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宝席
“无痕德育”即让学生在一定情境的感染下,在艺术氛围的熏陶下,在榜样力量的感召下,在外在事物的触动下,在自身生活的体验中,在与同伴的交流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潜移默化的道德教育。
为了方便和学生联系、沟通与交流,我组建了一个班级QQ交流群,并让几位班干部担任了群管理员。起初,同学们之间有什么问题、难题、学习心得、不清楚的作业等等,都在群里探讨、交流,同学们也都能自觉遵守群规,群交流活动也很正常,我也很放心。
一个周二下午课外活动结束后,班长匆忙地来到办公室对我说道:“班主任,您看看咱班同学昨天晚上的聊天记录吧!”还没等我问怎么回事,她就跑开了。
我忙打開班级QQ群,昨晚的聊天记录中有一条信息这样写道:海报:本周五下午6:30,蒋正坤和潘家磊将于操场西南角、男厕所后墙处进行决战,欢迎大家前去围观。这条信息下面还有不少同学发的撒花、鼓掌和竖大拇指的表情,也有的同学发了些惊恐、流汗、生气的表情。看到这些信息,我气不打一处来,因为蒋正坤和潘家磊两位同学都是从乡镇农村学校转来的学生,到实验学校来上学很不容易,成绩都还不错,也没有与人打架的“前科”,怎么会突然约战呢?
下午放学后我把潘家磊叫到了办公室,生气地说道:“我看了昨天晚上咱班QQ群里的聊天记录!”
“老师,您都看到什么啦?!”他紧张地问。
“有同学说本周五下午你要与人决斗,不知这个信息是不是真的?”我盯着潘家磊的眼睛问道。
“哎,我根本就不想决斗什么的,都怪蒋正坤,非说要和我约战,与我做个了结,我也是没办法。”潘家磊抱怨、懊恼地说。
“看上去你好像很委屈和苦恼,老师相信你肯定不会也不愿意与人打架的,对吧?你要是非要和蒋正坤约战不可,可以告诉我到底是因为什么?为了什么吗?”我控制着自己的情绪,放缓了语调探问道。
沉默了一会后,潘家磊才不情愿地告诉我:“老师,您不知道,由于您在群里,同学们是不敢在群里乱说话的,为了躲避您的监管,班级还建了一个群,我也加入了,蒋正坤也在那个群里。虽然这个群人数不多,但很活跃,同学们想说什么就说什么,都很自由、随便。前几天,在那个群里聊天时,我和蒋正坤发生了口角,没想到他就在那个群里向我约架,几个男生也跟着起哄,激将着我们俩一决高低。可没想到,有人又把这件事发到了这个群里。况且,最近学校里很流行约架,也就是同学发生矛盾或冲突后喜欢在QQ群里约架,由全班同学作见证,然后矛盾双方就按约定的时间和地点进行‘格斗”。
“那你答应蒋正坤了?”我问道。
“其他同学都知道了,谁不去谁就是孬种,会被同学们嘲笑和看不起的!”潘家磊为自己辩解道。
“那好吧,老师不拦你们,不过,我建议你在做任何一个决定前都要权衡利弊,设想一下最坏的结果,而不要意气用事。比如这次约架,你为了一时的面子如期赴约,暂时勉强保住了你所谓的尊严,但如果你去了,结果被蒋正坤打得狼狈不堪,这不仅会使你丢了更大的面子,而且会带来更坏的结果。如果你把蒋正坤打出个好歹,后果很严重,望你三思而后行。”我提醒道。
“我们已经说好了,无论谁把谁打得多么严重,都不找后账,责任自负。”他自信地解释道。
“那你们想得也太简单了点。”我把他拉到电脑前,搜索网页,输入了“校园斗殴”关键词,一大堆学生斗殴的恶性案件一应而出。潘家磊看后很是惊讶,但还是不服气,嘀咕道:“我们不会那么严重的……”
可明显,话语已没有开始的倔强与坚定。我告诉他,任何事情只要未发生,都是有办法避免的,都是可以改变结果的。
潘家磊眼睛眨巴眨巴地看着办公室外面,好似陷入了沉思。过了一会儿,他缓缓走出了办公室。
周四下午放学后,潘家磊告诉我:“班主任,明天的约战取消了。”
他看了看我,接着说:“昨天晚上,我去了蒋正坤住的学生公寓,我们谈了一个多小时。我首先向他承认了那天在群里聊天时,我说的一些话有些过激,请求他原谅。蒋正坤也检讨了自己,向我道了歉。他还说,我们之间也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不能让他人看了笑话。今天中午放学时,蒋正坤还问我午自习时的数学作业呢,我们和好了,周五的约战就自然取消了呗。”潘家磊不无得意地说道。
“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这么看来,是你主动化解了矛盾,平息了战火,老师为你点赞,可你们怎么向同学们解释呢?”
“那还不容易,我们在群里互相道歉,并宣布我们俩是好兄弟,好兄弟之间怎么可以打架呢?同学之间不能为了所谓的面子做出后悔的事情……”潘家磊乐滋滋地说着,我欣慰地拍了拍他的肩膀。
一场“约战”风波就这样平息了……
在处理这起学生的“约战”风波事件中,我并没有把两位“约战”者叫到办公室进行训斥惩罚,也没追究在Q群发“海报”同学的责任,更没在班上大动肝火,而是采取了一种软处理的方式,循循善诱,因势利导,让学生在老师潜移默化的启发、引导下,区别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是,什么是非;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从而暗示他们自己去解决出现的问题,化解他们之间的矛盾,提高了他们判别是非的能力,达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目的,收到良好效果,此所谓“无痕德育”的魅力。
“无痕德育”即让学生在一定情境的感染下,在艺术氛围的熏陶下,在榜样力量的感召下,在外在事物的触动下,在自身生活的体验中,在与同伴的交流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潜移默化的道德教育。它要求教师走下师道尊严的圣坛,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尽可能隐蔽教育意图,设计一些具体的、能触动学生心灵的情境,让冲突与合作、矛盾与协调、批判与吸收并存,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在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感悟,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道德认识的提高,以实现教育目的。道德教育必须通过受教育者的内心转化,而非教育者苦口婆心的说教才能达到实效。无痕德育要求教师没有布道的口若悬河,没有训导的正襟危坐,不是简单、生硬或者摆出尊者的架子来压服学生,而是以教学艺术、民主的教学精神帮助、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问题,排除认识障碍,在无痕的意境中把一切变得和谐,在无痕的影响中,把一切塑造得妥帖、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