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党史学习教育有关部署安排,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推进切实做好义务教育课后服务工作,近日教育部遴选确定河北省等首批23个义务教育课后服务典型案例单位,梳理汇总了有关创新举措和典型经验,并印发《关于推广部分地方义务教育课后服务有关创新举措和典型经验的通知》,要求各地结合实际认真学习借鉴。
《通知》提出4项具体要求:一要推动课后服务全覆盖。各地要强化工作部署落实,不断完善政策措施,切实打通学校课后服务“最后一公里”,确保城区义务教育学校全覆盖、有需求的学生全覆盖。二要保证课后服务时间。课后服务结束时间原则上不早于当地普遍的正常下班时间后半小时,学校对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可以提供延时托管服务,切实解决好家长接学生困难问题。三要提高课后服务质量。丰富课后服务内容,指导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补习辅导,指导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阅读、兴趣小组以及社团活动,提高课后服务质量水平。四要强化课后服务保障。完善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机制,通过财政补贴、服务性收费或代收费等方式筹措经费。学校服务性收费和代收费具体政策由各省份制定,严禁以课后服务名义乱收费。建立健全以學校教师为主、校外专业人员或志愿者参与的课后服务师资队伍,完善参与教师和人员补助政策。
日前,教育部召开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成立启动会。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党组成员、副部长田学军出席,党组成员、副部长郑富芝主持会议。
会议宣读了《中央编办关于调整教育部职责机构编制的通知》,指出这次机构增设,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工作的高度重视,对新一代少年儿童的关怀,对于深化校外教育培训改革具有重大意义。
会议强调,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领导班子要坚持以机关政治建设为统领,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大力弘扬“奋进三部曲”,提振精气神,凝聚正能量。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决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深刻认识新设司局的重要意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荣誉感体现新担当、展示新作为,把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打造成更具人民情怀、更具斗争精神、更具法治思维、更具工作策略的司局,以“钉钉子”的精神推动“双减”工作落地见效,以优异成绩庆祝党的百年华诞。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系列指示批示精神,积极推进《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关于“依托具备条件的本科院校设立足球学院”的要求,近日,全国高校足球学院负责人齐聚河南开封,共同研讨全国高校足球学院建设,探索校园足球人才培养模式。
据介绍,在地方政府和高校支持下,全国已成立29所高校足球学院。这些足球学院形成了独立设置、依托体育学院设置和中外联合办学等多种组建形式,研制了具有足球专业特点的人才培养方案,发展数量初具规模,发展质量渐入佳境。
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指出,高校足球学院作为回应中国足球改革发展需要的新事物,要准确定位自身在高校发展建设、在中国足球改革发展中的功能,统筹研制高校足球学院发展规划;要系统总结足球发达国家的人才培养理念、体制机制经验、技术战术优点,瞄准中国足球改革发展中的重点、难点、痛点问题,为中国足球改革发展建言献策;要开门办学,把理论研究、技术储备、国际交流等资源辐射到中小学的教、练、赛以及足球教师培训中去,在人才培养上保持定力,成为足球服务社会的新引擎。
2021年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满天星”训练营暨新型足球学校建设现场交流活动近日在河南开封举行。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王登峰和开封市委书记高建军共同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新型足球学校(开封)”揭牌,这是我国首个“新型足球学校”,也标志着全国“新型足球学校”建设工作正式启动。
建设“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新型足球学校(开封)”是落实第六次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会议部署的重要行动,是落实2020年12月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河南省教育厅和开封市人民政府三方签署的“协同建设开封市青少年校园足球‘满天星训练营暨新型足球学校战略合作协议”的重要体现。
据介绍,新型足球学校将立足“教会、勤练、常赛”,实现学生文化素养与运动技能全面提升,赋予热爱足球的学生成长成才新路径,让足球专门人才从融合的教育体系中脱颖而出,实现面向人人的足球教育与层层选拔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相结合,实现全面推进与分层施策相结合,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与特色发展相结合。
