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8”字形质量改进螺旋架构解析与运行

2021-09-12 08:54胡新岗
江苏教育研究 2021年18期
关键词:螺旋预警监测

胡新岗

摘要:“8”字形质量改进螺旋是职业院校诊断与改进的载体,由大环(静螺旋)和小环(动螺旋)构成,实施“前台+后台”的工作方式。“目标”是螺旋的逻辑起点,“诊断”是前台和后台的接口。正确认知“8”字形质量改进螺旋架构及其内涵,明晰横向五层面质量改进螺旋建设与运行要点是诊断与改进工作顺利实施的基础。螺旋运行需要纵向五系统与横向各层面质量责任主体协调联动、互为支撑、配合完成。

关键词:职业院校;诊断与改进;“8”字形质量改进螺旋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06C-0057-05

自《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厅〔2015〕2 号)和《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教职成司函〔2015〕168号)印发以来,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简称“教诊改”)试点工作全面展开。实践表明,全面开展教诊改工作,职业院校须首先健全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并分别在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员工)、学生这五类质量生成责任主体(亦称为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横向五层面)建立常态化、周期性、螺旋式、自主诊断与改进工作机制,核心是建立“质量改进螺旋”。《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复核工作指引(试行)》亦明确将“复核五个层面‘8字形质量改进螺旋(简称‘螺旋)建设的科学性、覆盖面、可行性、实施情况及成效”作为职业院校诊改试点复核的首要内容[1]。相较于目标链和标准链打造以及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以下简称“信息化平台”)建设,螺旋的建立是教诊改工作进一步深化的难点和重点。本文以图解形式介绍横向五层面螺旋的建立与运行流程,旨在帮助各责任主体正确认知螺旋的架构、内涵、运行要点,奠定教诊改工作顺利实施的基础。

一、螺旋的架构及其内涵解析

杨应崧教授团队在参考PDCA戴明循环理论、全面质量管理理论(TQM)等的基础上[2],按照“事前设定目标标准(质量计划)、事中进行监测预警(质量控制)、事后开展诊断改进(质量提升)”的质量保证运行流程,创新构建了以阶段改进与常态纠偏相结合的“8字形质量改进螺旋”(见图1)[3]。螺旋依据其运行逻辑和工作流程,可以看成由一大一小两个环叠加组成的相辅相成、互联互动的有机整体。螺旋大环由“目标—标准—设计—组织—实施—诊断—激励—学习—创新—改进”10个步骤组成的一个完整的工作流程,可谓之“10步环”,其无需依靠通过信息化平台开展动态监测,因而也称为静螺旋。小环是在大环中“设计—组织—实施”3个步骤的基础上,加入借助信息化平台而动态实现的“监测—预警—纠偏”3个步骤形成的一个完整的工作流程,可谓之“6步环”。由于小环能够根据实时监测到的状态数据,在质量生成过程中及时发出工作预警和即时跟进调控,提示责任主体对工作常态纠偏,保证质量生成,因而也称为动螺旋。

螺旋实施“前台+后台”的工作方式,前台负责目标—标准—设计—组织—实施(监测、预警、改进),后台负责诊断—激励—学习—创新—改进,做到前台有后台支撑,工作与保证同步,学习与创新驱动,实现从管理到治理、从理论到实践、从模式到习惯、从组织到个人的全面转变。其中,大环中的诊断是前台和后台的接口,同时也是改进的出发点和激励的依据,诊断决定改进的质量和效率。监测的是实施的过程,借助信息化平台线上进行,是即时的、动态的,覆盖实施全程;诊断的是实施的结果,需要由质量责任主体阶段性或周期性地线下自主开展。

职业院校横向五个层面均可以该螺旋为基本单元,以学校建设的信息化平台为支撑,各责任主体对标找差,进行自我常态纠偏与阶段诊改,实现办学质量及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

二、螺旋的建立与运行

(一)学校层面

实践思路。建立学校发展目标任务分解、实施、诊断、改进机制,将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纳入部门年度考核和干部岗位年度及聘期考核。以年度为周期,分解和下达各部门重点目标任务,通过信息化平台,动态呈现目标任务实施情况并按月度监测预警。各部门坚持问题导向,运行“8”字形质量改进螺旋,自我诊断,持续改进。

