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苗
摘要:党的十九大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目标、新要求、新部署和新思想,生态化已成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方向。阐述昭通市生态文明与产业发展的关系,剖析昭通市产业生态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并对昭通市产业生态化路径进行分析,助推昭通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昭通市;产业生态化;问题;发展
党的十九大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目标、新要求、新部署和新思想,更是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目标。美丽中国目标的提出,反映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许,也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就对云南的发展提出了“三大定位”,其中之一就是努力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时隔5年再次考察云南,基于云南省担负我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的重大职责,要求云南省在建设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昭通作为云南的北大门,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以生态文明建设对昭通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滇东北崛起”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
生态文明遵循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和谐共生的发展规律,也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所体现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其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和谐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是人们想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认识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所建立起来的科学合理的生态保护体系。它作为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一种文明理念,是对以往人类征服自然、过度开发生态资源、破坏大自然经济发展模式做出的有力回击。现在必须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为前提来发展的经济。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环境三者的有序发展,实现国家五位一体的总体发展布局。
回顾整个人类发展的文明史和产业发展史,我们能够了解产业是在人类不断追求物质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中应运而生,是在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形成的。产业标志这一个时代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条件,产业要想发展必须遵循市场规律和时代趋式逐渐壮大。产业发展是指产业的产生、成长和进化过程,包括单个产业和产业总体两个标准的进化过程。如某一产业中企业的产品、数量和服务质量的发展及结构上的变化、调整。所以产业发展的核心是结构优化,产品质量的不断升级改造。当今,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是全球性的问题,如大气污染、水污染、空气污染、全球气温变暖、自然资源开发过度等问题都是全球所面临的生态保护问题。
一、生态文明与产业发展的关系
在产业发展的过程当中,特别是工业发展的过程中,要正确理解生态文明建设与产业发展的关系。现在人们普遍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生态文明与产业发展为相互对立的关系,认为产业发展的同时,必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损害。如基础设施的建设,修高速路、修铁路、修住房等。在工業化、城镇化发展进程中为了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和质量必须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要继续走“以牺牲生态环境来换产业发展”、“先发展产业后治理生态环境”的老路,这会增加许多社会矛盾和问题。这种发展模式是不科学的,也是把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对立起来,是片面、静止、机械地看问题和分析问题。应该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用全面、发展、联系地观点看待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二是认为产业发展与生态文明是互不相关的关系。以往人们认为发展产业很重要,先强调经济的增长速度再去治理环境的错误思想导致人们一味地追求产业发展的规模化,而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所以要多发展节能、低碳、绿色的产业,还要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生态化的工业、农业、旅游业等都是我们发展生态化产业的领域。人们的消费观也要改变以往的奢侈、享乐的习惯,转向俭朴、节约的消费模式,坚持走经济效益好、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特别是位于西部的昭通市,还处于工业化孕育期,工业化任务十分迫切,加上经济发展与现有的自然资源问题,生态文明建设与工业化在相当长时期内还存在较大冲突。如何处理工业化与生态文明的关系,是现实中不可回避的“两难”问题。处理好生态文明与产业发展的关系至关重要,要认识到二者之间相互制约、相互矛盾的问题,才能更好地发展生态化产业,把生态文明的理念始终贯穿到产业发展的过程当中。
二、昭通市产业生态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生态环境污染治理效率低
随着昭通的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建筑业、化工业、食品加工业的发展,市区内的一些工业垃圾、生活垃圾导致了空气、土壤、河流的污染。再加上由于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城市的环保基础设施落后,垃圾的无害化处理率低,处理技术落后。昭通又是农业大市,农业产业生态化发展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如由于地理环境的局限,农村很多地方还是传统的耕作方式,农民在种植农作物时经常为了图方便省事使用除草剂。除草剂会对土地造成污染,破坏土壤的生态环境,污染水源。大量使用农药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这些都是环境治理时面临的困难。
(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淡薄
公民缺乏生态保护意识,往往存在一些破坏生态环境和污染生态环境的不文明现象,如主观意识上认识不足,没有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关系到人类生产生活。某些企业也是只顾眼前的利益,重视产业发展的规模化,忽视了生态环境污染的严重后果。生态环境的治理要人人都树立生态保护的意识,积极参与宣传和推动生态环境保护,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倡导人们崇尚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主义和享乐主义的消费观,这样才能促进产业生态化的发展。
(三)产业发展基础条件薄弱
昭通市工业化程度低,产业结构待优化,科技体系不健全。如农业产业化低,产业链短,产品的附加值不高,特别是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就科技人才而言,相关的种植专业技术人员较少,各乡镇虽然有乡土专家,但辐射带动作用不强。经费投入与产业化发展的需求仍有较大的差距,绝大多数地区种植技术培训严重不足,技术力量极不适应快速、持续发展产业的需要,导致农产品的质量和数量得不到保障,生产规模难以扩大。加工企业缺少专业技术人员和科技创新理念,科技创新能力薄弱,导致加工工艺落后,新产品开发滞后,远远适应不了市场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