烤烟新品种(系)在永州烟区的比较试验研究

2021-09-11 08:12卢朝军滕林娟雷敏娟周舰王恒杨全柳孙小成
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 2021年5期
关键词:区域试验经济性状农艺性状

卢朝军 滕林娟 雷敏娟 周舰 王恒 杨全柳 孙小成

摘要:[目的]通过对自育烤烟新品种(系)在永州烟区的试验比较,初步筛选出优良烤烟品种(系),为烤烟新品种应用于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V1(MsG28×云烟99)、V2(MSK32×毕纳一号)、V3(MsK326×韶烟一号)、V4(MS云烟87×南江三号)、V5(MSK326×云烟99)和云烟87(对照)6个烤烟品种进行区域试验,综合分析各品种的植物学性状、农艺性状、烟叶经济性状等。[结果]V3农艺性状协调性第一,叶数、单叶重、折合亩产、亩产值、均价、上等烟率均最高。V4产量、产值、均价、上等烟率均排第二。V5与云烟87接近,V2叶面积最大,叶阔大,茎秆粗壮,株形中等,田间长势中等,但叶片数较少,偏薄,协调性较差。V1农艺性状协调性差,前期长势较弱,补苗率高,亩产量较低。[结论]综合各项指标,建议V3、V4品系进一步生产示范。

关键词:烤烟;品种;区域试验;农艺性状;经济性状

烟草适应性强,但不同的生态环境条件对烟叶的产量与质量都有很大的影响[1]。不同的品种适应区域也存在着差异,有的适应性较广,有的则较窄。因此,为了实现烤烟品种合理种植,将品种特性与区域条件相结合,让良种的增产、增效潜力充分发挥出来,就需要通过品种(系)对比试验,筛选出最适宜本地区种植的优良品种[3]。本研究通过考查6个烤烟品种(系)在栽培、烘烤等方面的特征特性和适应性,以便客观评价其推广利用价值。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选择在永州市零陵区烟叶生产试验田,水稻为前茬,试验地土壤肥力中等,光照良好,地面平整,排灌方便。试验地基础肥力:有机质16.12g/kg,pH6.8,碱解氮125.0mg/kg,有效磷6.1mg/kg,速效钾84.0mg/kg。锌1.44mg/kg,铜1.41mg·kg,锰60.6mg/kg,铁16.8mg/kg,硼0.11mg/kg,钼0.29mg/kg。

1.2 参试品种

V1:MsG28×云烟99;V2:MSK32×毕纳一号;V3:MsK326×韶烟一号;V4:MS云烟87×南江三号;V5:MSK326×云烟99;云烟87:CK。所有种子均由永州烟叶生产技术中心提供。

1.3 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随机区组排列,3次重复,共18个小区:每小区种烟60株,行株距1.2m×0.5m,高垄单行种植。设保护行3行。播种后开始记载烟株生育期、生物学性状,采收、烘烤后统计分析不同品种的经济性状。

1.4 田间管理

参试品种播种时间2018年12月28日,均采用漂浮育苗方式;出苗日期:2019年2月3日,剪叶2次;移栽日期:2019年3月29日,各处理选取生长基本一致的烟苗进行移栽。亩施纯氮9.5kg,N∶P2O5∶K2O=1∶1 ∶2.5,采用“101”施肥法,其他栽培管理措施按《永州市2019年烟叶生产技术方案》进行,各处理其他管理均一致。

1.5 观察记载内容及方法

烟株的植物学性状和农艺性状记载参考《品种试验调查标准》进行。

1.5.1 生育期

分阶段记录生育期。

1.5.2 农艺性状

每小区随机抽取10株调查和记录。包括株型、叶形、株高、茎围、节距、有效叶片数、茎叶角度、腰叶的长和宽,计算单叶面积。

单叶叶面积(cm2)-0.6345×(叶长cm×叶宽cm)[4]

1.5.3 植物学性状

记录烟株叶形、株型,田间整齐度、叶色、主脉粗细、茎叶角度,成熟特性,苗期、栽后 25 d、栽后 50 d生长势。

1.5.4 抗性

觀察苗期主要病害,如猝倒病、立枯病发病情况。调查大田期主要病害,如花叶病、黑胫病、青枯病、赤星病等的发病率。

1.5.5 经济性状

参试品种按小区单独采收、烘烤,记录各处理经济性状,单叶种采用随机抽取各部位叶片 100 片测定。根据 GB2635-1992《烤烟》标准要求,调查产量、产值、均价、上等烟率、上中等烟率,并折合成亩产(不计价外补贴)。

2 结果与分析

2.1 各烤烟品种生育期

表1为各烤烟品种生育期记载情况,由表1可以看出,各品种之间出苗期基本一致,由于播种至出苗期温度较低,为5-10℃,V1出苗期延后5 d;各品种团棵期集中在5月3-6日,大田生育期在104-105d。

2.2 各烤烟品种的植物学性状

表2为各烤烟品种的植物学性状情况,由表2可以看出,6个烤烟品种的株形都表现为筒形,叶形都表现为长椭圆形,叶色V1、V2、V3、V4、V5都表现为绿色,云烟87为浅绿色;6个品种田间整齐度均比较一致,茎叶角度、主脉粗细都表现为中等。比较各品种生长势发现,V1苗期较弱,其余品种苗期生长势均中等;栽后25天,V2与V3生长势表现为强;栽后50天,V2、V3与V4生长势均表现为强,V1、V5与云烟87表现为中。

