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玉兰
摘要:目的:探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结核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及诊断意义。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医院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结核患者为观察对象,共计50例,同期选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50例,肺结核患者50例,予以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检验。结果:观察组患者NK+、CD3+、CD4+、CD8+、CD4+/CD8+指标显著异于对照1组、对照2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结核检验敏感性较高,可为疾病评估及诊断提供精准数据支持。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结核;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
【中图分类号】R5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1)09-066-0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简称慢阻肺,为临床常见呼吸系统疾病,主要是指气流受限导致气道高反应,以咳嗽咳痰、通气障碍为主要病理表现,随着人们生活节奏加快,饮食作息不规律,生活环境恶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病率呈逐年递增[1]。据卫生组织发布数据显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中老年患者为高发人群,具有较高患病率及死亡率,易导致肺功能不可逆性损伤。肺结核发病与结核分枝杆菌具有高度关联性,细菌侵袭机体后,会导致机体免疫应答反应,临床学者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结核患者研究中发现T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与肺结核患病及预后具有高度关联,特采用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检测手段,以客观反馈机体感染症状,为疾病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医院收治的5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结核患者为观察对象,男29例,女21例,年龄57-83(66.37±2.04)岁;同期选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50例为对照1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55-87(66.41±2.01)岁;肺结核患者50例为对照2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56-81(66.45±2.09)岁;3组患者上述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纳入标准;(1)所选患者均满足《呼吸系统疾病鉴别诊断指南》中针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结核的诊断依据;(2)所选患者均为首次入院,入组前两周未接收系统性治疗,符合研究2周洗脫期需求;(3)患者及家属均对本研究项目知情,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器质性功能障碍、免疫系统障碍、HIV感染患者;(2)因主观因素拒绝参与研究或中途脱落患者
1.2方法
所选患者均由相同医务人员采集血液样本,置于抗凝试管内,混合10μL抗体进行孵育,20min后混入红细胞裂解液,15min后借助流式细胞仪进行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检验,主要指标包括NK+、CD3+、CD4+、CD8+、CD4+/CD8+。
1.3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软件SPSS24.0进行假设校验,计量资料分布用()表达,t样本假设校验,P<0.05设为统计学差异基础表达。
2结果
3组外周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检验指标统计
观察组患者NK+、CD3+、CD4+、CD8+、CD4+/CD8+指标显著异于对照1组、对照2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1。
3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为临床呼吸科常见病及多发病,表现为气流受限,因粉尘、有害化学物质导致,以咳嗽咳痰、通换气障碍为主,同时与遗传因素、精神状况具有高度关联性,易导致反复性呼吸道感染,危害患者生命安全。肺结核主要因结核分枝杆菌导致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疾病隐匿性较强,易导致肺部器质性病变,诱发结核空洞、胸廓塌陷等,若没有及时诊断及给予治疗干预,极易导致结核结核病在社区的传播及患者本身结核杆菌在全身播散,可能并发肠结核、淋巴结核、结核性脑膜炎,增加临床治疗难度,危害患者生命安全[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结核临床诊断治疗均比较困难,漏诊较多,同时因患者伴有不同程度肺部器质性病变,治疗难度比较大。为明确患者病情,加强机体免疫指标监测,借助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检测手段,有效明确患者炎症侵润情况,为临床疾病鉴别诊断及预后评估提供精准数据参照;经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分析可知,观察组患者NK+、CD3+、CD4+、CD8+、CD4+/CD8+指标显著异于对照1组、对照2组,差异显著(P<0.05),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结核患者相关参数显著异于单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单纯肺结核患者,NK+、CD3+、CD4+、CD4+/CD8+指标上升,CD8+指标下降,临床应用敏感性较高,具有可借鉴性。
综上,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结核检验敏感性较高,可为疾病评估及诊断提供精准数据支持。
参考文献:
[1]陈廷宪,钟冬福,黄祖军.培阳肺结核和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分析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21,19(10):84-86.
[2]毛毅,曾义岚,吴桂辉,等.肺结核患者临床特征与外周血流式细胞亚群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防痨杂志,2020,42(10):1080-1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