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材料、制品,三个“孪生兄弟”
——浅谈中国传统家具制作中的工具进化

2021-09-11 09:05蒋小栋
大众文艺 2021年16期
关键词:孪生兄弟家具工具

蒋小栋

(常州苏艺工艺品有限公司,江苏常州 213000)

在中国木作史上,工具、材料和家具制品一并经历了数千年的进化演变。其中,到底是工具孕育了材料和制品,还是材料和制品催生了工具?这个问题类如“到底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至今似乎没有标准的答案。为了寻求解惑,我们不妨溯源一下历史的轨迹。

一、中国传统木作的发展历史

从最原始的洞穴和石器开始,中国传统木作主要经历了新石器时代、铁器时代和机械化时代三个重要的历史阶段。

(一)新石器时代的木作

距今约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随着过去的旧石器时代的陨落,较石器而言逐步进行了创新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木作工具一般以精准形体化的石器呈现,以石斧、石锛、石楔、石凿为代表的用于砍砸的石器工具,以石刀、石平铲为代表的用于刮削的石器工具,也有用于钻凿的石器工具以石锥、石钻为代表[1],同时木作工具取材于自然,用于满足人们的生活,还应用了多种材料例如木头、动物角与骨头等材料制作各类工具。新石器时代的木作工艺主要用于砍伐树木、割断物料、纵向裂解、表面平整加工及榫卯加工等[2]。

(二)铁器时代的木作

我国自开始了冶铁技术以来,冶铁技术便一直在进步。南北朝时期框锯的发明,带来了锯解工艺的发展,由此使解木变得较为便捷可行,工艺的进步、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制材效率提升。这一时期,凿与雕刀也延续着时代的发展,榫接合工艺和装饰雕刻工艺呈现了持续性的稳步提升。由此,使得明清时期木作呈现精细化发展[3],留下令世人惊叹的明清家具(见文末图2)。

图1 制作工具

图2 传统木作家具

(三)机械化时代的木作

自进入近代以后,我国的木材工业和木作技术随着中外贸易频繁的来往,无论是木材工业贸易还是木作加工技术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此阶段木作工艺技术获得了巨大的突破,木材加工技术不再局限于手工艺人纯粹的人力,却而代之的是逐步融入了机械加工,机械化时代的展开,以机械动力的形式或其他动力一定程度上释放了手工操作的压力。是时代的进步,亦是工具的革新,两者相辅相成。机械化加工代替了传统的手工制作流程,制作工具开始呈现多元化,主要以框锯机现代工具为主。因此在木作的加工上,相比以往提高了制作的效率与精准度。

二、铁器工具的产生

中国传统木作发展的这三个重要历史阶段,可以说就是工具的发展轨迹和进化过程。而在整个发展进程中,铁器工具的产生则是一场革命性的飞跃。

纵观宋代白木家具,其精湛的雕刻工艺,手法多样的纹饰特征等,均呈现出中国传统手工艺较高的技术水平。其背后的历史原因是时代的发展,工具的不断演变,由原始的石器时代发展到铁器时代,人类对铁的冶炼技术为工具制作提供了巨大的潜在空间,推动了木作工业逐渐成熟的趋势,也为明清家具的盛况打下了牢固基础[4]。

自春秋战国之初,三晋地区铁的冶炼广泛发展,唐后期铁的产量南方领先于北方,到了宋代南方的产量已经遥遥领先。宋朝铁的冶炼技以着“蒸矿炉”和“行炉”为主,其主要的炼钢法以灌钢法较为盛行。而南宋时期出现“手推刨”,其在雕刻纹饰的制作中大量的使用呈现了巨大的作用。据南宋戴侗《六书故》记:“刨皮教切治木器,状如铲,拘之以木而推之”[5]。宋代的“蜈蚣刨”使家具的线条、打洼、泥鳅背等技艺呈现更为精巧,给使用者带来了赏心悦目的观感体验。铁器时代铁制器具的发展,冶炼技术的出现,虽然木材质的雕刻以及工艺的发展具有广阔的提升空间,但是由于木材本身的材质特性,例如硬木家具不易弯曲的特点,导致硬木家具工艺在某种程度上仍然受到制约。