近日,由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牵头建设的新时代上海高校党建创新实践基地在复旦大学正式启用,位于上海8所高校的8个分基地也同步推动启用。
为全景展现新时代上海基层党建创新实践成果,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推出了12个新时代基层党建创新实践基地,包括物业治理、旧区改造、滨江、楼宇、互联网等,高校党建创新实践基地属于其中之一。
新时代上海高校党建创新实践基地以大量图片、翔实数据和典型案例,生动展现了上海高校传承红色基因、百年逐梦的历史图景,集中展示了上海市委把高校建设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的重要举措,呈现了高质量党建引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领一流大学建设的丰硕成果,描绘了上海高校党建工作不断开拓创新、奋勇争先,担当好“教育创新理念的第一实践者”的蓝图。
基地建设有服务驿站、组织生活室、多媒体党建教室等生活空间,推出示范党课加油站、“中国系列”金课厅、“习语”课堂等品牌课程系列,整合高校人文社科基地、智库、附属医院等理论研究课题项目平台,设计初心之路、育人之路、奋进之路等3条教学线路,展示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上海特点的高校思政工作体系。
近日,山东省教育厅在关于做好中小学生暑假学习生活安排的通知中强调,假期期间,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不得以任何理由组织学生集体到校或通过网络上课、补课或统一组织自习,不得以任何形式参与、组织学生参加各类辅导培训班,禁止学校联合或将校舍租借给社会力量办学机构用于开办补习班、培训班。
山东省教育厅明确要求,严格规范学校办学行为,指导学校严格执行假期管理规定,各市设立监督举报电话并在政府网站公开,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对于存在违规行为的学校,按照《山东省对违规从事普通中小学办学行为责任追究办法》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要指导家长在做好疫情防控前提下,教育引导孩子加强体育锻炼、开展文艺活动、强化劳动实践、做好近视防控等,避免家长盲目送孩子参加辅导培训,减轻学生培训负担。
山东要求,学校要掌握假期期间学生家庭监护情况,假期中至少安排每个学生一次家访,了解学生的假期学习生活状况,科学指导学生假期生活。
近日,记者从甘肃省教育厅获悉,从2021年开始,甘肃省每年将通过定向委托培养、在职教师在岗培训等方式,为全省乡村学校特别是小规模学校和教学点培养、补充一批能胜任多门学科教学的小学全科型教师,使乡村学校拥有一批知识和专业结构合理、“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小学教师。
据介绍,甘肃省每年拟安排800名左右乡村小学全科型教师定向培养计划。其中,本科层次600人左右,专科层次200人左右,分别由省内7所开设小学教育专业的高等院校承担培养任务。报考小学教育专业定向培养方向的学生参加普通高校招生统一录取后,要与报考的设岗县(市)和培养院校签署培养就业协议,明确权利、义务和责任,并承诺毕业后到乡村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不少于6年;毕业后,协议地按定向就业协议和相关规定,对毕业生采取考核考察的方式公开招聘,考核考察合格后及时为其办理录用、入编等相关手续,履行协议管理,确保到乡村小规模学校和教学点任教。
同时,甘肃还将对全省教师数量总体缺编、结构性矛盾突出的乡村学校特别是小规模学校和教学点的在职教师开展小学全科型教师培训,每年度按照“分步骤、按计划、分类别”、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统筹安排乡村学校在职教师参加为期6个月的专业培训,使其具备小学多科教学的基本能力素质。
甘肃要求,各地要进一步加大对乡村小学全科型教师培养培训的支持力度,把乡村小学全科型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重点保障领域之一,统筹做好编制管理、职称评聘、生活补助、绩效奖勤、评优选先、周转宿舍分配等政策实施管理工作,确保符合条件的乡村小学全科型教师享受同等待遇。
一副扑克牌可以做什么?近日,在广东潮州市磷溪镇仙河学校“分类的魔力”数学魔术课上,广东省中小学“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王金发用手中普通的扑克牌,牢牢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力。他的課引导学生锻炼逻辑思维和数学空间想象力,激发了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热情。
由广东省教育厅组织,在华南师范大学、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带领下,200多名广东省中小学“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优秀名师、名校长,赴三市五县开展走进乡村教育活动,通过公开课、听评课和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开展教育教学示范和诊断活动。
在为期6天的活动中,广东省中小学“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分别走进78所乡村学校,共开展106个专题讲座、92次示范课、27次听评课、8次同课异构、15次教育论坛,约1.5万名乡村教师线上参与活动,线下惠及乡村教师1.4万人次、学生1.2万人次。
