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 周正梅
摘要:《艾青诗选》整本书阅读学程设计首先调查学生的阅读困难,作为学程设计的依据;进而将整个学程划分为纲目引领、专题导航、系统整合三个阶段,设计具体的阅读任务,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学生“真阅读”。该学程设计遵循“循序渐进”“贴近学生”“学以致用”三个原则。
关键词:《艾青诗选》;整本书阅读;学程设计
学程是相对于教程而言的,主要指學的落实过程,包括学习进程和学习任务等。郑桂华老师说:“学程是一段相对独立的学习进程,是将某些目标或任务过程化;用一种适当的形式组织学习活动、串联起彼此相关联的任务学习。”整本书阅读的学程设计以学生的阅读困难为依据,划分不同的阅读阶段,设计系列的阅读任务,以促进学生有目标地阅读整本书,减少假读、浅读的现象。《艾青诗选》是统编初中教材推荐的必读书目中唯一一部现代诗集,对其进行整本书阅读学程设计,有助于学生读有兴趣,读有收获。
一、《艾青诗选》学程设计的依据
《艾青诗选》所选诗歌主要创作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和七十年代,时代感较强,诗歌中的不少意象和画面远离今天的生活,对学生而言比较陌生。我们对学生阅读该书的困难进行了调查。学生的主要问题列举如下:
1.艾青的成长经历对他的作品有什么影响?
2.艾青的很多诗都不押韵,如果诗歌不押韵,怎么会有节奏感呢?
3.为什么艾青多次写“土地”“太阳”,这些“土地”“太阳”有没有不同意思呢?
4.网络上“口水诗”“梨花体”“浅浅体”的诗很流行,艾青的诗歌与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5.除了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还可以从哪些方面赏析艾青诗歌的语言?
6.艾青的诗歌离我们的生活很远,写的内容也没意思,为什么我们今天还要去读呢?
经过分析发现,学生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六个方面,分别是:作者及其创作背景、诗歌阅读方法、创作风格与语言特色、诗歌的意象与情感、诗歌形式以及诗歌阅读目的。
因此,《艾青诗选》整本书阅读的学程设计将围绕上述方面,着力解决学生对现代诗及其阅读方法不熟悉、缺乏阅读现代诗的经验、难以体会文字背后更深层的情感表达等问题。
二、《艾青诗选》学程设计的思路
结合学生阅读《艾青诗选》的问题和可能遇到的困难,我们将整个学程划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又分设不同的任务。
第一阶段:纲目引领,触发整本书阅读的兴趣
《艾青诗选》按照年代分别收录了艾青在四个阶段创作的诗歌,共98首。对这部经典的现代诗集,如何让学生愿意读并深入整本书,是教师首先要关注的。这就需要提供一定的阅读抓手,适当降低整本书阅读的难度,让学生能够触摸到整本书的脉络,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提升阅读的信心,触发学生整本书阅读的兴趣。该阶段,我们设计了两个任务。
【任务1】
翻阅整本书,浏览目录和诗歌,小组分工合作,自主梳理诗歌创作历程并了解写作背景,小组共同完成一份浏览报告。
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为阅读《艾青诗选》这本书提供有关作者创作背景的相关知识,了解艾青诗歌创作历程、诗歌素材选择风格及其情感倾向,激发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
【任务2】
朗读是诗歌的重要阅读方法。以表1为模板,用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细读诗歌。每周品味一两首诗,完成一个月的阅读规划。具体内容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来设计完成。
教师提供阅读规划的时间和阅读量,是为了约束学生按期完成整本书的阅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后面两项未做强行规定,可以留给学生个性化朗读的空间,让学生自主设计补充阅读规划。因为诗歌有别于其他文体,是有声的艺术,尤其是抗日战争阶段的诗歌,充满激情,必须通过朗读体会。学生用朗读的阅读方法可以对艾青不同时期的诗歌内容与情感变化有初步感知。
