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宇鹏 郝敬伟 吴清顺 蔡文勇
摘要:核电站建设期间一般工期约为60个月,在整个建设过程,尤其在建设初期会面临施工现场客观环境的影响,在正式消防站未投用之前,需要建立一支临时消防站作为过渡时期重要的灭火救援力量,使用周期大概3—4年。本文从核电站建设时期灭火救援危险性分析和临时消防站设计优化两个方面,针对性地研讨国内各核电站在建设时期临时消防站的建设标准、设置位置、消防人员配备、车辆选型等几个方面,从而优化这一特殊时期消防站的建设。
关键词:核电站;建设期间;临时消防站;建设;优化
一、核电站建设期间临时消防站建设的必要性
首先,根据《核电站安全保卫规定》(公通字〔1997〕17号)第三章第十四条第五款,在主体工程施工前组建专职消防队,并逐步配齐专职消防人员,配备相应种类、数量的消防车辆、器材,开展消防业务训练和灭火战斗演习,但在实际的消防站组建过程中,上级主管部门等制定的法规、规范等是粗线条的,可操作性不强,在执行中有很大的弹性,很难把握“建与不建”的度,并未对具体的分步实施建设作出具体说明,导致在面临核电项目刚开工建设初期到主体施工前,较长时间缺少灭火救援力量的情况。因此,在临时消防站的组建问题上,应立足工程项目的实际需要,避免再在“应不应建”上纠缠不清。
另外,该阶段的核电施工现场存在多个功能区域,如核岛施工区域、生产临建区、海工区域、集装箱临时办公区、混凝土搅拌站、安全培训中心、现场办证中心、气瓶库房等,大量人员、物资、设备到场,易燃易爆危险化学品的使用与存储、动火作业、台风暴雨、海上作业、交通事故、密闭空间作业等给灭火救援形势不断带来新的压力和风险。再加之核电站工艺的特殊性,一般核电站都建设在较偏远的海边山区中,距离地方的应急救援力量较远,无法满足现场灭火救援第一时间投入的应急要求。
二、核电站建设期间临时专职消防队的职责
通过前期大量的调研与参考其他核电厂前期准备阶段的实践经验,核电站建设期间临时专职消防队按照“召之即来,来则能战,战则必胜”的建队原则,实行准军事化管理,24小时备勤值班,总体职责是负责核电工程建设期间厂区的火灾扑救、抢险救援任务。具体主要承担以下工作任务:
(一)建立并开展24小时战备执勤制度,管理、维护消防队各类执勤灭火救援装备随时完好可用,时刻保持消防队良好备战状态;
(二)制订学习计划,开展消防业务学习,灭火救援知识学习;
(三)制订训练计划,开展消防体能训练,灭火救援技能训练;
(四)制订针对不同施工区域、厂房、重要设备的各类灭火预案,开展灭火、救援演习,以及与现场生产人员、场外支援力量的联合演习;
(五)建立并熟悉掌握施工现场各区域、厂房、重要设备固定消防设施台账,以及消防设施平面图、消防疏散平面图,定期检查施工现场临时消防设施设备;
(六)开展核电厂员工、志愿消防队员消防实操培训、演习等,指导、协助各参建单位开展消防实操培训及演习。
三、核电站建设期间临时消防站的建设
(一)紧跟项目、及时启动,结合实际、分步实施
在确定临时消防站保护面积和选址时,一般假设通信、供水、交通系统均达到完全的功能指标,应充分考虑和满足基本总平面布置的防火间距要求的同时,消防站的灭火救援范围应按行车路线及路程计算,需满足接警后消防车到达火场的时间不宜超过5min,它包括起火至发现起火,发现起火至报警,报警至接警出动,接警出动至行车到场,战斗展开出水扑救所需要的总时间。而消防车行驶时间则受消防站责任区面积、位置和路网特性等制约,即与消防站到各子系统的距离有关。在确定消防站保护面积时,假设消防站位于保护面积的合适的位置,不同的保护面积,消防站到相应的各子系统的行车时间不同,从而影响到各子系统的灭火延时[1]。但总体上,临时消防站的设置应满足到达核电施工现场最不利位置的时间不宜超过5min这一基本原则。
以服务核电工程施工建设为目的,参照同行专职消防队前期建设经验,在经济性与需求性之间平衡点的有效选定,建设计划原则为紧跟项目、及时启动,结合实际、分步实施。具体组建计划如下表。
(二)因地制宜,确保经济性与实用性相结合
从临时消防站的临时性特点出发,结合前期施工现场的环境艰苦和消防队员实际办公生活考虑,拟建立在核电施工现场选取约1200m2的空地,以满足专职消防队用水、用电、用网、排水、饮食等日常需要,也满足5分钟出警到达核电施工现场最不利位置灭火應急救援的要求。共布置8个集装箱(长12m×宽3m×高3m)、1个停车大棚作为临时专职消防队18人左右的办公、生活场所。集装箱用途规划:1个集装箱主要作为临时专职消防队办公/接警功能使用、3个集装箱主要作为消防员宿舍生活区域使用、1个集装箱主要作为消防器材装备存储室使用、2个集装箱作为消防员临时餐厅使用、1个集装箱主要作为充气泵间使用、1个停车大棚作为两辆消防战斗车停车使用,标志着建设期间核电施工现场灭火应急救援力量已建立。
(三)临时消防站灭火救援车辆装备的选型
对于建设期间核电站消防战斗车辆的类型,应结合建设期间仓库类型繁多、人员办公区域密集、大件设备较多的火灾特点,选取泡沫类消防车和抢险救援车;另外由于施工阶段道路的不稳定性和转弯半径受限等因素影响,消防车辆的吨位不宜过大,通过合理的经济性比对,建议选用灭火剂容量为8—12吨,其中灭火剂选用水成膜泡沫灭火剂,其主要依靠大面积覆盖隔氧窒息、冷却降温、衰减热辐射等物理效能来灭火,比较适用于核电站建设期间核岛、常规岛发生施工类火灾的扑救。
