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秀菊
摘 要: 党员是党的肌体细胞,是党的行为主体。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要靠千千万万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体现。党的执政使命,要靠千千万万党员卓有成效的工作完成。党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党的事业成败。党员要不断提高党性修养,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和忠诚底色,永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奋斗精神,永葆共产党人的先锋模范作用,永葆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民服务的公仆精神。本文从六个方面,阐述如何加强党性修养、永葆共产党人真本色。
关键词: 党员 党性修养 共产党人 真本色
共产党员不断加强党性修养,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鲜明标志,也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共产党员只有不断加强党性修养才能永葆对党忠诚、对党高度信赖;才能热爱党、拥护党、永远跟党走;才能始终与党同心同德,做党的忠诚战士;才能使党的肌体充满活力,使党始终保持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讲党性或者党性意识差,不是共产党员的应有本色,更不是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提高党性修养,于人于己、于党于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政治修养,永葆对党忠诚之本色。
领导干部要胸怀两个大局,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1](77),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的时代,党员干部要不断加强政治修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原则,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做政治上的“明白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一份力量。政治合格的首要前提是对党忠诚,习近平同志说:“如果没有对党忠诚作政治上的‘定海神针,就很可能在各种考验面前败下阵来。”回顾党的奋斗史,多少革命先烈为了支持党的事业、保守党的秘密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任凭敌人怎样威胁、恐吓、摧残、折磨也毫不畏缩、退却,只因对党的无限忠诚,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挡他们为党的事业奋斗、为党的事业奉献生命。对党忠诚、言行一致,把加强政治修养放在首位,是党员应尽的义务;政治修养不强,政治立场不坚定,政治方向就会有偏差。对政治上有问题的,我们党坚决一票否决、坚决零容忍、坚决以刮骨疗毒之心真刀真枪地严肃处理。
二、加强纪律修养,永葆廉洁自律之本色。
毛泽东同志说:“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无规矩不成方圆,身为党员干部更应该自觉遵守纪律,率先垂范,做好榜样。2014年10月8日,习近平同志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说:“纪律面前一律平等,党内不允许有不受纪律约束的特殊党员。党的各级组织要积极探索纪律教育经常化、制度化的途径,多做提提领子、扯扯袖子的工作,使党员、干部真正懂得,党的纪律是全党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严格遵守和坚决维护纪律是做合格党员、干部的基本条件。”严守纪律、把纪律挺在前面、永葆清正廉洁是党员干部应有的本色,也是党员干部安身立命的基石。党员要养成认真学习、严格遵守各种法律条文和规章制度的好习惯并且自觉对照,特别是有针对性地研究一些与党员密切相关的法律条文,如2015年中共中央专门印发了《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这两大党规的修订把《党章》关于廉洁自律和纪律规矩的要求具体化了,使广大党员干部更加明确地知道了哪些纪律底线是不可触碰的,哪些原则是必须坚守的,体现了国家对党员纪律的高度重视,纪律面前无特殊者,纪律之红线碰不得、触不得、跨不得,党员必须时刻紧跟国家的大政方针走,积极响应中央的相关政策,把纪律规矩记心头,培养良好的纪律修养,决不能背道而驰,否则追悔莫及。不学法、不懂法、不守法、不信法、不用法,不是一名合格的党员干部。
三、加强道德修养,永葆高尚情操之本色。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历来是选贤任能的重要标准,德是立国之基、国之大宝、才之帅,德是评价一个人修养的尺度,是一个国家文明的体现,是人生操行的标准。十九大党章说:“加强道德修养,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2](50)道德修养的好坏关系着一个人的目标方向是否正确,一个人的意志信念是否坚定,一个人的品行是否端正;意大利诗人但丁有一句名言说得非常好:“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于用知识弥补。”由此可以看出道德的重要性。新时代、新使命、新任务下,党员干部要把加强道德修养摆在更突出的位置,把加强道德修养作为人生的必修课,把加强道德修养作为加强党性修养的终身课题;党员干部要坚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认真贯彻“三严三实”,切实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一)明大德,就是坚定理想信念、锤炼坚强党性。
