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校人文素质教育改革与创新探索

2021-09-13 05:31张晨陈亚萍郑恺
文教资料 2021年16期
关键词:军校改革

张晨 陈亚萍 郑恺

摘   要: 一流的军校需要一流的人文素质教育。一流的人文素质教育体现为课程体系的科学合理、师资力量的优质完备、教育效果的深入持续。在建设一流大学的当下,梳理人文素质教育现状,研究人文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探索人文素质教育改革创新模式与途径,是服务大学人才培养的有益尝试。

关键词: 人文素質教育   改革   军校

人文素质是一个民族的标签,是一个国家的底蕴,是一个人的气质。习近平同志告诉我们,“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在改革强军的大背景下,军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可以培养学员内心深处的文化自信、润物无声的家国情怀、豁达理性的气质底蕴。全面提高军校学员的人文素质,培养跨世纪优秀军事人才,是军队院校转型建设面临的紧迫问题[1](174)。

笔者立足军校人文素质类课程教学,力图在此基础上思考和探索军校人文素质教育改革与创新。

一、一些军校人文素质教育现状

军校人文素质类课程教学与建设,经过多年教学实践,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效果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

1.课程开设现状

当前的人文素质类课程设置体现为“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即以必修课为支撑,以选修课为辅助,以俱乐部课课程为拓展。必修课程涉及古代文学、公文写作、当众演讲等内容和环节,选修课程涉及传统文化、社交礼仪、音乐欣赏、美学概论等内容,俱乐部课程涉及经典阅读、讲话训练、教唱指挥、流畅写作等内容。课程设置涵盖文学、艺术、国学等方面的内容,基本能够满足学员人文素质培育需要。

2.存在问题

新型课程的开设有待突破。在网络课程、网络教学日益成为教学新渠道、新样式的今天,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开设主要采用传统模式。

课程授课对象相对单一。大部分人文素质类课程开设面对的主要对象是本科生,面向其他层次的课程开设相对缺乏。

(二)教学模式

1.主要教学模式

必修课与选修课在教学模式上以教员讲授为主。这类课程课堂实践化的教学活动较难有效开展。综合素质项目课程因小班化的教学规模、灵活机动的内容设置、提高能力为主的教学目标,在授课模式上已能实现以教员为主导、学员为主体的授课模式转换,学员主动性较高、学习效果明显。

2.存在问题

笔者认为,在教学活动中,教学方法的创新是标,教学模式的转换才是教育改革的本。对于俱乐部课程之外的其他人文素质类课程,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教员一直在教学方法的创新上不断探索,但教学模式的转变遇到了最大瓶颈。转换教学模式,真正实现课堂的学员主体性,需要在教学理念、内容设置、教学班级规模、学员选课标准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考量。

(三)教学效果

人文素质类课程教学效果的好坏,最终体现为学员人文素养的提高与否,他们的一言一行、信念与态度都与人文素养有关。人文素质教育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在两个很关键的过程中完成,即:教员与学员之间教与学的过程,学员自身学与习的过程。

1.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

教与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为教学内容设置。部分课程的内容设置不能与学员学习、生活实际很好结合,导致虽然教员讲课很投入,但触动不了学员。教与学的脱节,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2.学与习中存在的问题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何谓“习”?“习”的本意,是小鸟反复练习飞翔之意。更强调练习,要求在实践中长期重复地做,逐渐养成习惯的过程。

人文素质类课程传递情感、价值时,教员除了向学员讲授、与学员研讨等之外,如何将理念贯通于学员生活、实践之中,让他们在实践中、在生活的点滴里,感悟理念、情怀,践行真善美,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二、推动人文素质教育改革的途径与方法

针对人文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认真探索教育改革模式和途径:完善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模式、丰富选课机制。与此同时扎实深入地展开学情调查与研究,全方位推动军校人文素质教育改革与创新。

(一)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

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增设网络课程。借鉴军内外优秀资源和先进经验,依托现有课程基础,充分结合学员学习基础,让微课、慕课等形式真正成为军校人文素质教学的新战场。

针对研究生等不同学历层次的学员开设新课程。深入研究不同层次学员的学习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课程论证,让人文素质类课程更多、更好地服务于大学各级各类人才培养。

另外,针对目前学员能力的短板,可以适当多开设阅读、写作、沟通方面的课程。用阅读拓宽他们视野的宽度和思考的深度,用写作锤炼学员的理性表达与逻辑思维能力,用沟通知识解决他们的人际交往问题。

以上几类课程的开设对教员提出更高的要求。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备课外,还要解放思想,积极了解新形式,调研学员的实际情况,让教学内容安排尽可能贴近学员需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二)与时俱进革新教学模式

教学中,尝试将课堂更多地交给学员。可以将知识性内容录制成微课放在校园网上,将需要深入学习和研讨的内容留在课堂。教学中,坚持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相结合,尝试利用新平台进行学习和训练,最大限度地增强课程学习效果。

1.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相结合

在传统授课模式中,教学主要发生在课堂,即线下教学。这种固定时间、固定地点的模式存在的问题是:知识性内容大量占用教员的时间,学员只能听一次讲课,教学过程呈现一过性。在线学习的优点体现为:时间、地点的不限定性。学员可以结合自己的时间和兴趣随时随地学习,自主调节学习进度,反复学习学习资源。