实施路径。学校层面确立规划或新增的年度任务目标,明确完成标准或要求后分解下达,部门依据学校目标与工作标准,制订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即时将工作数据录入信息化平台。系统自动对低于目标标准值的予以预警,通过平台实时监测任务完成进度及质量。部门根据预警信息及时优化工作方案、调整工作进度或微调执行质量,通过平台数据与运行资料,掌握任务执行情况,开展年度自诊,形成诊断报告。学校通过年度考核、聘期考核、任期考核、评优推先等激励机制,奖惩结合推动部门学习政策理论及方法经验,不断完善制度、改进方法、改造流程、变革机制,提高管理与服务能力。通过优化考核方案、明确改进措施、强化岗位责任、优化工作流程,以年度为周期持续诊改,实现学校目标的不断优化及标准适切性的提升。

(二)专业层面

实践思路。教务部门依据学校专业建设规划,建立专业建设质量诊改运行制度,组织制订分专业(群)建设发展规划及其实施方案。以三年为专业建设诊改周期,专业建设团队围绕专业建设目标和标准,通过市场调研、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第三方评价、校本混合式教学课程平台,实时采集专业状态数据,运行“8”字形质量改进螺旋。通過信息化平台,按学期监测预警,监测目标达成度,各专业对照标准,进行自我诊改,持续修正,最终实现专业建设目标。

实施路径。专业层面以国家专业目录及专业教学标准为依据,确立专业目标定位和人才培养规格,结合学校专业发展规划,制订专业建设规划、年度建设计划及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专业建设诊断点,建立专业建设团队,组织教学运行、人才培养及专业建设。运用信息化平台实时监测专业建设进度及人才培养成效,依据目标标准值予以常态预警,重大工作定时预警,专业建设团队针对预警即时优化建设方案,调整建设进度,实现月度、年度监测结合,常态纠偏与持续改进。专业建设团队定期分析平台数据及运行资料,开展自然年度或学年度专业自诊并形成自诊报告。在学校有关考核奖惩机制激励下,开展专业产业调研,参加培训学习及交流研讨,以教学改革研究、管理模式创新、专业内涵提升及方法手段创新促进专业建设能力提升,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改善办学条件,修订专业建设标准,通过三年一周期的持续诊断改进,不断优化专业办学目标,促进专业高质量发展。

(三)课程层面

实践思路。教务部门建立学校课程建设与课程教学质量诊改制度,细化课程建设与课程教学的目标、标准,组织制订课程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课程建设以课程立项建设周期为诊改周期,通过信息化平台,按季度监测预警,持续改进;课程教学通过课程平台(各类在线课程平台),实时采集教学实施状态数据,以学期为周期、按半月监测预警,对照课程标准及授课计划,诊断教学目标完成情况及教学进度符合度,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保证课程建设和课程教学目标实现。

实施路径。在课程建设方面,课程建设团队结合专业建设规划,制订课程资源、在线课程、教材、团队发展等建设目标及工作标准,制订课程建设方案和年度建设计划,设计课程建设诊断点,落实团队成员分工、教研活动及校企合作,开展课程建设及教学改革。平台实时监测课程建设进度及课程建设成效并予以预警,课程建设团队针对预警优化建设方案,调整建设进度,通过季度监测,推动课程建设常态纠偏与持续改进。每学期结束,课程建设团队通过分析平台数据及运行资料,开展阶段自诊并形成自诊报告。在学校有关考核奖惩机制激励下,学习先进职教理念、教材开发理论、资源建设技术及课程建设经验,创新课程建设理念思路、方法手段及建设机制,从而不断完善课程建设目标,以课程建设周期为诊改周期,持续提升课程建设质量;在课程教学方面,教师应明确课程教学质量目标,制订课程标准及授课计划,编写教案,开展教学设计,建立教学过程诊断点,对接教学班级,依据教学进程实施课程教学。平台实时监测课程教学进度及状态数据,并根据目标标准值预警。教师针对预警信息,优化教学设计,调整教学进度,通过半月监测,促进课程教学常态纠偏与持续改进。每学期结束,教师通过分析平台数据及教学材料,开展学期自诊并形成自诊报告。在学校有关考核奖惩机制激励下,教师围绕课程教学,学习职教理念、教改理论、教学技术方法及教学经验,创新教学理念思路、方法手段、教学模式,更新教学内容,通过修订教学目标、优化资源利用,以学期为诊改周期,促进教学质量持续提升。

