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涛
摘 要:本文旨在创设故事情境,激活认知需求,唤醒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开展问题串求解活动,激发学生认知冲突,增强学生实践探究欲望和体验.巧借习题教学,生成错误资源,诱导学生暴露错误前概念,产生对错误认知的批判意识与纠偏意愿,以准确把握科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同时,注重问题引领和过程性评价反馈,旨在提升物理课堂教学实效,增强知识学习的情感价值与意义.
关键词:透镜;深度教学;认知需求;认知冲突;认知体验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4134(2021)16-0046-04
基金項目: 徐州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立项的个人课题“中学物理实验教学适切性和有效性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G202022).
作者简介:杨涛(1992-),男,江苏盱眙人,本科,中小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物理教学实践优化创新.
从深度学习走向深度教学,以深度教学促进深度学习,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必然选择.深度教学是以发展学生高阶思维为目标,基于整合知识的内在结构,通过对学习过程的深度参与和情感投入,达成对知识完整而深刻的处理,引导学生从符号学习走向学科思想和意义的理解和掌握,并导向学科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的教学.它力求克服学生对知识的表层学习、表面学习和表演学习,以及对知识的简单占有和机械训练的局限性.追求学生对知识内涵的深度理解和透彻把握,并能在面对实际问题时实现有效迁移与创新运用,达成个人知识的意义建构、科学思维的提升以及综合能力与内在素养的培育.
下面就以义务教育苏科版物理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2节“透镜”教学为例,阐述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深度教学、促进深度学习.
1 创设故事情境,点燃思索热情,引发意义学习
加拿大渥太华大学教育学院的Timothy J.Stanley教授提出:“深度教学需要从学生的已有经验与知识背景出发,建立知识教学与学生文化背景的联系.”
创设故事情境:将一支高强度激光笔、一块遮挡板、一只内藏糖果的黑色薄皮气球,吸附在黑板上,气球位于挡板之后.
教师:嗜甜的黑色气球星人盗走了地球上的“甜蜜因子”,致使人类陷入了闷闷不乐之中.现急需在咱班组建一支善于思考的精英部队,使用这台高强激光炮(仅能转动炮口,不能移动炮台),对躲在高山背后的气球星人,实施精准打击,重新夺回“甜蜜因子”,你想加入吗?
问题1:激光炮目前无法直接命中气球星人的原因是什么?背后隐含着什么光学原理?
设计意图:恰如一位德国学者的妙喻:“将15g盐放在你面前,无论如何你都难以下咽,但如果把这15g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里,你会不知不觉地在享用佳肴时,将15g盐全部吸收了.”引人入胜的情境之于教育,犹如汤之于盐.基于初中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及其兴趣所在,创设与其认知水平相适切,且更富认同感的趣味情境,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置身问题情境中,唤醒学生已有经验和知识.以此为起点,发现新的问题,打破原有认知结构,激活学生内在的认知需求,为新旧知识搭建联系的桥梁,让新知在原知识体系上稳固生长,自然而然地融入学生的认知图式.
给学生三种辅助法器:平面镜、凸透镜、凹透镜,让其思考并尝试借助法器,击中挡板后的气球,获得糖果.
问题2:借助平面镜击中气球星人的光学原理是什么?
问题3:借助另外两件法器,击中气球星人的光学原理又是什么?
设计意图:行为科学研究表明,人具有“需求—动机—行为—满足”的行为规律表现模式.当中学生认知需求被激活,应顺势组织实施能让其更具成就感与获得感体验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思考、亲身实践、解决情境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并从改变光路的原理角度,初步认识透镜,感知透镜与平面镜的区别.
2 体验连串活动,达成思维进阶,促进深度学习
深度教学是深度体验性的教学,要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各种关系的切身体会、对于自身充沛情感的投入体验以及积极思维过程的感知.
活动1 初步观察,描述特征,构建概念
学生观察、对比在之前情境中所用的透镜,如图1所示,描述它们在外观结构上的特征.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提高概括表述能力.在此基础上,师生协作,初步构建凸透镜和凹透镜概念.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凹凸两字,巧借汉字字形,有效巩固记忆.
