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策
摘 要:人工鱼礁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修复、养护和增殖的手段,在保护渔业资源和改善海洋生态环境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人工鱼礁是我们在相应的海域人为设置构造物,营造海洋牧场,用来改善水域中水生生物的栖息环境,调控和优化海洋生态,为海洋经济生物提供索饵、庇护、生长、发育和繁育生殖的场所,从而保护渔业资源,提高渔获物的重量和质量。
关键词:人工鱼礁;调控;海洋生态
陆地和海洋的总面积约5亿平方公里,其中海洋面积约占全球总面积的71%,陆地面积约占全球总面积的29%。地球上陆地之间相互分离而海洋却连成一片,海洋孕育着生命,含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和矿物质原料,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第二空间。但由于长期的过度捕捞,渔获量远远超过其最大持续产量,造成渔业资源的快速衰减,加上环境污染进一步加重、人类的一系列不当活动以及工程建设对鱼类栖息地的破坏等诸多不利因素,我们的海洋资源面临着枯竭。对此,各国政府和专家学者纷纷采取一些限制捕捞量和保护渔业资源等措施,以恢复海洋生态的平衡。人工鱼礁可以有效保护海洋渔业资源和修复海洋生态环境,其重要作用被国际社会所公认,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使用。
1.1 人工鱼礁的定义
我国专家学者对于人工鱼礁普遍的定义是人工鱼礁是我们在相应的海域人为放置构造物,营造海洋牧场,用来改善水域中水生生物的栖息环境,调控和优化海洋生态环境,为海洋经济生物提供索饵、庇护、生长、发育和繁育生殖的场所,增加增殖渔业资源。
1.2 人工鱼礁的发展
我国真正意义上的人工鱼礁建设始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从1979年开始,先后在山东、广东等沿海城市进行了人工鱼礁的投放实验,实验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渔业资源增殖效果,为人工鱼礁的推广使用奠定了基础。在1983年12月,著名的海洋捕捞学专家冯顺楼先生写道,人工鱼礁建设“开创了我国海洋渔业新局面”,并得到了中央的重视,分别在1983~1984年对在我国近海发展人工鱼礁建设、增加渔业资源作了三次批示,并列入国家经委开发项目,在全国沿海城市进行推广试验。有关部门分别组织了多个考察队到日本、美国等渔业发达国家进行人工鱼礁建设考察,学习和借鉴国外建设人工鱼礁的先进经验。
2.1 人工鱼礁对生物个体的影响
人工鱼礁投放之后,鱼礁的多孔结构所形成的光、音、味、水流等环境发生了复杂的变化,可以为不同的鱼类等海洋生物提供适宜的产卵、避敌、栖息、摄食场所,因而可以吸引多种鱼类前来,增加该水域的渔业资源。人工鱼礁也为鱼类等海洋生物躲避风浪、潮流和敌害提供了隐藏和保护的场所,一些大型的肉食性动物由于受到了人工鱼礁的阻碍而消减了捕食能力,对该水域的渔业资源形成间接的保护。
2.2 人工鱼礁对种群的影响
同一类有机体在特定时间内占有特定空间的集体被称为种群,不同发育阶段的个体形成一个种群,它是生态系统中生物组分的基本单位。研究人工鱼礁对渔业资源的影响,种群是一个重要的变量。通常情况下密度(个体数或单位面积或时间的体重)、生物量(整个种群重量的估算)以及种群结构(各个生长阶段或个体组与整个种群的比例)等是人工鱼礁对生物种群的影响因素。
2.3 人工鱼礁对环境容纳量的影响
生态容纳量亦称环境容纳量,它是指生态系统在特定的时期和环境条件下,生態系统所容纳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人工鱼礁的设置使周围水域的水流、光线、声音、沉积物等非生物环境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会引起生物环境(包括浮游生物、底栖生物和附着生物等饵料生物)的变化,从而改善鱼类种群的生存栖息环境。人工鱼礁较大的容积可以提供一个容纳较多渔业资源的空间,鱼类的栖息、交配、产卵就有更多更适合的场所来进行相关的生理活动,提高了活动的效率和质量,在相同的条件下,理论上体积较大、结构较复杂的人工鱼礁可以增大环境容纳量,增大种群密度,增加渔业资源量;人工鱼礁优越的水利条件,提供了良好的营养环境,营养越丰富,人工鱼礁所能承载的渔业资源的容纳量也就越大,既可以满足较大的渔业资源的营养需求,生态容纳量也将随之扩大;人工鱼礁的投放对环境容纳量增大的程度反映了人工鱼礁对渔业资源的增殖效果。
2.4 人工鱼礁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人工鱼礁优越的生态环境条件可以诱集多种海洋生物,包括鱼类、藻类、微生物、浮游动植物等,增加该水域内的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最直观的体现是物种的多样性,可以直接反映出该水域内渔业资源的含有量。人工鱼礁区生物多样性增加表明人工鱼礁对于渔业资源增殖的效应。人工鱼礁聚集的多种海洋生物彼此之间逐渐建立起联系,稳定生态环境,可以增加整个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在此基础上,渔业资源的增大速度也有所提高,生物多样性的增加可以提高人工鱼礁区渔业资源的生产力,加速人工鱼礁区内的物质循环,在相同的条件下比对照区的渔业资源量要高出数倍,并且这种提高不仅带来了生物效益还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