感受第一周阅读1932年至1937年的诗歌第二周阅读1938年至1939年的诗歌第三周阅读1940年的诗歌第四周阅读1941年至1978年的诗歌第二阶段:专题导航,聚焦整本书阅读的核心
如果说“纲目引领”阶段的核心任务是降低学生的阅读难度,那么“专题导航”阶段就要破解这些阅读的难题。现代诗有其内在的韵律和特点,诗人情感的抒发有其独特的呈现方式。调动学生的思维去“聚焦”整本书阅读的核心,是本阶段的重点。为此,我们设计了4个任务。
【任务1】
每人为班级微信公众号《清夜读诗》栏目编写一期图文、音频稿件,主题为推荐艾青的诗歌。内容包括诗歌原文、推荐理由、诗歌赏析,与诗歌相配的图片,朗诵诗歌的配乐音频等。评出优秀作品若干,向学校广播站和文学社推荐,轮流录用。
诗歌本身就是听觉的艺术,有音韵、节奏与旋律。读诗不宜默读,必须张口出声,去体会诗里每个字的味道。学习艾青诗歌也必然要深情朗读,在朗读中体会现代诗内在的韵律和节奏,感受艾青诗歌口语化的语言内蕴。诗歌的语言是需要积累和品味的,设计这个活动就是让学生在读诗的同时,注意积累语言,对艾青诗歌的语言特色有直观的感受和思考。利用公共媒体来展示作品,也让学生有兴趣参与精读诗歌。
【任务2】
细读《艾青诗选》,根据内容,整理归纳诗选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意象。请选择某一类意象,探究这类意象在艾青诗中的意义,并将整理探究的结果在班级“艾青诗歌意象探讨会”上交流。
通过整理归纳诗歌中的意象,探究这些意象的内涵,学生能找到解读艾青诗歌艺术的密码,理解艾青诗歌的内涵。比如,“土地”“太阳”两个意象,在艾青的诗歌中出现的频率最高。艾青曾说过,“我是农民的儿子”“我也是农人的后裔”“我始终是旷野的儿子”,艾青诗歌很多都以“太阳”“阳光”为题。通过整理归纳并理解艾青不同时期的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寻觅艾青诗歌创作的脉络,学生能找到解读艾青诗歌艺术的密码,理解其情感内涵及创作风格。
【任务3】
检索《艾青诗选》中的同题或同题材诗歌,小组合作,比较其内在关联。在此基础上,小组合作,分析同题诗歌之“异”。
《艾青诗选》是由单篇诗歌构成的。为了让学生形成整本书阅读的意识,我们设计纵向比较相同(相似)题目的诗歌的任务,让学生体会到诗人的创作内容以及创作角度的不同,为后面学习创作诗歌,以及选择素材做铺垫。艾青的诗歌中,“太阳”“火把”“黎明”等与光明相关的意象最多。可以说,“光明”贯穿整本诗集。在那些动荡不安的日子里,艾青以一系列类似意象,热切地赞颂人民坚强不屈、顽强刚毅的民族性格。“求同”是对学生比较性思维的训练,“存异”同样如此。如以“太阳”为标题的两首诗歌中的“太阳”都象征着光明与希望。不同的是,写于1937年的《太阳》中,“太阳”有创造一切的救世主的意味,作者对太阳充满了感激。1940年的《太阳》中,“太阳”则高高在上,它象征苦难年代里遥不可及的希望,表达人们在抗日战争中对光明、希望的渴求。
【任务4】
1.确定主题。以“探究艾青诗歌的色彩运用”为主题,研究艾青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探究其运用色彩来表情达意的规律。
2.阅读研究文本。选择喜欢的一组诗歌,体会其在色彩运用上的特点。如意象组合画面感极强的《那边》《当黎明穿上白衣》等。
3.确定展示形式。“探究艾青诗歌中的色彩运用”专题可采用小论文或手抄报等形式展示成果。
艾青诗歌常从感觉出发,抓住瞬间的印象,“诗中有画”成为艾青诗歌的主要特色。黑色是艾青在早年使用频率很高的色彩词汇。例如,《那边》《大堰河——我的保姆》《马赛》《铁窗里》等大量诗中都有“黑”出现。诗中的“黑”色多用于表现黑暗、痛苦、贫困与忧郁,这也是诗人生活的时代现实的真实表现。 在诗里,“黑”被细分为不同程度——“乌暗”“泥黑”“乌黑”“浓黑”“焦黑”“深黑”“黝黑”等,艾青用不同的“黑”表达不同程度的哀愁。色彩是其感情起伏的表现,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在诗作中,除了黑色,还有大量的色彩,可以指导学生探究。
第三阶段:系统整合,挖掘整本书阅读的深度
“系统整合”阶段,往往需要学生对整本书进行总结与重构,让知识真正内化成能力。这一阶段往往要求更高。而学生读整本书是否有效,是否会“用”,也在这一阶段得到真正的检验。为了挖掘整本书阅读的深度,我们在该阶段设计了3个任务。
【任务1】
《艾青诗选》是按照时间顺序来编排诗歌的,请你按照诗歌内容重新编辑目录,设计几个栏目,写出栏目名称和理由。