活动2 立足概念,触摸甄别,深入领会
给每位学生提供另外两种在外观上难以直接用肉眼观察区分的透镜,如图2所示.使其基于新构建的透镜概念,作进一步思考,交流讨论,得出除了直接观察外,用手触摸也能辨别透镜的类型.以此加深学生对于透镜概念的认识.
活动3 即练反馈,消除误解,灵活分辨
在活动1、2中所使用的透镜,本质上都属于双凸、双凹型透镜,这容易给部分学生造成一种片面的认识:“凸透镜必须两面皆凸起;凹透镜必须两面皆凹陷”.为了让学生走出思维误区,对透镜的概念形成全面且清晰的认识.给学生提供一组异形透镜,如图3所示,让其加以区分.以便学生可以将透镜概念,由表层机械记忆转入深层理解应用,亦为平时灵活识别日常生活中的特殊透镜的类型做铺垫.
活动4 联系实际,制造困境,想方设法
教师:实际生活中,为保护光学元件,一般严禁用手直接触摸透镜.此时,又该怎样区分图2中的透镜类型?
实验一:通过透镜观察物体.此过程可以充分发挥中学生爱玩的天性,不囿于教材所设的近距离限制.
若被观测物体距透镜较近,通过凸透镜,看到的物体的像是放大的,如图4所示;通过凹透镜,看到物体的像是缩小的,如图5所示.为便于比较,可以给学生分发图示的对比观察纸.
若被观测物体距透镜较远,通过凸透镜,看到的物体的像是倒立的;通过凹透镜,看到物体的像是正立的.
实验二:探究透镜对光的作用.
教师借助投影光,做如图6、图7所示的演示实验,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初步得出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教师为各组提供烟箱、常规透镜、拉伸变焦式LED强光手电、三线光源和柱形透镜,让学生小组合作研讨,自主选择所需器材,尝试设计多种方案,亲自验证透镜对光的作用,促成知识的深度内化,如图8、图9、图10所示.尝试对上述各种判别透镜类型的方法的优劣做初步评估.在此基础上,完成辨别放大镜、近视眼镜、远视眼镜(老花镜)所用的透镜类型.
设计意图:深度教学强调学习的丰富性、沉浸性和层进性,实现学习的过程价值和实践属性.通过开展一系列問题求解活动,环环相扣、步步深入,不断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激起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同时,教师要合理引导,善于倾听,并能及时在活动进程中,给予学生良性的反馈和评价,以营造宽松的研学环境,促成合作互动的适学模式,让学生在乐于参与、积极实践、主动思考、勇于创造的良好氛围中,逐步达成思维进阶,提升综合能力.
3 刻意布局设陷,暴露错误概念,有效突破难点
在科学概念得以建构之前,受环境的长期作用与影响,学生已经形成大量的经验型认识.但有些经验型认识,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不足以反映事物的本质规律,甚至还有可能存在科学性错误,成为隐藏在学生思维深处的顽固前概念,对科学概念的构建产生负迁移.因此,为了让学生暴露错误的前概念,主动破除“会聚光束即会聚作用,发散光束即发散作用”等难以撼动的错误执念,如图11所示,首先为学生设置甲、乙两道典型习题,以引发内省.
问:基于对会聚和发散作用的认识,你认为在图11甲、乙的矩形框中,应各自放入哪种透镜?
教师:请使用手边器材,对你的判断加以验证.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学生发现错误认识,产生要重新修正认知的意愿后,教师针对图11习题,并再现“小组合作自主实验2”中出现的一些光路图,启发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得出:对会聚或发散作用的判定,并不取决于折射光束的类型,而取决于折射光线与对应的入射光线的比较.若折射光线比入射光线更加靠近主光轴,则为会聚作用;若折射光线比入射光线更加远离主光轴,则为发散作用.即:光路总是向着透镜厚的部分偏折.
