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下高等农业院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及路径优化研究

2021-09-13 06:20赵丽霞张旭光张文琪
大学 2021年8期
关键词:农业院校协同校企

赵丽霞,张旭光,张文琪

(内蒙古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0)

新时代要求新青年“受教育、长才干、做奉献”,做“国家所需和行业所用”的专业化创新人才。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科技与当前经济发展的联系程度日益紧密,科技创新人才已逐步成为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中坚力量,因此,培养应用型专业创新人才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目标的指向。新形势下,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呈现出以“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注重创新”为特征的趋势,进入了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阶段。立德树人、培养一流的创新人才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重大使命[1]。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农村的高质量发展对高等农业院校专业化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导向,培养农业科技的专业化人才。因此,围绕2035年远景目标,聚焦乡村振兴战略,高等农业院校应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整合社会优势资源,为实现我国农业农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提供人才保障。

一、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校企协同培养的必要性分析

(一)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发展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农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拉动维持在4%的贡献率上,农业产业贡献处于稳步提升的状态,但近年来我国农业就业人数占比呈现下降趋势,农业从业人员数量供给不足。与此同时,由于当前我国农业产业正处于转型升级发展的关键时期,对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需求巨大,高质量人才供给尚有欠缺。高等农业院校作为重要的农业科技人才供给主体,对弥补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数量不足、提高人才质量具有重要作用。虽然,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升高,尤其2019年高校毕业生已达823 万人,但目前高端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还存在缺口,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2019年高校培养的毕业生中,本科生以约86%的比例占据毕业生市场的主体地位,硕士每年约为12%,博士不到2%。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质量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坚实力量,市场需求潜力巨大,高等农业院校作为人才供给输出端,理应承担起为国家农业产业发展培养高质量人才的责任。因此,高等农业院校应秉持“强农兴农”的使命感,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在满足社会发展需求、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同时,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二)校企协同培养的必要性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需要大量具有较强实践与科技创新思维的农业人才,而高校作为重要的人才培养阵地,亟须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农业科技创新人才,但高校一般侧重理论讲授,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稍显不足,因而需依托企业的实践资源及科技创新优势进行协同培养。一方面,国家政策导向。国家政策支持为校企协同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撑和坚实的制度保障。如2011年启动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工作,围绕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开设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61 个,大力支持农业科技人才校企协同培养,实行课堂内外联动;2014年起,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连续多年向企业征集项目,支持高校进行专业综合改革及创新创业教育,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另一方面,企业具有培养科技创新实践人才的先天优势。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掌握市场发展的相关前沿知识,能够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技术支撑与良好的创新创业实践场所。因此,高校应基于国家政策导向,充分利用或依托企业培养科技创新实践人才的优势资源,强化校企协同培养,实现优势互补,提高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质量。

二、校企协同育人培养模式的优势与不足

(一)校企协同育人培养模式的优势

为实现培养农业科技创新人才这一目标,需要校企双方协同努力,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不仅是校方的目标,也是全体社会的共同责任。校企协同育人是指以高校和企业为主体,通过将各方优势资源进行交流共享,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系统性活动[2],是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搭建层次递进并实现校内外联动的实践环境,能够培养满足专业和学科发展的需要,建立专业特色的人才培育机制[3]。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不仅有利于整合各方优势资源,增强学校办学活力,提升企业生产力和竞争力,还将有助于校企双方在更高平台和更大范围内实现互利共赢[4]。在此模式下,高校可结合优势特色专业,对学生开展联合培养,实现人才供需双侧的深度融合[5]。可与企业协同开展多项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提升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因此,校企协同育人对促进学校培育科技创新人才、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

图1 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优势

(二)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存在的不足

目前,关于校企如何对接的具体模式还尚未形成,但协同教育是未来高等教育的必然选择和主导范式[6]。目前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存在如下问题:学校培养方案陈旧,过于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对学生实操能力的培养关注不足;学校课程设计内容停滞,教学内容未融入最新科技成果;学生将创意点转化为现实实践的能力弱,教师对学生创新内容的挖掘深度不够;企业与学校合作对接尚处于浅层次,实验实训基地开放程度低;企业与校方合作同质化严重,未凸显地域特色。

图2 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不足

三、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下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路径优化

(一)强化科技创新思想,更新培养方案

高校可借助企业的创新优势及资源,及时更新培养方案,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养成。具体而言,高校可将社会所需的专业技能、素质与企业新兴信息技术融入学生培养方案中,在学分制的基础上,给予学生自主选择权,学生可以依据自身的学习情况和兴趣方向,选择符合自身发展规划的课程,突出专业化特色人才的培养,避免同质化,引导学生实现创新发展。

(二)以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导向,完善课程设计

高校可以农业高质量发展为导向进行课程设计,强化企业参与课程设计的参与程度,明确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重构课程体系。一方面,增加企业实训课时,将学校课程安排与企业实训有机结合,将课堂课程知识外化为企业实践,同时将实践经验内化为课堂课程知识,注重突显课程设计中的实践要素;另一方面,将行业前沿成果引入课程设计中,使学生及时了解行业动态与企业科技创新优势,强化新兴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深度融合,开设凸显地域特色、专业特色的相关课程,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三)依托企业优势资源,强化实践教学

高校可与企业合作建立社会实践创新教育平台,完善企业实习规章制度,建立校方与企业方双向育人制度,共建实习实训基地。高校可以企业实际生产为依托,优化实习管理流程,借助企业方前沿技术的拓展,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发展;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践,注重关注现实问题,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中,在实践中增强创新意识、激发创造精神,了解并贯彻相关行业的法律政策,在社会实践中传承并彰显社会价值。

(四)以赛促学,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鼓励学生从兴趣出发,参加各类科创大赛,与企业方合作,在实践中将创意点落实,提升创新创业实践能力,达到校企协同、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效果。高校应扩大科研实践平台的开放范围,以创新为驱动,持续推进学生参加创新创业项目及“互联网+”活动,依托企业市场资源优势,让学生在实践中落实专业学习的创新点,提升课程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相互转化能力。

(五)创新校企合作形式,多渠道培养创新人才

建立多形式的校企联合培养机制,推动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一方面,高校应开设校企合作创新实践基地,引入企业优质资源,加大校企实验室、实习基地的开放力度,将企业优质资源与行业前沿科技有机结合,融入实践教学中;另一方面,与当地的特色企业进行校企对接,将地域特色融入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鼓励学生进入特色企业实习实践,帮助学生构建产业特色化发展新思想,促进当地特色企业发展,培养符合市场需求、有地域特色的农业科技专业化创新人才。

猜你喜欢
农业院校协同校企
创造力的“阴暗面”与“创新—保新”的协同论
高等农业院校宠物专业产学研协同创新育人平台的构建与实践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高等农业院校学科专业优化调整研究
智慧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校企合作订单课程中的实施与探索
对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研究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快向纵深推进
京津冀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