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肋“十”字形钢管混凝土柱的轴压性能

2021-09-11 12:54:12任曼妮范定坚
关键词:管壁本构字形

任曼妮,范定坚

(1.哈尔滨工业大学 建筑设计研究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90;2.陕西省现代建筑设计研究院 第一设计所,陕西 西安 710021)

0 引言

钢管混凝土柱是由钢管中填充混凝土而形成,在受压过程中,钢管对内部混凝土有约束作用.混凝土可以有效改善钢管管壁的稳定性,2 种不同性质材料的组合能够取长补短,弥补各自的材料缺点,有效提高截面刚度,减少屈曲的发生.但异形钢管混凝土中约束效应主要集中在角部,钢管管壁对混凝土约束较弱,局部屈曲问题比较突出,使得组合效应降低.为加强异形钢管与核心混凝土的共同作用,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在管内部增设加劲肋,可以提高钢管局部屈曲强度、钢管管壁与混凝土之间的黏结性能以及防止界面的脱空.

国内外学者对钢管混凝土柱进行相关研究[1-7],刘洁[8]等以加劲肋刚度为参数,对加肋方钢管高强混凝土组合柱进行试验研究,得出设置加劲肋改变了管壁屈曲模态、应力路径并延缓管壁屈曲等结论.黄宏[9]等研究有无加肋的T 形钢管混凝土轴压短柱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加劲肋有效提高T 形钢管混凝土轴压刚度和承载力;全贯通加肋方式对T 形钢管混凝土截面约束效应较明显.

上述文献已证实加劲肋对钢管混凝土柱受力性能影响较大,但研究主要集中在圆形和方形截面,“十”字形截面的研究相对欠缺.“十”字形钢管混凝土柱截面形状不仅具有较大的抗侧刚度和强度,还可以与建筑墙体布置配合,增加房间使用面积.因此,为研究加肋方式对钢管混凝土柱的轴压力学性能的影响情况,本文设计5 种不同加肋方式的“十”字形钢管混凝土柱和1 根无肋对比试件,通过有限元软件ABAQUS 对其力学性能展开分析.

1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计6 个试件,其中1 个无加肋与5 个不同加肋形式“十”字形钢管混凝土构件,钢板及加肋厚度相同,均用t表示,mm;L为试件总长度,mm;a,b为各边长尺寸,c为试件Z-5 上加肋钢板长度,mm.截面尺寸见图1,模型柱参数见表1.

表1 模型柱参数Tab.1 model column parameters

图1 所有试件截面示意Fig.1 schematic diagram of all specimen sections

2 有限元模型建立

2.1 材料本构模型

钢材为Q345,屈服极限fy为310 MPa,泊松比Vs为0.3,弹性模量Es为2.06×105MPa,本构模型见图 2.混凝土等级为 C40,混凝土本构采用ABAQUS 中的混凝土塑性损伤模型,其本构关系参考文献[10]中提出的钢管混凝土本构关系,混凝土本构关系见图3.

图2 钢材本构关系Fig.2 steel stress-strain

图3 混凝土本构关系Fig.3 stress-strain for concrete

2.2 模型建立

“十”字形方钢管混凝土柱中,钢管和内部混凝土均采用C3D8R 实体单元,加劲肋通过S4R 壳单元模拟.钢管与混凝土之间的接触关系是建模的重点,两者相互作用中切向力采用库伦摩擦力,摩擦系数取0.25,法向接触通过“硬接触”来实现.加劲肋采用“拟钢筋”方法通过嵌入完成.将试件柱顶释放Y向位移,底端设置成完全固定,加载采用位移控制加载,有限元模型及边界条件见图4.

图4 各部件网格及模型边界条件Fig.4 mesh and the boundary conditions

2.3 有限元模型验证

为验证模型的合理性,选取文献[11]中无肋“L”形钢管混凝土短柱试件L-NR-2 和加肋“L”形钢管混凝土短柱试件L-WR-4 建立有限元模型.试件L-NR-2 和试件L-WR-4 的载荷-位移曲线计算值与试验值对比见图5,可以看出,两条曲线的极限承载力数值相近,整体趋势基本一致,说明建立的有限元模型的可靠性和合理性.

图5 试验与有限元载荷-位移对比Fig.5 test and finite element load-displacement

图6 为试件L-NR-2 和试件L-WR-4 的试件破坏结果对比.从图6 中可以看出,试件L-NR-2 试验与有限元模型破坏形态均在阳角面处出现较大鼓曲,试验破坏位置在柱中及柱中附近处,而有限元模型在柱端附近处;试件L-WR-4 有限元模拟和试验破坏形态中,鼓曲均集中在沿试件长度中部及中部附近,因此,有限元建模方法可以更好地模拟试件的实际应力情况.

图6 试件破坏结果对比Fig.6 comparison of test results

3 试验结果分析

3.1 承载力分析

表2 为各试件特征值,承载力提高程度为(某加肋试件承载力—无肋试件承载力)/无肋试件承载力取值.由表2 可知,加肋试件比无肋试件极限承载力提高幅度在21.4%~28.4%之间,“十”字形钢管混凝土柱承载力安全储备在1.087~1.206 内,表明加肋对“十”字形钢管混凝土柱承载力影响较大,试件Z-4 的安全储备值最大,加肋效果最佳.

