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背景下文字学课程教学改革与研究

2021-09-11 16:30王素敏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文字学课程教学改革文化自信

王素敏

内容摘要:文字学课程是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在文化自信背景下,加强教材建设、丰富课程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是文字学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文字学课程改革一要加强教材建设;二要在内容上突出字形结构分析和汉字文化教学;三要在方法上加强课内课外实践教学;四要有效采用多媒体等教学辅助手段。

关键词:文化自信 文字学 课程教学改革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问题。他指出:“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最高层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一个民族精气神的凝聚。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1]要坚持文化自信,必须要汲取传统文化的营养,必须要重视我国古代丰厚的文化典籍,要读懂文化典籍就必须要学习文字学。在“文化自信”已经上升到了综合实力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认为有必要对文字学课程从教材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革,加强文化的传承。

古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汉字是表意文字,表意文字最大的特点,就是构形和意义联系紧密。在造字之初,汉字的构形往往是它所记录的词义的形象化,人们用近似简笔画的方式把词义生动形象的表现出来,而这些“简笔画”大多以当时的社会生活为背景,通过对某种生活场景的描绘建立字与词的联系。这样,汉字的构形便与古代的社会文化产生了极为密切的联系。所以,每一个汉字背后都承载了它所记录的意义信息,都蕴含了古人的审美价值和文化观念。只有学好汉字,才可以领略灿烂的中华文化。另外,汉字本身也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汉字和汉字文化能够绵延不绝,其生命力就在民间,就在我们各个阶段的课堂教学上。只有将传统文化真正融入每个人的血液中,我们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一.文字学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文字学是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是对专业基础课程“古代汉语”中“文字”部分的拓展延伸,与汉语史、音韵学、训诂学、古代文学以及中国古典文献学等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我校是全国仅有的以防灾减灾高等教育为主、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科门类设置以理工科为主。相比而言,人文学科相关的课程较少,在文化与传播学院开设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当中,语言类的课程比文学的课程少,出现了重文学轻语言的现象,也使得文字学课程教学并未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尤其是在当前大力提倡和传承传统文化的背景下面临的问题更加突出;一,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不够。在理工为主的学校中,各专业的学生形成了一种讲“实用”的价值观。在与其他可以产生价值利益的学科相较之下,文字学显得“无用”。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文字学、传统文化的热情。二,对古文字学的识读、摹写和记忆不够重视。由于古文字艰深晦涩,识读和记忆起来比较难,需要学生倾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由于学生对文字学的兴趣不高,导致本门课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三,对枯燥的文字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不高。文字学是一门传统的课程,由于历史悠久且理论性较强,导致“古奥难懂”、“艰深晦涩”、“枯燥乏味”等词成为了该课程的标签,教师授课难,学生学习主动性低,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已经成为该课程的常态。

鉴于以上文字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将尝试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革。希望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学生的实践练习,先进的教学手段来提高课堂效率,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以此达到使学生识读汉字、了解汉字背后的文化,加强传统文化传承的目的。

二.文字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式

(一)加强教材建设

目前国内文字学的教材有很多,比较著名的有陈炜湛、唐钰明的《古文字学纲要》、陈世辉的《古文字学概要》、裘锡圭的《文字学概要》、喻遂生的《文字学教程》。这些教材既吸收了前人的研究成果,也包括作者多年文字学研究的成果,但大多偏重理论,古文字材料稍显不足,且相对近20年来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而言显得有些滞后。编写一部体现时代特色、反映时下需求的文字学教材势在必行。新教材既要重视汉字本体知识,也要注意加強汉字与词义、汉字与文化的关系,尤其是汉字背后隐含的文化信息及文化价值应该受到应有的重视。