但不可否认的是线上学习也有缺点,主要体现为单向学习。一方面,这种非互动式的单向学习,教员无法当即根据学生的反应和问题调整内容。另一方面,知识分为显性和隐性,一些隐性知识无法通过视频传达给学生。因为缺乏有效互动,教员不能实时掌握学生的状态,学员较容易陷入误区而不自知,影响学习效果。

因此,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是比较理想的学习方式。教员录制线上知识讲解和作业任务视频,提供给学员,让其自行学习、消化、练习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员利用课堂,针对学生在上述过程中出现的困难、问题和疑惑进行解释、讨论、拓展与应用。

笔者认为,人文素质类课程中的能力习得课都可以用此种授课方式。教员不再是课堂的主导,而是课堂的组织者。除了传统的语言表达、表现能力要求之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课程还要求教员对课程更高地投入、对授课内容更深入透彻地了解。

2.旧平台学习与新平台学习相补充

人文素质类课程除了课堂外,还会更多借助各种活动、竞赛的开展,如诗歌诵读会、读书交流会、演讲比赛、辩论会等。让活动和赛事成为学员课堂学习之外的崭新平台。

近年来,读书、写作、人际沟通相关的电视节目和新的媒体形式,正越来越多地吸引着年轻的观众。央视的《朗读者》《经典咏流传》,Be My Guest发起的《为你读诗》、阅读手机App《喜马拉雅》、凤凰卫视的《开卷8分钟》等都深受人们的喜爱。

这种新兴形式可以为学员们学习和练习提供新的优质平台。不管是阅读、写作、沟通还是其他人文素养的提高,大家都可以在新媒体中找到相应的学习资源。这种新的学习平台推广方式易操作、门槛低、方便组织,可以在人文素质类课程中尝试。其一可以丰富课堂内容,为每个人留下有形、有声的记录和财富;其二可以让学生在自行组织活动的过程中发现、培养组织能力、领导能力。

一个课程学习结束,为学生留下了什么?老师的讲功很好?内容安排得很丰富?对于课程主题理解和认识是否深化拓展了?参加(组织/见证)了一次活动?掌握了一些技能?认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打开了一些心结?解决了一些疑惑?——都是人文素质类课程需要实现的目标。在新旧学习平台的相互补充中,这些目标都能在多样化的学习形式中得到相对集中的体现和检验。

(三)细致多样丰富选课机制

目前的人文素质教育依托大班教学的情况较普遍。大班化教学最大的优势是可以最大限度地节约教学资源,但也带来一些问题,如学员选课并非以兴趣为基础,选课学员程度参差不齐等,势必导致教员上课无法因材施教、学员听课无法全程听讲。

人文素质类课程教学最需要针对性和多样化。每个学生的程度、遭遇不同,对问题和人生的看法各有差异,只有有针对性地对学员展开教学,才能真正促进他们成长。建议人文素质类课程可以借鉴俱乐部项目的选课机制,教员可以提前建议选课人数,明确说明选课条件和门槛,最终结果由选课学员和教员双向选择,确定授课规模。

鉴于此,可以适度参考外军军校的选课机制,如美国海军军官学校的学员入校后,除参加英语、数学和理科的编班测试外,还要参加其他学科范围内的编班测试。编班测试成绩优异者可以免修此课程,有利于加快学业和个性化培养[2](52)。

(四)灵活深入开展学情研究

伴随“00后”成年和高考,军校的教学对象从“95后”“99后”,逐渐变为“00后”。“00后”作为一个新的群体,他们的成长环境、行为习惯、兴趣爱好存在需要进一步了解和研究的空白地。很多教员在教学中都会遇到一个根本性的问题,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越发不能再像从前一样和学员进行有效交流。尤其是人文素质类课程,教员与学员的沟通需要在感化中完成。但上面提到的现象会尤其挫伤教员的积极性。笔者认为,这种沟通障碍现象的产生,与教员不了解自己的教学对象有着直接的联系。

事实证明,不了解教学对象,就不能进行真正的有效教学。通过座谈、问卷调查、实地采访等形式,搜集学情资料。在搜集材料的基础上,以“‘00后军校学员的学习特点”为主题,以课题的形式展开专项研究,会为人文素质类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方法的完善提供有益借鉴。可以说,只有读懂“00后”,有效的人文素质教学才会真正实现。

三、结语

军校人文素质教育应着眼高素质军事人才这一培养目标,培育学员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核心价值观,使学员坚定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信仰,追求革命英雄主义的价值取向,英勇善战的战斗精神,学养丰厚的文化品质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境界[3](118-120)。

二十一世纪,学习者学习知识更方便、容易了,只进行知识传授教师的价值将随之降低。除知识之外,学生最缺乏的是能力。在改革强军的今天,时代对军校学员的人文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求教员重新拆解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方法,贴近學员实际需求、贴近未来战场对军人能力的实际需求,努力做一名与时俱进、勤学善思的合格教员,为军校人才培养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刘莉,姜红明.提升军事人才人文素质的思考[J].高校论坛,2013(7).

[2]龚琛琛,张怡.美国海军军官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特点研究[J].时代教育,2011(1).

[3]秦宗仓,屈宏辉.论军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8(2).

猜你喜欢
军校改革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军校物语
我们是光荣的军校教员
论军校公共英语教学如何适应转型
关于军校讲台上话语自由度的讨论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