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黄河决口,沿岸尽成泽国,无家可归流离失所的灾民,数以万计。为救济难胞,并加強宣传, 1920年经以北京1版帆船2分、4分、6分3种原票,交由财政部印刷局加盖“附收赈捐1分”字样售用。附收之捐款汇总扫数拨充救济费用。这是邮政总局在中国邮票发行史上发行的第一套“附收赈捐”邮票,开创了中国邮票一个新品种。
1937年抗战,各地避难民众流离转徙,亟待救济。奉准印行附捐邮票1套,于邮资之外,另加收附捐1倍,其附捐汇缴政府拨作救济之用。
1991年六七月间,中国南方发生特大水灾。面对灾情,举国上下掀起了抗洪救灾的高潮,捐物、捐款、赈灾义演的事迹到处可见。发行赈灾邮票1枚,图案采用抽象的象征手法,以两只手紧握的金色线条构成红色心形图案,鲜明地表达了灾害面前神州大地处处伸出的温暖之手,处处跳动着中华儿女的赤子之心。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八个字设计在邮票上端,使赈灾主题更加明确、突出。
1998年,我国遭遇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涝灾害。国家邮政局增发一套《抗洪赈灾》附捐邮票。画面简洁明快,既捕捉到抗洪斗争中波涛滚滚的惊险镜头,又寓意着全国人民众志成城的特写“众”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