灭火救援装备器材选型方面,在参考《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建标152-2017)常规的消防员单兵装备的基础上,从历年核电站建设期间的经验反馈中,吸取教训,转变“核电专职消防队只灭火不救援”的思路,应全面分析建设期间所要面临的各类复合性突发事故,如台风、暴雨、交通、坍塌、溺水、泄露、维稳、山林火灾等突发事故事件。配置清单如消防移动手抬泵、便携式电动破拆工具组、漏电检测仪、多功能气体检测仪、应急救援三脚架、扑蛇/蜂工具、移动照明灯组、移动发电机、堵漏套装等。
四、核电站建设期间临时消防站的优化
(一)分步实施,优化建设进度
专职消防队的建设是一个周期长、资金投入大的复杂项目,涉及消防站的设计建设、人力成本的投入、消防车辆器材装备的采购、人员衣食住行的花费等。因此,临时消防站的建设需要紧跟工程进度,不能盲目组建和过度组建,在满足实际灭火救援需求的同时,应提前编制《核电站专职消防队组建方案和计划》,避免出现资源的严重浪费或不组建的违规情况等。
(二)优化营房建设,打造拴心留人环境
由于专职消防队实行的是24小时封闭式半军事化管理,队员一日的训练、培训、吃喝拉撒睡等都在临时消防站中开展实施,但各核电站在临时消防站建设上,一般采用集装箱、临时板房、租用临时建筑等形式,导致队员的工作生活环境较差。因此,在初期建设时,应从人性化设计出发,优化宿舍房间内布置、开设营区食堂,合理搭配食谱、增设太阳能保电系统、集装箱内配置冷暖空调、安装无线WiFi网络、设置室内健身房及室外篮球场、安装化粪池、打造营区整体的园林绿化、修建菜地及景观鱼池等,也可以定期邀请地方共建单位、施工单位等,来消防站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如“119消防杯”篮球赛、足球赛、趣味运动会等。
(三)训练设施功能的优化
建设期间的核电站,一般会出现动火作业、工程车辆、仓储库房等引发的火灾,脚手架、土方导致的坍塌,海上工程、密闭空间作业等引起的人员被困等事故事件。因此,在临时消防站建设时,应把该类事故事件的处置和救援作为日常训练的重点,提前谋划,编制核电站施工现场各区域的灭火救援处置预案;训练科目的设置要求与灭火救援处置预案紧密配合,根据消防队选型配置的灭火救援设施设备,在临时消防站内设置体能训练场、技能训练场、专项消防训练场地等,开展绳索救援、消火栓连接、超远距离消防供水、电动升降救援、应急破拆等。通过从临时消防队日常训练逐步将消防技能向核电施工现场的实际地形和情况靠拢[2]。
(四)灭火救援立足自我,助力“三警合一”建设
为应对各类灭火救援突发事件对核电项目现场造成的危害和影响,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害和财产损失,避免次生和衍生后果,目前核电项目现场已入驻业主专职消防队、专职医务室、警务室,在项目现场消防、医疗急救、治安等紧急性的救援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使接警和处警更加准确和快速,为警力的快速反应提供有力保障,从而极大地提高项目现场对突发、应急、特殊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建立“专职消防队、专职医务室、警务室”三警合一救援体系。
(五)突显核安全文化,打造核电消防专属特色
核电专职消防队作为一支服务于核电的专有消防力量,不仅承担着核电站从建设期间到运行期间的各类火灾扑救、抢险救援、消防保卫等任务,同时也由于核电站多处于沿海偏远地区、远离地方应急救援力量的客观条件,核电专职消防队也承担着守护一方百姓安危的重任,通过对周边乡镇、村庄的出警处置和进入周边社区、学校,为当地老百姓义务开展消防安全知识培训,既可提高核电在当地的良好形象,也可起到练兵的作用。同时,可利用核电临时消防站现有的人员、场地对员工定期开展各类消防实操培训。以核电专职消防队为桥梁,传递核安全文化,打造核电消防一线战斗堡垒的专属特色。
五、结语
以核电站建设期间专职消防队的组建、人员配置、器材车辆选型、营地建设、“三警合一”等,尤其针对建设期间的特殊阶段,通过核电站建设的有效实践,克服了核电项目在建设期间灭火救援体系如何标准化地建立所面临的痛点和难点。制定标准,明确建设方案,通过本项目的管理创新,真正意义上落到实处,为核电工程建安期間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吴立志,董希琳,连旦军,等,消防站责任区面积确定的理论模型[A].2003火灾科学与消防工程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10.
[2]黎振武.立足灭火救援需求优化消防站设计的思考[A].2015中国消防协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消防协会,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