(四)教师层面

实践思路。组织人事及教师发展部门结合教师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及聘期岗位目标任务,建立教师个人发展自我诊改制度。对照个人发展目标和标准,通过信息化平台,实时获取状态数据,按学期监测预警,以年度或三年岗位聘期为周期,实施自主诊改、持续提升,最终实现教师个人发展目标,并能支撑学校和院(系)师资队伍建设目标及绩效目标达成。

实施路径。教师建立个人发展目标及岗位绩效目标,以校本教师发展标准、岗位年度与聘期考核要求为标准,制订聘期及年度发展计划,设计教师个人发展诊断点,教师在教学工作、教研活动、科研创新、社会服务、培训进修、考察访学、教学竞赛等活动中谋求发展,个人发展状态数据动态录入信息化平台。平台根据个人目标标准值予以预警,教师针对预警信息,及时优化发展计划,调整发展进度,通过以学期为周期的监测,促进教师个人发展的常态纠偏与持续改进。每年底或三年岗位聘期满后,教师个人分析平台数据,综合自身及外界因素,开展自诊并形成诊改报告。在学校绩效考核、职称评聘、评优推先等奖惩机制激励下,学习现代职教理论、职教改革理念、科研创新知识及教师发展经验等,创新发展思路和发展路径,修正发展目标,明确改进措施,优化资源利用,通过以年度或聘期为周期的诊改,不断优化个人发展目标,持续实现个人专业发展。

(五)学生层面

实践思路。学工、团委等部门以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建立学生自我诊改制度,组织学生按专业学制制订大学生涯发展规划。指导学生结合个人成长目标和年度成长标准,通过信息化平台,实时获取状态数据,按月度监测预警,以学期为周期,自主诊改、持续提升,最终实现个人成长目标。

实施路径。学生建立自我学业目标、综合素质目标及个体特质目标及其标准,制订大学生涯成长规划及年度成长计划,参加教学活动、社团活动、各类竞赛、创新创业、社会服务、社会实践等,将个人成长状态数据即时录入信息化平台。系统根据自我设定的目标标准值预警,学生根据预警信息及时优化发展计划,调整计划进度,以月度为监测周期,实现常态纠偏与持续改进。每学期结束后,学生分析平台数据,综合自身及外界因素,开展自诊并形成诊改报告。在学校奖助学金评比、学生评优评先、学分替代转换、学业预警等奖惩机制激励下,学习创新创业知识、专业技术知识及个人发展经验等,创新个人发展思路及个人成长路径,修正成长目标,明确改进措施,优化学校资源利用,通过以学期为周期的诊改,持续促进个人成长。

三、职业院校螺旋运行的建议

(一)提高目标链和标准链的适切性

“目标”是诊改动力的源头,也是“8”字形质量改进螺旋的逻辑起点和标准制定的依据。诊改立足质量保证责任主体自身制订的目标来开展,所以要保证目标的科学、先进、合理、有效、切合实际又众望所归,必须有一个科学的决策与设置过程,要在进行SWOT分析的基础上,集思广益形成。因而,目标应经过广泛调研、对比分析,结合现有基础和现实需求来确定,并形成系统化的目标链。学校层面的目标应以办学定位和事业发展规划为基础,其他各层面目标确立应支持学校層面目标的实现。所有的“目标”均应有标准,标准应按照“下有底线,上不封顶”的原则设置,既有底线标准,也有发展标准,在不同层面、不同层级和不同的发展阶段,设置的标准也不同。标准链打造必须遵循SMART原则,即明确具体、可量化,可努力按期限完成,校级标准不应低于国家或省级标准。

