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书航
寒假的日子,老天一直板着脸,细雨时歇时飞,北风刮得也挺紧。
一日清晨,天灰蒙蒙的。我刚打开小店门,便进来一位顾客,他约莫5 0岁,穿一身灰不溜秋的旧棉衣,黄球鞋上沾着泥巴,苍老,瘦削,跛腿,左手没有指头。我见他来买过几次东西,他付完钱后便跛着腿往回拐,步履蹒跚。他每每从我眼前消失,我的心头便油然而生一种怜悯之情。
“买5 0斤大米,”他鼻音浓重,喘着粗气,“一瓶白醋。”付完钱,他离开柜台,把白醋瓶装进棉衣兜里,走到墙边堆放的一袋袋米旁,搬起一袋米。他左手搂住米袋,右手攥住米袋的一端,努力朝肩上挪,把米袋在肩上放稳后就往外走。可能是地滑,跛腿又不得劲儿,刚出门,他就一个趔趄跌倒在地。我忙上前扶起他,问他是否摔伤了,他尴尬地笑笑说没事。我心有不忍,便对妈妈说去送送他,妈妈点头应允。“劳烦你多不好意思啊。”他执意不肯。“举手之劳,小意思。”我边说边攥住米袋两端,“呼啦”一下便把米袋扛到肩上。
他在前面当向导。走过弯弯曲曲的小巷、田埂、小路,我们终于在门口长有一棵粗壮槐树的房子前驻足。
他推開门,提高嗓音喊:“大伯,东西买回来了。”
这不是他家?我讶异。一位躺在床上,约莫7 0岁的老人勉强撑起孱弱的身子,连声说:“谢谢,谢谢你,茂林!”
“您谢错人啦,是这位小朋友把米袋搬过来的。”他赶紧说。我放下米袋,喘着粗气。米袋不算沉,但我已浑身燥热,脸上沁出细汗。我说了声“不用谢”,有些好奇地问:“老人是您什么人?”
老人接住话:“孩子,茂林是我邻居。几个月前,我摔伤了腿,走不成。他见我没人管,就主动照顾我,帮我买东西,找医生,拿药换药,做家务活;怕我寂寞,他还给我买了个小收音机,有空就来陪我聊天,他想得真周到啊!”“远亲不如近邻,谁都有个不方便的时候,互相帮衬是应该的。”他不好意思地搔搔被风撩乱的头发。
此时,我心里是满满的感动。自身行动不方便,还无怨无悔地帮助别人,这是多么高尚的人格啊!走出屋子,我心头忽然一亮:以后我要帮残疾顾客多做一些事。
(指导老师 邱德保)
简 评
文章构思精妙,让人点赞。文章先详写残疾顾客让“我”怜悯,才有了后面“我”的帮衬——送米。未曾想,这米竟然是残疾顾客对卧床老人的帮衬。文章最后揭开真相,揭示主旨,提升了文章的立意,弘扬了人与人之间互助友爱的精神,突出了正能量的主题。
文中的细节描写细腻生动,比如:“他左手搂住米袋,右手攥住米袋的一端,努力朝肩上挪,把米袋在肩上放稳后就往外走。可能是地滑,跛腿又不得劲儿,刚出门,他就一个趔趄跌倒在地。”一系列的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加深了“我”的怜悯之心。
另外,文中通过老人的话,从侧面衬托出这位残疾顾客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这样的描写真实可信,有利于刻画人物形象。
(雷碧玉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