学生再自主阅读课本中“会聚和发散的奥秘”部分,借已知来理解未知,揭开凸透镜的会聚作用以及凹透镜的发散作用的奥秘.
设计意图:学生的认知建构过程,是一种不断克服“迷思概念”,逐步同化、顺应,再达成新平衡的复杂过程.同时,学习也是经验的逐步积累、经由反思而提升能力的过程,学生深度学习的达成必须经历反思性学习以及批判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应巧思妙设,合理“布局设陷”,让学生看清思维中的“迷思概念”,主动暴露出错误的“前概念”,引发认知冲突,激起更为强烈的“欲探求事物本质属性与科学规律”的认知内驱力,助力科学思维往深度和广度发展,完成对错误前概念的自主纠偏和对科学概念的深度构建,有效突破教与学的难点.
4 突出学生主体,培养迁移能力,倡导学以致用
学生深度学习的真正发生,需要建立在教师深度教学与有效引导之上.而深度教学强调在知识处理过程中,要对知识的形式理解进入意义理解的深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更要发挥好自身的主导作用,立足知识深层次理解和有效处理,来引导学生实现深度学习.
学生自学课本“焦点与焦距”的相关内容.随后,教师请学生代表上台,以小教师的身份,用演示器材,示范找出柱形凸透镜的焦点,并测出其焦距,如图12所示.随后,教师补充演示,当平行光未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入射时,折射光线也有可能交于一点的情况,如图13所示.但该点并非焦点,从而强化学生对于焦点的正确认识.
问题1:参考上述实验,并唤醒学生儿时玩放大镜的经验,进一步思考,如何利用太阳光,测量手持式凸透镜的焦距?
搭建以上两个实验作为思维的脚手架,学生才能领悟:“正对着”凸透镜的目的,是要让太阳光平行于凸透镜的主光轴;“最小最亮”的光斑的位置,即为焦点的位置.
问题2:观察图12所示的三条入射光线,有何共同特征?观察图12所示的三条折射光线,又有何共同特征?
问题3:若一束光恰好通过焦点入射,经凸透镜折射以后,将会怎样出射?请用实验验证你的猜想.
问题4:你能否用已经学过的光学原理,对如图14所示的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
问题5:若再有一只点光源,你能否设法获得平行光?如何操作?进而思考,前后拉伸LED强光手电灯头的目的是什么?
问题6:再观察图14所示的情景,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
师生总结归纳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在此基础上,教师适当点拨,学生再结合课本图片,对凹透镜进行探究和验证,难度将大为减小.
设计意图:由自主学习指导亲身实践,用亲身实践检验自主学习.以更好地将知识整合、内化,并有效迁移至新情境中.与此同时,教师要注重多使用生活化的实际问题,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思维动态进行实时的跟踪反馈.既落实了学以致用的理念,也为教师的教学反思指明了方向,更加强物理与生产生活的联系.
5 结语
本节课以深度教学与深度学习的相关理念为指导,通过创设趣味故事情境,建立起有意义学习的起点;让学生满怀求知的愿望,经历问题求解过程,从光学原理角度,初识透镜;通过开发一系列实验资源,并
设计问题链思维载体,帮助学生在充分体验、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展示评估的基础上,深探透镜,达成对科学概念和自然规律的深度构建,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与创新运用;同时,巧借经典习题,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生成教学资源,揭示学生的错误前概念,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适时渗透表现性评价,丰富学生知识学习的情感获得.实践表明,整节课学生的研学兴趣浓厚,对实践活动的参与度高,思维活跃的程度以及思维展开的深度明显高于平常,而且能够切实感受到学生的愉悦与满足,深度教学的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刘炳昇,李容.物理(八年级下册)[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2]苏科版物理教材编写组.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3]郭元祥.论深度教学:源起、基础与理念[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7(03):1-11.
[4]伍远岳.论深度教学:内涵、特征与标准[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7(04):58-65.
[5]杨涛.以活动串丰富体验 以问题链引领思维——以“运动的相对性”教学为例[J].物理之友,2019,35(09):20-22.
(收稿日期:2021-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