(二)保证信息化平台的可靠性

建设校本信息化平台是诊改持续高效实施的技术保障[4],缺乏平台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是不健全的。人才培养状态数据的源头采集、即时采集依赖教务、人事、学工、科产等业务子系统以及课程教学平台完成,各类数据汇聚到学校的数据中心,信息化平台的功能是从数据中心抽取数据,分层分类进行梳理、整合、分析、展示、预警,实现数据开放共享共治。因而,平台高效的运行以业务子系统为基础,平台的可靠性对于诊断的精准性、改进的即时性影响甚大,这就需要在平台建设时充分融合教学应用、管理、服务、诊改功能,形成教育教学管理与应用的一体化系统化智能化信息平台[5]。

(三)科学规划内部诊改制度与激励机制的合理性

教诊改工作的深入以螺旋为载体和基础,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工作模式,要融入学校日常工作并常态化、持续性开展,需要全员参与、全程贯穿[6],仅靠“人人向好”的道德自觉维持诊改动力还远远不够,必须建立现代质量文化,在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个层面分别建立诊改制度,明确诊改责任主体,确定诊改周期和运行时限,建立诊改运行中的激励与问责机制,由质量管理部门负责监控制度落实情况,保证螺旋按照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规划运行不“脱轨”;同时,还必须结合学校年度重点工作任务和岗位职责,建立部门及教职工个人的绩效考核机制,将自我诊改与考核激励相结合,通过设计不同的考核指标和考核标准,实施分层分类考核与奖惩,以此保证诊改工作自主运行不“减速”。

(四)不断促进纵向系统与质量责任主体协调联动

就每一个螺旋而言,其执行主体始终是同一的,但由于“目标链”的左右呼应、上下衔接性以及标准链的层面关联、内外互补性,不同层面的螺旋在运行中并非是孤立的,而需要纵向五系统与各层面质量生成主体协调联动、互为支撑、配合完成。其中决策指挥系统应组织做好各层面质量保证团队建设、诊改制度制定及診改工作的顶层设计及协调与管理工作,发挥好螺旋运行的组织领导作用;由教务、学工、教师管理等系统组成的质量生成系统应做好螺旋运行规范的制定和校园文化的建设,渲染好螺旋运行的环境氛围;资源建设系统应做好教学资源的开发、储存、使用与管理,与生活服务、安全保障、合作平台、智能校园建设等组成的支持服务系统协同做好诊改工作的支持与服务;由质量数据(信息)采集、汇总、分析、质量报告、预警发布等组成的监督控制系统则应发挥好螺旋运行的质量评价作用[7],通过系统联动保证螺旋的全要素、网络化与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郑琼鸽.赋权增能视角下高职院校诊改政策审思[J].职业技术教育,2020(1).

[2]李晶.高等教育全面质量管理: 美国的经验[J].高教探索,2014(6).

[3]杨应崧.打造“两链”,找准诊改的起点[N].中国教育报,2017-09-26(11).

[4]李建国.融入诊改理念的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24).

[5]何锡涛,杨秀英,杨应崧.构建现代职业教育管理监测平台的思考[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16(1).

[6]许刘英.大数据背景下的高职教学诊改:内涵、理念及策略[J].职教论坛,2019(2).

[7]李宏昌,刘向红.“五纵”系统“诊改”探索与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18(14).

责任编辑:谢传兵

猜你喜欢
螺旋预警监测
气囊测压表在腹内压监测中的应用
16排螺旋CT在肝细胞癌诊断中的应用分析
肠梗阻放射诊断中多层螺旋CT的应用分析
超级秀场 大风预警
基于 WSN 的隧道健康监测研究
金融系统中的早期预警信号及其统计物理性质
呜嗷,怪兽登陆
高层建筑沉降监测数据处理中多元回归分析方法的应用研究
高层建筑沉降监测数据处理中多元回归分析方法的应用研究
学习监测手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