在第一阶段,学生完成了浏览报告。在第二阶段,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已经对艾青诗歌的意象进行了分类整理。此项任务主要是让学生对艾青诗歌的思想内容及特色有更深的理解。
【任务2】
班级准备开展以艾青诗歌朗诵为专题的“朗读者在场”活动,请你为这场专题诗歌朗诵会取个合适的标题,并写一段精彩的开场白、几句串词和一段结束语。
“微信公众号”推送音频的活动,立足于单篇诗歌。而此处的设计意在让学生对诗集有整体认识,并且理解篇与篇之间的内在关联,从而体会诗人的情感以及艺术特点。
【任务3】
读了一本厚厚的诗集,你应该也有作诗的冲动了吧?采撷艾青诗歌中的精彩句子,试着仿写一首诗,或者选择一个对象抒发自己的情感,自创一首诗,在班里开一个新诗笔会。
写诗是读诗的延续,仿写是读诗的拓展。学生可先仿照现代诗的外在“形式”,如押韵分行,再关注诗歌内在的主题表达。通过写诗,学生完成了从学习到运用的跃进,也明确了阅读的目的。
三、《艾青诗选》学程设计的原则
《艾青诗选》整本书阅读学程设计主要遵循了以下原则:
(一)循序渐进
学程设计须为学生的阅读铺设好台阶。也就是说,要依据学情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不能够“为任务而任务”或者“为活动而活动”。看似热闹,实则忽略了整本书阅读的根本任务,是本末倒置。要在充分了解学生具体的阅读疑问及障碍的基础上有的放矢,不能用教师的经验代替学生的经验。
本学程设计中,第一阶段的任务1要求学生翻阅整本书,浏览目录和诗歌,小组合作完成一份浏览报告,这是个低阶任务;第二阶段的任务2要求学生整理归纳诗选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意象,探究意象内涵,对学生阅读要求明显提升,需要学生横向比较,整理归纳,再聚焦分析;再到第三阶段的任务1,“按照诗歌内容来重新编辑目录,设计几个栏目”,则需要学生对整本书有整体把握。整个设计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设计梯度合理。
(二)贴近学生
本学程设计从现代诗的特点出发,贴近学生。所谓“贴近学生”,一方面是指紧贴学生阅读的现实状况。相对小说而言,“现代诗”更为“高雅”,一般的学生“够不着”。因此,任务的设计要把握学生的阅读现状以及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在设计前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有针对性地设计相应的解决问题的系列任务。另一方面是指贴近学生的兴趣点,任务采用的活动形式能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如“重编目录,设计栏目”“为微信公众号编写图文、音频稿件”“朗读者在场”“新诗笔会”等动态的任务,相较于静态阅读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
(三)学以致用
语文素养集中体现在“用”上,创设各种生活情境,就是为了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运用。叶圣陶先生说过:“国文教学的目标,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养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让阅读回归生活,让生活融合阅读,让学生真正做到知行结合,名著的魅力才能真正彰显。本学程设计,无论是“微信公众号”的配图、配曲,还是学生自己做编辑,乃至写诗,都充分考虑到这一点。这样,阅读就成了“活”的学习,学生也真正动起来了。
参考文獻:
[1] 郑桂华.学程设计与学习时序建设:任务群教学的突破口[J].中国教育学刊,2020 (2).
[2] 王跃平.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学程设计的一般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2021(2).
[3] 王跃平.深度学习视域下的整本书阅读教学——以《西游记》为例[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9 (1).
*本文系江苏省南京市2020年基础教育优秀成果培育项目“初中生整本书阅读学程设计的实践探索”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