理想信念犹如指路明灯,为我们指明前进的方向,避免走弯路、走错路甚至迷失方向、迷失自我;理想信念犹如赛跑时的号角,让我们热血沸腾、摩拳擦掌,一心一意为之挥洒汗水、为之奋斗、为之拼搏;理想信念犹如鸟儿的翅膀,可以带我们跋山涉水、穿越云霄、冲向明天。邓小平同志曾说:“在我们最困难的时期,共产主义的理想与信念是我们的精神支柱,多少人牺牲就是为了这个理想。”在战争年代,许多革命先烈为了理想信念甘愿抛头颅、洒热血,毫不动摇,涌现了一大批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伟大战士,如坚信共产主义不动摇的赵尚志、视死如归的共产主义战士陈延年、坚贞不屈的女共产党员江竹筠等。然而到了和平年代,一些党员领导干部理想信念缺失或偏移,应有的党性修养不高,偏离党的宗旨和目标。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鈣”,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明大德除了要筑牢理想信念之基,还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二)守公德,就是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党员干部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党员干部只有一切工作都以人民至上,以为人民谋幸福、为人民谋福利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站在人民大众的角度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才能得到人民的信赖、人民的支持。党员干部应该坚守“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清清白白做事,干干净净做人,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始终把人民装在心里、放在心上,始终牢记人民的期盼。
(三)严私德,就是严格约束自己的操守和一言一行。
私德主要指个人品德、修养、作风、习惯及个人生活中处理爱情、婚姻、家庭问题、邻里关系的道德规范,对党员干部来说私德不是小事,它关乎个人的形象和自身的发展;私德不是私事,它事关党和政府的形象、事关社会风气。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党员干部要慎言慎行,要“吾日三省吾身”,要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生活作风,严私德于人于己、于党于国都大有裨益。
四、加强本领修养,永葆干事创业之本色。
担重任先得强自身,讲先进需有真本事。没有本事、本领和能力是很难担起大任、干好大事、有所作为的。信息化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各种新挑战、新问题、新矛盾不断涌现,与时俱进,不断增强本领、提高能力,尽量避免出现本领恐慌显得非常重要。只有不断增强本领才能适应新时代、新任务、新要求,才不会出现“新办法不会用、老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的尴尬现象,才能肩负起新使命、扛起新责任、创造新辉煌。加强本领修养,可以从两方面下功夫:
一方面,加强拒腐防变,保持纯洁性的本领。党员干部在干事创业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诱惑,要学会守住底线、守住原则、坚守初心。纵观十八大以来的反腐数据,令人有点不可思议,为何有些党员领导干部会出现腐败现象呢?归根结底是缺乏拒腐防变的能力,因此党员领导干部在这方面要多下工夫、多加努力,保持定力,做到清正廉洁。明太祖朱元璋曾对手下说:“老老实实地当官,守着自己的俸禄过日子,就好像守着一口井,井水虽不满,但可天天汲取,用之不尽。”言外之意是提醒官员们不要有贪腐之念,不取不义之财,踏踏实实干好自己的工作,比喻浅白、恰当、富含哲理。党员领导干部一定要懂得“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视之有度,用之有节”的道理,贪污得来的钱财再多,到头来只能是南柯一梦,甚至是很重的处罚。在诱惑面前,党员干部一定要学会拒腐防变,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尽显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另一方面,强化专业技能,练就过硬本领。党员干部一定要有在其位谋其政、任其职尽其责的担当精神,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潜心研究、虚心请教、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加强专业领域本领,全心全意做好本职工作。另外,还要有“持之以恒、精益求精”的精神,“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没有持之以恒的坚韧想要获得高水平的专业技能几乎是不可能的,或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总觉得比普通人认识多一点点就很了不起的“蜻蜓点水式”的学习也是无法成为行家或者拔尖人才的,只有不断练就过硬本领,才能在干事创业上有资本、有条件实现更大作为。
五、加强理论修养,永葆谦虚好学之本色。
理论修养是党性修养的基石,一个党员的党性修养高不高,首先就要看他的理论修养怎么样。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靠马克思主义起家,也要靠马克思主义看家。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共产党人的看家本领,党员干部要学会系统地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习近平同志在2019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说:“政治上的坚定、党性上的坚定都离不开理论上的坚定。干部要成长起来,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新时代,加强理论修养必须增强理论学习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养成谦虚好学、终身学习的好习惯,不仅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与基本理论,还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尤其要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做到在常学常新中加强理论修养。在理论学习上,党员干部一定要耐得住寂寞,要沉下心潜心研究,要虚心请教、不耻下问,要理论联系实际,要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要坚持学、系统学、全面学,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中学有所悟、学有所获、学有所成。
六、加强作风修养,永葆为民服务之本色。