明中期,刨削刃具突破了硬度的局限性,达到了一个崭新的水平,与此同时铁力木等硬木家具出现,冶铁工艺的发展由此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其原因在于,技术带动工具发展,镶钢冶炼技术提高了铁器的使用寿命与效率,从而带动了木作工具的发展(尤其是小木作工具),作制作硬木家具提供了较好的制作工具。如明张自烈《正字通》记:“刨铺告切,平木器,铁刃状如铲,衔于木框中,不令转动。木框有孔,旁两小柄,以手反复推之,木片从孔出,用捷于铲。”[6]明中期的硬木家具,主要以简约风格呈现,造型以突出线条为主,纹饰并无雕刻图案,色彩以木质本色呈现,符合当时人们的审美情趣,当然制品的呈现取决于工具的使用。明中期的硬木家具简约的风格,不仅仅是审美的变化,同时也是受到了当时制作工具的影响。1637年宋应星著的《天工开物》中记载,人工冷拔技术已经可以制造极细的钢丝[7],技术工具带来了制品的革新。这让明末清初“钢丝锯”的出现成为了事实,硬木家具制作工艺翻开了创新的一个篇章。

三、红木家具的黄金时代

红木家具的迅速发展,就是伴随着不断更新换代的木工工具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在明清时期到达了巅峰。值得一提的是,在红木家具制造黄金时代的明后期,有一种平木的工具叫作鐁,它是刮削木头用的工具,就是使木头变平。刮削有一个问题,就是如果木头过硬,用鐁是刮不动的。因为刮的时候,它会跳刀。所以,在嘉靖以前的宫廷红木家具,凡是带年款的都是漆红木家具,因为漆红木家具它不需要刮平,越麻越容易挂住灰,然后髹漆,雕刻,绘画,然后成为名贵的红木家具。到了公元16世纪,也就是明代嘉靖,万历时期,平木工具又有了很大的改进,因为刨子开始大量使用,硬木红木家具也随之流行起来。可见硬木红木家具的出现与发展,跟工具革命有着巨大的关系[8]。红木家具的发展离不开新的木工工具的进步,不断让匠人能在硬木红木材料上作出更多地发挥。

横向有例可鉴,纵向有史可循。一切都证明,工具和材料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木作工具随着时代不断改进,对中国传统家具制作的发展起到了极其积极的推动效果。纵观传统家具制作技艺的发展史,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木加工工具及其加工能力的发展史[9]。反之,时代发展的需要、木加工技术的进步,又反作用于木作工具的不断革新和改良完善,从而带来了中国传统家具加工材料的丰富、技术的进步和制品的精细。

图3 传统木作家具

图4 传统木作家具

中国的木作史上,自古有“三分手艺,七分工具”之说。无疑,这是对工具重要性的一种特别强调。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工具决定一切。匠人想做一件东西,首先想到的是要用一个什么办法,而办法必须借助于工具。木作先祖们的聪明之处,就是扬取材造物之长,避工具不到之短,趋办法之佳境。这种聪明才智的木作积累,成就了家具逐步走上顶峰的必然,真正构建出了中国辉煌的传统木作世界。说到底,对工具的发明、材料的合理使用,才真正是古代木加工发展演变的一个最为直接和重要的推动力[10]。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技艺,才是工具、材料和家具协同进化发展的生命和灵魂。它们,是木作的生命共同体,是三胞胎的“孪生兄弟”。

图5 作者在研究传统木作工具

图6 传统木作家具

四、总结

在古代,物质条件没有今天这么丰富,也没有今天这么发达的机械设备,人们用原始的双手制做出生活所需要的东西,并且随着无数次的挫折、失败、发现以及人们相互间的交流,不断提高制作能力和制作物品的质量,以更加适应与日常生活。从传统木作的操作流程来数,用到的工具种类大体上只有刨、锯、凿、刀斧、量具、夹具、打磨工具这几个主要的流程。人是手工制作的核心,他们将生活中的智慧运用到木作中,凭借着趁手的工具与才思,得以制作出令后人称奇的传统木作,这些作品出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家具、建筑、摆件等等都是他们展现技艺的领域。许多传统技艺,至今为现代工业化所不能替代。传统技艺是千百年来人们在顺应自然、分享资源的劳动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文化结晶。

木作技艺的转化和进化,凭借的是一双手。人的双手是万能的,她能创造,且有温度、有情感、有灵性。大自然造物,每一样它都有自己的脾性,而有灵性的双手才最懂得它们。因此一双灵巧的双手,是转化技艺、巧得天工的法宝,无法被机器大生产所替代。能让工具、材料、制品这三个“孪生兄弟”永远年轻的,能让中国的木作和明式家具制作更加辉煌光大的,唯有代代传承。

猜你喜欢
孪生兄弟家具工具
家具上的“神来之笔”
波比的工具
波比的工具
家具设计·互动
苦楝树
准备工具:步骤:
“巧用”工具
无私与无畏
家具
孪生兄弟的生死“奇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