(二)教学内容方面:加强汉字与文化教学

1.加强汉字字形结构分析和汉字文化阐释。目前学术界分析汉字字形结构的理论一共有三种:许慎的“六书说”、唐兰的“三书说”、裘锡圭的“三书说”。在教学内容上,汉字的结构分析这一部分是重点也是难点,学生往往不能正确判断某个汉字的结构类型。所以,教师必须反复讲解这三种理论,并且用这些理论分析大量汉字实例以加深学生对这三种汉字结构类型理论的理解。另外,在让学生对字形结构理论深刻理解的同时,也要注意给学生讲解汉字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比如讲甲骨文“为”字,字形是一个手牵一只大象在耕作,本义是“作”。《尚书》:“予欲宣力四方,汝为。”《易经》:“断木为耜,揉木为耒。”即用本义。从这个字形上可以看出在殷商时代中原地区大象是帮助人们耕作的主要牲畜,也可以推测出在远古时代中原地区雨水充沛,温暖湿润,适合大象生存。那甲骨文当中的“为”字反映的殷商时代的自然环境是否是真实的呢?我们可以从社会学家的研究当中得到进一步证明。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的朱彦民认为:“殷商时代中原地区本来有着良好的生态环境,雨水充沛,温暖湿润,植被从生,野生动物资源丰富……,到商代晚期,生态环境曾有一定程度的变化:气候开始变干冷、土壤变质、灾害频仍、沙尘暴四起、植被减少、野生动物迁徙……”[2]由此可见,字形反映的殷商时代的文化背景是和社会学家的研究相吻合的。再比如讲甲骨文“家”字,字形结构是从宀从豕,豕是常见的家畜,在远古时期,人们主要靠狩猎为主,当捕获的东西有了剩余之后就可以把其中一部分关起来加以驯养,这就有了家畜。家庭饲养极大的方便了人们的生活,逐渐取代了狩猎。这时,人们的生活才逐渐定居下来,而定居之后才算真正有了家。

尽管汉字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它不具备最终确认文化的功能,这就要求我们在讲解汉字蕴含的文化时一定要准确把握汉字文化功能的量度,而不能随意夸大。就如王宁先生在《说文解字与中国文化》一书的前言中所说:“汉字中所储存的文化信息,只能从每个字的构形,一个小小的方寸之地,简化了的线条、笔画、以及字与字的关系中得到,所以是有限的,如果夸大它,从自己的主观臆测出发,弄出许多玄之又玄,广之又广的新鲜事来,其实是难以说服人的。”[3]因此,汉字的文化阐释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不能凭个人无根据的联想和猜测。要想正确的阐释汉字蕴含的文化背景,必须要求授课教师有深厚扎实的文字学功底和较高的讲授知识的水平。当然,知识和授课水平的获得都需要老师倾注大量的心血去不断学习、深入研究。

2.加强古文献阅读和传统文化讲解。古汉字是承载和传承传统文化的载体,要想了解先秦时期的文化必须借助古汉字书写的文献资料。而我们讲古汉字的目的除了让学生认识古汉字之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古代的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谈话中都提到了传统文化的问题,表达了他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崇敬。他本人也多次引经据典向古人借智慧。所以,在讲解甲骨文卜辞选读、商周铭文选读、战国文字选读的时候,一定要重点拓展这些文献背后书写的传统文化的讲解。比如在讲“癸子(巳)卜,賓鼎(貞):臣執?王占曰:‘吉,其執,隹(唯)乙、丁。七日丁亥既執”这篇甲骨卜辞的时候,重点给学生讲解古人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相配来纪年的方式。再比如,在讲:“己亥卜,永貞,翼庚子酒。王占曰:茲隹庚雨?卜之,夕雨。庚子,酒三廧,雲夢,其既祝,啟!”这片卜辞的时候可以重点给学生拓展讲解古人的祭祀文化。通过大量甲骨卜辞的讲解,可以让学生对古代战争、征伐、天气、生育、疾病等相关内容加以了解。讲金文的时候,选取学生容易理解、感兴趣的铭文加以介绍。例如:“癸巳,王易小臣邑貝十朋,用乍(作)母癸尊彜。隹(唯)王六祀肜日,在四月。亞疑”通过这篇铭文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古代的货币文化。再比如“利簋”这篇铭文:“(武王)征商,隹(唯)甲子潮(朝),歲鼎,克聞,夙又(有)商。辛未,王才(在)馆师,易(賜)又(右)史利金,用乍(作)檀公寶尊彜。”通过这一知识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知道武王征商的具体时间,还可以了解到古代的天文历法等知识。

(三)教学方法方面:加强实践环节

1.在课堂上和校内加强实践训练。文字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中较为传统的一门课,讲授内容以“艰深难懂”著称。尤其是关于古汉字的一些理论知识较为枯燥,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主讲,学生被动接收,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挫伤了学生学习这门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基于此,我们认为在文字学课堂教学中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改变以理论讲授为主的局面。例如,在讲解汉字形体演变这个问题的时候,先给学生介绍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性的文字:殷商时代的代表性文字是甲骨文,周代的代表性文字是金文。再让学生临摹甲骨文和金文来加深记忆。除此之外,还可以分组练习,让一个小组的学生负责把所学古文字写到卡片上,让另一个小组的学生来识读,这样既可以调节课堂氛围,也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通过多次训练就可以加深学生对古文字的记忆。除了课堂上加强实践训练之外,课下也要布置作业,比如让学生课下去翻阅《甲骨文字典》、《金文编》、《说文解字》等古文字字典,每天像记英语单词一样记下20到30个常用的古文字,这样一个学期下来,学生就能掌握近3000个常用字的古文字写法,并知道其意义。另外,在学期中或学期末,我们还可以组织一场古汉字听写大赛,举办一次古文字书法展,要求全校爱好古文字的学生参与其中,并设置一定奖项。这种课上和课下的双重训练大大提升了学生掌握汉字及其应用的能力。除此之外,还可以鼓励学生阅读汉语言文字学经典名著,如《说文解字》《尔雅》《方言》《释名》等。这些训诂学经典著作蕴涵着丰富的语言文字学学知识,包含大量的字形、字义信息,有利于提升学生阅读文献的能力,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

