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悦,李 静(通讯作者)
(1扬州市广陵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放射医学科 江苏 扬州 225002)
(2扬州市广陵区汤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学影像科 江苏 扬州 225002)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骨科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病症,也是引起腰腿痛的重要因素。经临床研究表明,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就是椎间盘变性导致纤维环破裂,使得髓核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刺激或压迫了神经根、马尾神经等,多发于青壮年群体[1]。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工作压力的不断增大,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使得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率越来越高,呈年轻化趋势。经临床调查表明,腰痛、坐骨神经痛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临床表现,在患者病情不断加重的形势下,还可能出现椎管狭窄的情况,对患者日常生活及工作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所以,及时、准确地确诊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发椎管狭窄,对提高患者预后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目前,在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发椎管狭窄诊断中,一般是在分析患者临床症状的基础上,予以影像学技术辅助诊断,如CT、MRI等。为此,本文现选取2020年1月—2020年12月在扬州市广陵区汤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治疗的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发椎管狭窄患者进行研究,探讨螺旋CT诊断价值。报道如下。
选取2020年1月—12月在扬州市广陵区汤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治疗的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发椎管狭窄患者进行研究,纳入标准:(1)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者;(2)无手术史者;(3)意识清晰,沟通能力良好者;(4)患者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存在精神异常或者认知障碍者;(2)合并全身性严重疾病者;(3)伴有重度骨质疏松者;(4)中途退出研究,临床资料不完整者。60例患者年龄20~80岁,平均(51.39±3.57)岁;女性30例,男性30例;病程5~37个月,平均(20.16±2.64)个月;文化水平:小学6例,初中10例,高中及中专24例,大专及以上20例。
所有患者均给予螺旋CT诊断,即选用上海联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uCT510型号CT机对患者进行检查,参数设计如下:管电压120 kV,管电流230~300 mA,层厚3 mm,层间距3 mm,每层扫描时间1.5 s。具体操作如下:取患者平卧位,保持双下肢弯曲,L1~S1椎体以3 mm层厚进行螺旋扫描后,重建为1.5 mm层厚图像,再用MPR以1 mm层厚重建L1~S1椎间隙。结束检查之后,由临床经验丰富的医师阅片,最后做出准确判断。
对患者诊断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与总结。螺旋CT诊断的影像学表现:(1)椎间盘部分脱出:螺旋CT检查显示椎间盘后缘呈稍低密度影,椎体后缘中部弧形突出;(2)韧带肥厚:螺旋CT检查显示韧带厚度增大,约为7 mm,部分伴有钙化现象,同时因为韧带肥厚使得神经根压迫,进而使其发生变形或者移位;(3)椎间孔狭窄:螺旋CT检查显示椎小关节增生,呈现压迫状态,导致椎间孔狭窄,部分伴有韧带肥厚现象,韧带厚度约为7.4 mm。(4)硬膜囊受压:螺旋CT检查显示硬膜囊脂肪层消失,或者呈不对称状态,神经根呈推压移位;(5)侧隐窝狭窄:侧隐窝比正常情况小,约为2 mm。
在软件SPSS 22.0中输入数据,计数资料率(%)用χ2值检验,计量资料(±s)用t值检验,P<0.05说明差异显著。
60例患者经螺旋CT诊断可知,椎间盘部分脱出25例,韧带肥厚10例,椎间孔狭窄10例,硬膜囊受压8例,侧隐窝狭窄7例,详见表1。
表1 螺旋CT诊断结果分析
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不断改变,工作压力的不断增大,加之久坐、久站、运动不当等因素的存在,使得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率越来越高,其已成为临床骨科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病症,现今呈年轻化趋势。经临床调查表明,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位置多集中于L1~S1椎体[2]。根据突出组织种类不同,椎间盘突出可分为纤维环突出、髓核突出。对于纤维环突出来说,指髓核由破裂的纤维环中冲出,但并未对外层纤维环造成破坏。通过髓核推挤作用,使得纤维环突出至椎间盘轮廓外,以腰腿疼痛、活动受限为主要症状。针对髓核突出来说,就是基于一定量冲击力或者多次损伤的情况,使得压缩载荷总力度增大,导致髓核由最薄弱的纤维环处突出,尤其是断裂部位或者退变裂隙部位,进而形成疝出[3]。一般来说,椎管狭窄的发病原因主要为创伤、退行性病变等,若患者伴有椎管狭窄,经常会引起剧烈疼痛,无法进行任何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与工作。因此,在临床中,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发椎管狭窄进行及时、准确的诊断,对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必须深入探讨研究。
目前,X线检查依然是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发椎管狭窄的重要方式,但无法准确显示腰椎间盘突出及其周围神经压迫状况,使得诊断准确率比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4]。现今,在医疗技术水平日益提高的形势下,影像学检查技术日益先进,在腰椎病变诊断中,螺旋CT应用日益普遍。应用螺旋CT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时,直接征象为椎体后方突出软组织肿块呈丘状、半月形、新月形,突出物密度比较高,边缘呈现不规则形态[5]。针对偏侧型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而言,多数存在椎间盘部分脱出、硬膜囊受压、侧隐窝狭窄等情况,其原因主要为髓核直接或者间接压迫,同时和髓核压迫导致神经根移位有着一定的关系[6]。
在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发支管狭窄诊断中应用螺旋CT时,能够有效确保诊断准确率,且优势明显,具体表现为以下两点[7-8]:(1)螺旋CT检查的直观性非常强,且具有较高的分辨率与准确率,能够对图像进行三维重建,以此清晰显示椎间盘突出情况、增生、退变等详细状况,准确判断患者病情,以此制定合理、科学的治疗方案。(2)螺旋CT诊断的价格较为低廉,检查时间较短,扫描速度较快,可以显著减轻患者痛苦。在实际临床诊断中,为了进一步提高诊断准确率,医务人员应对以下事项予以高度注意[9]:(1)在实际诊断过程中,医务人员应结合患者疾病史、临床症状等资料,对患者进行详细检查,多次扫描患者病变椎间盘,从而准确判断患者病情。(2)在人体中,L1~S1椎体间隙与其上层椎间隙之间并非是平行的,导致对这一层面中突出椎间盘予以扫描的结果并不理想,为此,不可进行盲目定义,必须充分结合患者实际表现予以判断,以此确保诊断结果准确。
综上所述,在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发椎管狭窄诊断中,通过螺旋CT的应用,能够有效确定病变类型,以此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依据,是一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的诊断方式。另外本研究病例选取数量比较少,时段范围选定比较小,使得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无法完全阐述螺旋CT诊断椎间盘突出症并发椎管狭窄的临床价值,所以,为了进一步提高研究结果的可靠性与全面性,可适当增加研究病例数量,增大研究时段范围,以此为螺旋CT诊断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从而确保临床治疗及时、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