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仲昀
1900 年的北京。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5月底,俄、英、法、美、德、意、奥、日八国,不顾清政府的反对,联合组织军队,在天津集结,以镇压活跃在京津地带的义和团运动。
5月19日夜晚,天津城外,一群义和团拳民与洋人军队展开了战斗。激战过后,看到有战士负伤被抬走,当时这支义和团队伍的首领对他人解释道:之所以有战士受伤,是因为战斗时附近有逃难妓女,这使得义和团“刀枪不入”的“神术”失效。
这一略显玄乎的场景,却是《庚子国变记》等史籍记录的史实。在今天看起来令人难以置信的行为与想法,在彼時的义和团当中被人们广泛认同和接受。短短三个月后,八国联军便攻入京城。次年9月,清政府与十一国公使在北京东交民巷西班牙使馆中签订了被后人视作“奇耻大辱”的《辛丑条约》。
如今两个甲子已过,当国人再逢辛丑年,回望历史难免会有更多感想与反思。近日,历史学家、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萧功秦就《辛丑条约》签订前后的中国近代史问题,接受了《新民周刊》记者专访。萧功秦向本刊分析了《辛丑条约》以及此前的庚子事变发生的缘由,他也认为,对这段历史进行反思与重新认识,也可以对当代中国人提供重要析启示。
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一直到辛亥革命之前,这一段近代史中的诸多问题与现象环环相扣、因果相连。萧功秦表示,如果要充分理解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耗费了当时清廷大量资金,还是走向了失败,这使得以李鸿章为代表的一批朝廷内部温和的改革派逐渐被边缘化。甲午战争清朝战败,则是这一现象的标志。之后的戊戌变法,也是一场非常不成熟的变革。这是一场由涉世未深的青年皇帝与一批同样缺乏官场经验、充满书生激情的少壮变法人士相结合而发动的激进变革。这场变革失败后,使得体制内部激进的改革派也走向边缘化。”萧功秦说,“两股力量相继被边缘化,从而让极端保守派,也就是当时的满人权贵得以进入政治与权力中心。这种‘历史的反向运动,最终引发了庚子事变与《辛丑条约》的奇耻大辱。”
具体来看,上述保守派在清朝的核心政治占有主流地位后,非但不可能冷静反思自身问题或谦逊地学习先进技术,反而在屡遭列强侵略又无法逆转的局面下产生了极端排外的情绪和行为。萧功秦对此曾在《儒家文化的困境》一书中对保守派有所总结:“其中有每见洋人就以扇掩面的徐桐,有把学堂视为培养汉奸之地的刚毅,有一生中从未见过报纸的崇绮……”总之,就是这样一批人在戊戌变法之后、庚子事变之前围绕在慈禧太后身边。
于是,当起源于山东的义和团被山东主政的袁世凯驱赶到北京附近后,这一来自民间的具有朴素爱国主义性质的反洋教力量,和朝廷中的极端保守派,形成了一种“合流”。义和团以“神术”驱逐洋人的社会传闻,在当年的特定历史环境下,与朝廷内部占据主流地位的权贵们极力想要排解内心屈辱感与挫折感的愿望走到了一起。这种现象被萧功秦归纳为“一个史无前例的古怪的‘政治大联盟”。
根据《庚子国变书》等史书记载,端郡王载漪对义和团的“神术”深信不疑,并向慈禧太后进言:“夷兵所恃者火器,神拳复能制之,此天赞我也。”而后来他更是提出派兵攻打各国在北京使馆的建议,并与刚毅一道,兴高采烈地将义和团请进了北京,让义和团大师兄进宫为慈禧太后表演“法术”。
义和团。
山东威海刘公岛复制的北洋水师定远舰。
采访中萧功秦表示,这股民间的反洋势力得到政府的纵容与鼓励后变得更加壮大,以至于慈禧太后面对巨大的义和团民众潮流而心存恐惧不安,在束手无策中不得不顺应之潮流以求王朝自保。于是,这种“合流”在1900年5月至8月间引发了难以想象的后果。清王朝、义和团与洋人间的矛盾事态不断升级,最终以清朝军队与义和团的惨败而收场。当年8月14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第二天,慈禧太后便仓皇出逃西安。“这一次战败后,清王朝在列强面前彻底丧失了讨价还价的余地,面对列强的‘漫天要价,朝廷也只能全盘接受。” 萧教授说,在巨大的压力下,中方代表中有两个人病倒,无法参加第二天谈判。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之悲剧性,在今天回想起来依旧令人唏嘘。如上述提及,本来已经被边缘化的李鸿章,又被慈禧太后重新任命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目的只有一个——去和八国联军和谈、签约,赔款。“当时外国公使告诉李鸿章等谈判代表,让他们不要议价。因为如果再议价,这些将军一旦拒绝,后果可能是一路烧杀抢掠打到西安,到时候你们清朝就会面临更大损失。于是,在西班牙使馆,李鸿章和庆亲王奕劻被十一国公使‘包围,不得不接受对方所提条件。之后条约的文本交到慈禧太后手中,被她直接扔到了地上,又不得不同意。”萧功秦表示,放眼中国历史,其都是很悲惨的一幕。
除了情感上的难以接受,这个中国近代史上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对于现实产生的影响更是深远。这不仅仅体现在巨额赔款与允许外国驻军等条款,更是严重动摇了清朝的统治根基。之后清王朝虽极力推行新政,但在10年后便难以阻挡政权崩溃,就是最直接的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