2.在社会实践中接触和认读古文字。在古文字识读的教学方法方面,我们除了加强课堂上和校内的实践环节,还可以增加一些校外实践活动。在一学期的文字学课程结束之后,可以在暑假带领学生到文字博物馆进行参观,让学生能够真正的接触到古文字。比如可以去安阳的中国文字博物馆,该馆世界文字为背景,以汉字为主干,以少数民族文字为重要组成部分,以详实的资料、严谨的布局、科学的方法和现代化的展示手段充分展示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文字、灿烂的文化和辉煌的文明。通过实地参观,既可以让学生对课堂上所学古文字知识有深入的了解,也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感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爱国情怀。

3.倡导研究性学习。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以传授知识为目的是传统的文字学课程的教学模式。以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知识丰富而能力不足。要想培养出具有创造能力和开拓能力的学生,必须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讲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来主导,老师来引导课堂。比如,在讲“汉字的性质”这个理论问题的时候,老师在课前给学生提供一些参考书,让学生课下分小组去阅读。并要求学生在认真研读参考书的同时仔细揣摩理解学者们对“汉字的性质”持一种什么样的观点,并让学生自己从参考书中提炼归纳该学者是如何论述自己的观点的。给学生充足的课外时间准备这个作业,然后让每个小组的学生派代表到课堂上进行讲解,最后,老师做总结。这样,学生就靠自己发现、分析并解决了问题。除此之外,也可以让学生主动去了解本学科的学术研究概况,自己发现有价值的学术课题,自觉参与科学研究。对于文字学课程来说,研究性学习可以通过撰写学术论文、调查报告、参与学术讨论等多种方式实现。

(四)教学手段方面:有效利用现代化的授课辅助

在当今这个信息化時代,如果坚持传统的单一的板书授课,必定会引起学生的厌倦,我们必须有效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方式。文字学课程涉及很多文字资料图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适合使用多媒体教学。甲骨文是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金文是范铸在青铜器上的,东方六国古文字也是刻写在不同的古文字材料上的,老师在讲课的时候可以把相关图片和文字信息便捷地呈现出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真实性。比如,在讲甲骨文的时候,可以从网上找到古文字学家或考古学家关于古人如何进行占卜刻辞的详细的程序。在讲金文的时候,单靠讲解可能还是不足以使学生对古人范铸青铜器的过程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如果把网上的模拟古人范铸的动画展示给学生看,教学效果完全胜过老师的单一讲授。所以,老师在讲授的同时一定注意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另外,学校近期引进了由学堂在线与清华大学在线教育办公室共同研发的雨课堂授课工具。在文字学的课程当中,我们也应该尝试雨课堂教学,让学生做好课前预习,课上互动以及课后的复习等工作。

文字学作为一门传统的课程,课程内容晦涩难懂。如何深入浅出地将文字学知识传授给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是我们急需要解决的问题。针对文字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从教材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方面进行了改革。首先,编写一本融入汉字文化信息的教材是急需要完成的;其次在分析汉字结构和古文字书写的文献时要注重汉字背后蕴含的文化信息;再次,要从课内课外等方面增加实践环节,以加强学生对古文字识读的能力;最后,要有效利用现代化的授课辅助手段,比如雨课堂、超星慕课等优秀的教学资源。希望通过对传统文字学课程进行的改革,可以改变以往传统教学中的单一讲授模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识读古文字的能力,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有效地继承和发扬民族的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李斌,霍小光.“改革的集结号已经吹响”——习近平总书记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共商国是纪实[N].人民日报,2014-03-13,(1).

[2]朱彦民.商代晚期中原地区生态环境的变迁,南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2006,(5):54.

[3]王宁,谢栋元,刘方.说文解字与中国古代文化,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M].2000:3.

[4]裘锡圭.文字学概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基金项目:防灾科技学院教育研究与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JY2021B40

(作者单位:防灾科技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

猜你喜欢
文字学课程教学改革文化自信
《说文解字》部首文字学原则解析
“文字学”术语的早期使用
基于学生能力培养的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新见黄淬伯《文字学讲义》述评
“坡芽歌书” 的文字学解读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机床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