2.3 各品种主要农艺性状

表3为各烤烟品种农艺性状情况,由表3可以看出,V2株高最高,达109.20cm,V5株高最低,为99.37cm;经多重比较显示,V2株高显著高于V1、V3、V4、V5、云烟87。V3茎围最大,达9.27cm,其次为V2,茎围9.20cm,V2与V3之间茎围无显著差异,且均显著高于V1、V4、V5、云烟87。V3叶片数最多,达到13.10片,其次为云烟87、V1,显著高于V2、V/4。V4腰叶长最长,达74.37cm,与V2、V3腰叶长无显著差异,显著高于V1、V5、云烟87。V2腰叶宽最宽,为22.87cm,与V3、V4腰叶宽无显著差异,极显著高于V1,显著高于云烟87。V2叶面积大,为1 075.27cm2,显著高于V1、V3、V5、云烟87,而与V4叶面积无显著性差异。

2.4 各品种抗逆性

今年所有品种未见发病。

2.5 各品种经济性状

2.5.1 各品种烟叶产量

折合亩产(1 100株)以V3为最高,169.09kg,其次为V2,亩产量为168.549kg,其他依次为:V4(165.49kg)>云烟87(160.23kg)>V5(157.12kg)>V1(151.13kg)。多重比较显示,V2、V3、V4、V5、云烟87产量之间无显著差异,均显著高于V1。

2.5.2 各品种的产值

V3亩产值最高,达5 742.86元/667m2,其次为V4,亩产值为5 399.39元/667m2,其余品种V2

(5 385.4元/667m2)>云烟87(5 182.37元/667m2)>V5(5 047.22元/667m2)>V1(4 863.87元/667m2)。其中V3亩产值显著高于V1、V2、V4、V5、云烟87、V2与V4亩产值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2.5.3 各品种的均价

均价以V3最高,33.96元/kg,其次为V4 32.63元/kg,云烟87为32.34元/kg,V1为32.18元/kg,V5、V2分别为32.12元/kg、31.95元/kg。经多重比较,V3均价显著高于V1、V2、V5、云烟87;V4均价显著高于V1、V2与V5。

2.5.4 上等烟、中上等烟比例

表4结果显示,中上等烟比例依次为V3>V4>云烟87>V1>V2>V5。V3单叶重最大(9.6g)显著高于其他各品种,其次为V2(8.9g)显著高于V1、V4、V5、云烟87。

2.5.5 各品种烤烟原烟外观质量

根据表5结果,V3、V4中部與上部烤烟质量较好。V1、V5与云烟87接近,V2外观质量最差。

2.5.6 各品种性状综合分析

各烤烟品种(系)性状综合分析,各指标值无量纲化处理后(表6)绘制雷达图见图1。综合各项指标来看,建议V3、V4继续参试。

3 结论

烤烟烘烤特性与风格特色是以烤烟农艺性状的形成为基本保障的,经济效益则是烟农种植烤烟的一大动力。2019年永州烟区在移栽后至盛花期遇到长时间雨水天气,湿度大,田间持水量大,光照不足,对于烟叶的成熟落黄与及时采收烘烤,烟叶的产量与质量都产生不利影响[5]。根据2019年供试品种的试验结果来看,苗期生长势除了V1均表现较强,移栽后25d生长势最强的品种为V3,其次为V2,栽后50d生长势V2、V3表现为强。V3农艺性状协调性第一,叶数、单叶重、折合亩产、亩产值、均价、上等烟率均最高。V4从产量、产值、均价、上等烟均排第二。V2叶面积最大,叶阔大,茎秆粗壮,株形中等,田间长势中等,但叶片数较少,协调性较差。V5与云烟87接近,V1农艺性状协调性差,前期长势较弱,补苗率高,亩产量较低。综合各项指标,建议V3、V4继续参试。V1、V2产量、产值、均价、上等烟率、上中等烟率等各项指标表现较差,株高最低、建议淘汰。

参考文献

[1] 陆永恒.生态条件对烟叶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J].中国烟草科学,2007,28(3):43-46.

[2] 王维.烤烟品种的生态适应性研究进展[J].作物研究,2012,26(S1):142-146.

[3] 蔡毅,杨洋,程智敏,等.云烟116在宜宾烟区的生态适应性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2020(11):15-18.

[4] 袁卫瑜,李军营,马二登,等.清香型烟叶不同生态产区烤烟大田生长时间及构成因素的比较分析[J].西南农业学报,2014,27(2):835-841.

[5] 王定斌,潘和平,刘祥坤,等.不同烤烟新品系在黄平烟区的生态区适应性[J].贵州农业科学,2020,48(4):5-8.

猜你喜欢
区域试验经济性状农艺性状
GGE双标图分析在糯高粱品种区域试验中的应用
鹰嘴豆新品种区域适应性试验评价
从农艺性状及化学成分测定分析远志药材商品品规和良种选育的合理性
2008年襄樊市中稻品种区域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