此次活动充分发挥了广东省中小学“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不仅促进乡村教师专业成长,同时也让优秀的教师和校长处于“被学习”状态,让他们走出舒适区,总结提炼好的经验,突破发展瓶颈。
日前,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印发《全区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攻坚行动实施方案》,提出全面推进幼儿园和小学实施入学准备与入学适应教育,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两个不同学段教育的平稳过渡;到2023年底,幼儿园和小学教师及家长的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明显转变,课程衔接、联合教研、家园校共育及动态监管等幼小协同的有效机制基本建立,幼小科学衔接教育生态基本形成。
《实施方案》提出,广西计划通过试点先行、全面推进和总结提升3个阶段推进幼小科学衔接攻坚:试点先行,即遴选建设一批自治区幼小衔接实验区、试点园(校),组织专家指导实验区、试点园(校)制定完善幼小科学衔接三年建设方案及年度工作方案;全面推进,即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全区各地全面推行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教育,建立幼小协同的合作机制,加强在课程、教学、管理和教研等方面的研究合作;总结提升,即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幼小衔接政策举措,健全工作机制,加强幼儿园和小学深度合作,提高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日前,北京市委举行“北京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教育事业发展专场新闻发布会。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市教委新闻发言人李奕介绍,过去两年来,北京市完善“接诉即办”机制,共解答群众教育问题8.7万余件。过去5年,北京市在教育公平方面持续发力,累计增加学前教育学位23万个,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程度大幅提升,有效缓解了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通过不断扩充优质教育资源和规范入学办法,北京在“资源优质”和“机会优质”上同时发力,使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校,小学、初中的就近入学比例均达到99%以上。
今年以来,北京市高度重视“双减”工作,一方面,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方式,全面压减作业总量,提高作业质量,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另一方面,全面规范管理校外培训机构,针对校外培训机构不符合资质、管理混乱、借机敛财、虚假宣传、与学校勾连牟利等问题,严肃查处,保障学生和家长的权益。
在基础教育领域,北京市加强中小学党建工作,研究制定《北京市中小学党建工作基本标准》,探索推进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北京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把找准重点难点问题作为实践活动的关键,聚焦教育评价改革、“双减”工作、入园、入学等教育“急难愁盼”问题,明确了“五个围绕”工作重点,提出5个民生项目清单,局级单位共提出628个实事项目,具体举措1204条。目前,各项举措稳步推进并已取得明显阶段性成果。
日前,河北省石家庄市教育局把“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作为党史学习教育重要内容,坚持“一体同心”抓统筹、“一心一意”办实事、“一往无前”抓落实、“一以贯之”促推进,聚焦人民群众的揪心事、烦心事、操心事,确定了10项工作重点并有序推进。
该市确定的10项“我为群众办实事”重点民生项目主要包括: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建设,中小学生校内免费课后服务,农村公办幼儿园建设工程,义务教育招生入学服务平台建设,扩大学区管理制改革试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应助尽助,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职业技能培训促就业,开展老年教育提升老年群体生活品质和党员进社区志愿服务。
据了解,石家庄市聚焦课后服务,切实解决小学生下午放学后家长准时接回难、无人看管的现实问题,实现小学生校内课后服务全覆盖。该市专门启动实施中小学教师家访活动,重点关注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家庭、农村建档立卡贫困家庭等,围绕家长、学生热切关心的教育问题主动听取意见建议,与家长共同商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策略。
在扩大学区管理制改革试点方面,石家庄市新增试点学区12个、学校28所,旨在发挥优质学校教育教学、师资优势和品牌效应,带动薄弱学校快速发展,扩大区域优质资源覆盖面。
责任编辑何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