(1973-),女,吉林长春,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东北民族民间舞蹈研究、舞蹈表演;郑涵予(2000-),女,吉林长春,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舞蹈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