作风修养是广大党员干部党性修养的根本保证,是一个人信仰追求、思想境界、道德品质的外在表现[3](31)。加强作风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党的作风体现着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党员干部的作风修养与个人的形象、品行和稳固党的执政地位,国家的兴旺发达、长治久安密切相关。无论是“八项规定”的提出还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纠“四风”都是关于作风建设的问题,目的是要求党员干部切切实实加强作风修养。作风修养无小事,党员干部要大兴实事求是、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公道正派、清正廉洁、为民服务、作风正派等优良作风,真正做到“讲政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四讲四有”的合格党员。
(一)大兴艰苦奋斗、实事求是之风。
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和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新形势下,我们依然要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社会主义事业是十几亿中国人干出来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在艰苦奋斗创造美好生活的过程中,我们要坚持实事求是之风,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理论基石和党性的基本要求。实践证明,坚持实事求是,能兴党兴国。“文化大革命時期”的“大跃进”和“浮夸风”脱离中国实际,违背实事求是,给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了重大创伤,阻碍了社会前进的步伐;幸运的是我们党能够及时纠正错误,重新恢复实事求是,在实事求是中奋勇前进、继续前行,实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飞跃和中华民族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使中华民族真正地富起来和强起来了。
(二)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
十九大党章说:“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党风问题、党同人民群众联系问题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问题。”[2](20)密切联系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作风之一,是党的执政地位得以巩固的根本保证,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主要特征。我们党素来非常重视密切联系群众,走群众路线,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群众的支持和共同努力,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脱离群众,要永远保持和群众的鱼水关系。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苏联,建党93年、执政74载,20万党员时建国、200万党员时卫国、2000万党员时却亡党亡国,原因何在?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掌权后逐渐脱离群众,最后在政治剧变中多数老百姓不对苏共投赞成票。据1990年《西伯利亚报》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代表官僚、干部和机关工作人员利益的占85%,代表全体人民只占7%[4](288),由此可见,苏共代表广大人民大众立场的根本性质已经变质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脱离群众,不为人民大众谋利益,最终必然会被群众所抛弃。中国共产党是靠密切联系群众、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发展壮大起来的,今后乃至永远都不能脱离群众。党员干部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一定要大力弘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多到群众中走走,了解群众的所需、所求、所盼,跟群众建立深厚的友谊,拜群众为师,问计于群众,虚心听取群众的意见,以为民服务为宗旨,以能为群众多办事、办实事、办好事为己任,做群众的贴心人。
(三)大兴清廉为民之风。
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党员干部要始终怀揣为民服务之思想,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做事,清清白白、干干净净、老老实实做人,形成勤政为民、光明磊落、公道正派、清正廉洁的优良作风。廉洁自律是共产党人必须遵守的底线,守住底线,多为民着想,处处想着人民,处处为了人民,处处帮人民谋福利。以不贪为宝,以为民服务为荣,努力以良好的作风修养树立个人的好形象和维护党的好形象,彰显共产党人的先锋模范作用,感染他人,赢得人心。
七、结语
我国党员人数庞大,每名党员都要自觉养成不断加强党性修养的好习惯。党性修养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党性修养,不会因为党龄的增加自然提高,也不会因为财富的增加、地位的变化、职务的升迁自然提高。全體党员,应坚持不懈地努力,甚至是终生努力。党员应从政治修养、纪律修养、道德修养、本领修养、理论修养、作风修养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利益观,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决抵御各种腐朽落后思想文化的侵蚀,永葆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和真本色。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6.
[2]中国共产党章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0.
[3]宋晓波.党员干部如何加强作风修养之我见[J].东方企业文化(下半月),2012(18).
[4]王长江,姜跃.现代政党执政方式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