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千年的守护

2021-09-13 08:04文化产业殷柱山苗伟艳
文化产业 2021年15期
关键词:唐宫汉服文物

《文化产业》记者 殷柱山 苗伟艳

唐宫夜宴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在公园的一角,在大街的一隅,时常能看到衣袂飘飘的少男少女,他们身穿淡雅的裙裾,若遇到同道中人,互行屈膝或作揖之礼,举手投足间带给人们古典韵味,成为人群中别样的风景。这让人想到了“君子世无双,陌上人如玉”,想到了“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近年来大学校园里也出现了汉服社团,这些年轻的孩子们穿着汉服参加各式活动,用自己的方式给校园添彩,让我们看到了国风的魅力。

在2021年的河南春晚节目中,有这样一支舞蹈以一种新奇的方式映入观众眼帘,一曲《唐宫夜宴》让更多的人看到了这群可爱的人,她们梳着高髻,身着黄、绿、红三色衣裙,手持乐器翩迁起舞,为了展示出大唐女子特有的丰腴美,演员们还在嘴里含上棉花,衣服里藏上海绵,经过辛苦的练习后,为观众带来了一场精彩绝伦的视觉盛宴。她们表情生动诙谐,动作优美自然,让广大观众梦回唐朝,仿佛再一次看到了那个金碧辉煌的大唐王朝。随后的元宵节,她们又盛装来到了河南省博物院,虚拟场景和现实舞台相融合,用创新科技讲述传统文化之美,展现出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积淀,令人惊叹。

这种新颖的方式使得唐宫小姐姐迅速走红,随之而来的是唐宫夜宴手绘、唐宫小姐姐软陶泥人等系列产品。得益于互联网快速发展,当传统文化的美被充分展示时,就会激起所有人的情感共鸣。一时间,各大短视频平台争相转载《唐宫夜宴》。《唐宫夜宴》一夜走红,带来的不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传承了千年的服饰文化。

还记得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深衣方阵”华丽出彩,自信满满地向世界展示中国风采。当初,立志于复兴华夏传统文化的民间学者共同倡议在奥运会开幕式上采用我国传统的服饰,让这样的礼仪重新走进大众。倡议者认为,深衣最能体现华夏文化的精神,它象征着天人合一、公平正直、包容万物、宽厚仁爱的美好品德。“汉服热”所引发的不仅是对一种服饰的简单肯定,更是包含了对华夏民族精神的尊重和理解,对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伟大实践。

汉服从“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的服饰文化理念发展而来。它的总体风格以清淡平易为主,汉服的线条柔美流畅,宽大的袍服体现出汉民族安逸静美、泰然自若的性格。而广义的汉服,就包括深衣。郑玄曰:“深衣,连衣裳而纯之以采者。”

简单来讲,深衣就是上衣和下裳连在一起,用不同色彩的布料连在一起,使得身体雍容典雅。深衣的形制必须要符合“规、矩、绳、权、衡”,深衣的下摆一共用布帛12匹,意为一年有12个月,体现出道家的法天思想;衣袖是圆弧状,交领处为矩形,其意在表达做人要有规矩;衣带下垂直到脚踝,代表着正直,下襟处与地面齐平,代表着权衡,包含了很多儒家的传统思想。穿上汉服就意味着要注意自己的体态举止,汉服当中的文化意蕴由此而发。

汉服也是华夏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华夏”这一名称就与汉服有关。《左传•定公十年》有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古代男子的弱冠礼、女子的及笄礼等都与传统汉服息息相关。

作为传承千年的传统服饰,汉服记录着历史,也见证着未来。汉服的传承,让传统文化不再是书本上苍白的叙述,不再是历史上遥远的回忆,它可以融入我们的生活,带给人们更鲜艳的色彩。当我们穿上淡雅或华美的汉服,走出家门,心中涌起的是自豪。五千年的文明,留给我们的不只是服饰,还有众多历史文物。它们默默地守护着华夏大地,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

同样是在2021年,在央视春晚特别节目《国宝回家》中,宣告了一个好消息——流失海外将近一个世纪的天龙山石窟第8窟北壁主尊佛首已经回归祖国。佛首微微含笑,宽容庄重,见证了天龙山石窟高超的艺术水平。太原天龙山石窟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于北朝晚期至隋唐时期开凿,在20世纪20年代被盗,破坏程度十分惨烈。如今,在一个万家团圆的日子,天龙山石窟佛首回归祖国的怀抱,举国同庆。

流失文物重回祖国,意义重大而深远。这些文物,曾经因中国的弱小被迫离开祖国,漂洋过海;今天,强大的祖国带它们回家,荣归故里。不止这座石窟,仅去年一年我们就从英国、埃及等国迎回了不少文物。许多爱国人士通过拍卖会等方式拍得国宝,带国宝回家,带回的不只是曾经流落在外的国宝,更是现如今中国在世界舞台上自强自信的表现。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坚定的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迈向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柱。弘扬传统文化,学习经典文化,感受中华文化广阔的胸襟,这正是兼收并蓄传统的体现。怎样让更多的人看到那些珍贵的历史文物?怎样让封存的宝藏走入大众的视野?