表2 试验模拟结果Tab.2 experimental simulation results

3.2 轴压全过程的载荷分配

图7 为各试件各部分轴力分配全过程,由图7可知,钢材变化趋势与试件整体基本一致,屈服略早于试件整体的屈服;混凝土部分和试件整体几乎同时达到各自峰值点;在试件达到极限承载力时,试件Z-1~试件Z-6 中混凝土部分承担的载荷分别占总载荷61.7%、64.3%、63.6%、61.3%、62.1%、67.1%,说明试件Z-6 加肋方式对混凝土承载力提高效果最佳;试件Z-1~试件Z-6 试件中钢管部分承担的载荷分别占总载荷38.2%、29.9%、32.4%、31.3%、29.2%、27.9%,由于无肋试件钢管对混凝土约束较小,钢管分担较大承载力,钢管与混凝土协调受力较加肋试件弱,而试件Z-2~试件Z-6 钢管部分承担的载荷占比较为接近,可以看出加肋方式的不同对钢管分担承载力影响较小;试件Z-2~试件Z-6 中钢板肋部分承担的载荷分别占总载荷5.7%、3.9%、7.2%、8.6%、4.9%,在轴压全过程中加劲肋有效承担部分载荷,试件Z-5 加肋方式中加劲肋分担承载力占比最大,主要由于加劲肋设置在钢管壁上,能够有效延缓钢管壁向外的局部鼓曲,从而加强试件中钢管与核心混凝土协同工作性能.

图7 试件各部分轴力分配过程Fig.7 schematic of the axial force distribution curve of each specimen

3.3 钢管应力分析

图8 为各试件达到极限承载力时钢管管壁应力.由图8 可知,试件Z-1 钢管管壁中间出现应力不均匀现象,说明钢管管壁产生了局部鼓曲;钢管与加劲肋均端头应力较大,发生明显屈曲现象;所有试件靠近角部处的应力均较大;相比试件Z-1、试件Z-5,试件Z-2、试件Z-3、试件Z-4 和试件Z-6 加肋方式将试件分隔成若干腔室,使钢管壁对混凝土约束增大,钢管纵向应力提高;由于试件Z-5、试件Z-6 在钢管壁上加肋,钢管壁上应力较为均匀,能够效延缓钢管壁向外的局部鼓曲,改善钢管壁的稳定性.与试件Z-1 相比,加肋试件应力分布更加均匀,说明加劲肋可以使构件整体受力更加合理.

图8 钢管纵向应力分布(单位:MPa)Fig.8 stress map of concrete filled tube wall(unit:MPa)

3.4 混凝土应力分析

图9 为各试件在达到极限承载力时柱中部截面处纵向应力分布.从图9 可以看出:由于“十”字形截面中钢管对混凝土的约束效应主要集中在角部,因此试件Z-1 角部处混凝土的纵向应力要大于其他部位;与无肋试件相比,加肋试件的混凝土整体纵向应力得到显著提高;由于纵向加劲肋将试件Z-2分隔成5 个腔室,试件Z-3、试件Z-4 分隔成4 个腔室,加肋筋位置均位于阴角处并相连,改善了钢管对混凝土的约束;与无肋试件Z-1 相比,试件Z-5的纵向加劲肋位于钢管壁处,明显改善了阴角面钢管对混凝土约束作用;试件Z-6 加肋方式不仅将“十”字形钢管混凝土分隔成4 个腔面,而且加肋位于钢管壁上,有效提高钢管管壁和阴角处混凝土纵向应力;在5 种加肋方式中,试件Z-5 和试件Z-6纵向应力分布较为均匀.

图9 混凝土柱中截面的纵向应力分布(单位:MPa)Fig.9 longitudinal stress distribution in cross section of concrete column(unit:MPa)

4 结论

(1)相比无肋试件,加肋试件的轴压极限承载力明显提高,加劲肋使整个构件的受力更加合理;试件Z-4 加肋方式对“十”字形钢管混凝土柱轴压承载力提高效果最佳;

(2)试件Z-6 加肋方式对混凝土部分承载力提高效果最佳;由于无肋试件钢管对混凝土约束较小,钢管分担较大承载力,钢管与混凝土协调受力较加肋试件弱;加肋方式的不同对钢管分担承载力的影响较小;

(3)通过加肋方式将试件分隔成若干腔室,可以提高钢管壁对混凝土约束效应;将加肋钢板设置在钢管壁上,能够效延缓钢管壁向外的局部鼓曲,加强钢管与核心混凝土的共同作用,确保“十”字形钢管混凝土柱充分发挥力学性能优势.

猜你喜欢
管壁本构字形
离心SC柱混凝土本构模型比较研究
工程与建设(2019年3期)2019-10-10 01:40:44
甲骨文“黍”字形义考
甲骨文中的字形直立化二则
锯齿形结构面剪切流变及非线性本构模型分析
复习生字字形的方法
非绝缘管壁电磁流量计的权重函数仿真分析
一种新型超固结土三维本构模型
水辅助共注塑弯管壁厚的实验分析
中国塑料(2016年12期)2016-06-15 20:30:07
添一笔变个字
管壁厚度对微挤出成型的影响分析
中国塑料(2015年12期)2015-10-16 00:5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