近几年,央视正在热播《我在故宫修文物》《上新了•故宫》等综艺节目,生动的节目内容加之明星效应,让那些在历史上熠熠生辉的国家宝藏走进观众的视野。观众可以通过纪录片来了解历史,触摸史实,让更多文物活起来。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淘沙,于千万年间守护沉睡的文物。

《我在故宫修文物》是一部真实而温暖的纪录片。它让我们能够近距离观赏文物“复活”技术,以及文物修复师的日常工作和生活。文物修复是一项繁复而细致的工作,需要工作人员静下心来,用手中的工具一点一滴地复原文物。一代代匠人精神的传承,体现的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展示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导演在另一部纪录片《一百年很长吗》当中说,一百年很短,短成了人的一辈子,做自己喜欢的事,喝最烈的酒,爱最爱的人;一百年也长,长得像世世代代的守护,像恒远的记忆历久弥新,像追梦路上永不停歇的脚步。镜头下的手艺人,他们用自己的双手流传着上千年的智慧。生活的困窘并没有成为放弃的理由,他们在用一腔热血坚守所爱。幸运的是他们等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他们的作品以及前人曾经付出的不为人知的努力,让世界看到,中国不只有技术,还有传承。

“山水青绿岁月只镌刻传奇,待青史给消息,是谁年少豪情落笔,以画作传世悠悠千载子不语。”一首《丹青千里》,融合了现代音乐和古典文化,唱出了历史的印记,打开了回忆的闸门。如今,打开音乐软件,除了流行音乐、轻音乐等,还出现了古风音乐。“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当年,一曲《青花瓷》传遍大街小巷的时候,迎来国风热潮的还有传统的瓷器青花瓷。

曾经,我们担心年轻一代过度推崇西方文化,担心年轻一代在肆无忌惮的享乐中忘记中国人自己的根;我们也担心一些传承了千百年的手艺后继无人,担心快餐式的文化让年轻人在尘世的浮华中失去自我;我们还担心古老而悠久的传统文化消逝在历史长河中,从此再无人记起。

现如今,有更多的青年人表现出对国风的喜爱,他们在用自己的方式唤醒更多人的中华情、民族魂。这种融国风于现实、古典与现代相结合的方式,让生活不再只是柴米油盐,生活也可以变得从容优雅起来。在公园的一角,有练习传统武术、打太极的人,也有身着旗袍开嗓唱曲的人群;在午后的茶舍里,于古色古香的桌前,焚香洗茶,一道道工序下来,整个人都变得平和了。这种时候,人们就可以忘记穿梭在钢筋水泥城市中的劳累,偷得浮生半日闲。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每个人都应该成为其中的一份子。汉字听写大会上,大家放下智能设备,重新拿起手中的笔,体会汉字的演变与发展;中国诗词大会上,10岁的女孩胸有成竹地对战年轻的姑娘,碰撞出经典的火花,“国民才女”武亦姝轻松背出“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的诗句。这些节目用一种特殊的方式,延续着最基本的中国传统文化,告诉我们中华五千年孕育的文化是无法磨灭的,并且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学美,用传统文化本身来显示优秀传统文化在国人心中的重要地位。

文化自信让中国在世界舞台更加耀眼,让中国人在国际社会更加昂首挺胸。传统文化的传承不再是口头的呼吁,而是变成了实际的行动。历史不会回头,时代疾步向前,总会有人忘记,也总有人在坚持。传统文化有着很强大的生命力和诱惑力,曾经的遗忘只是短暂的,我们终将把它拾起,自信而骄傲地告诉世人,这是中华文化。

故宫文物修复

猜你喜欢
唐宫汉服文物
文物的栖息之地
Tang Gong Ye Yan《唐宫夜宴》
邂逅 《唐宫夜宴》
《唐宫夜宴》火遍全网的背后
细数《唐宫夜宴》中的“国宝”
汉服新“江湖”
文物的逝去
文物超有料
上台说汉服
汉服有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