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魁 田国庆 马存德 任振丽
摘 要:蝗虫是我国草原农牧业生产的主要危害之一,本文从蝗虫的种类,生活习性及蝗灾的产生与气候因素的影响之间的关系,常见的蝗虫防治方法及其原理和优缺点等方面介绍了目前国内防治蝗虫的主要技术措施,并通过亲身参与灭蝗的感受,阐明蝗虫防治工作中“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工作方针,形成“统筹规划、统防统治、国家扶持、农牧民参与”的工作机制和“以生物防治为主,化学、物理措施为辅”的技术路线[1],并为我国蝗虫防治工作提出一些个人观点,以期为我国草原蝗虫的防治工作提供更多的参考。
关键词:蝗虫;蝗虫分类;生态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粉红椋鸟
近年来由于气候的变暖,人为的过度放牧,化学农药的不规范使用,造成草原结构的变化,大量草场植被被破坏,草场沙漠化、盐碱化加重,裸露的地表更适宜于蝗虫的生长繁殖,更加重了蝗灾的发生,形成恶性循环。因此,探索新的蝗虫的生态治理方法成为了目前预防治理蝗灾发生的重要任务。本文从我国常见的蝗虫种类、常规蝗虫防治方法和生态防治方面,并结合自身亲身经历,为蝗虫防治工作提出自己的一些观点。
1 蝗虫的分类
蝗虫隶属昆虫纲直翅目镌瓣亚目蝗总科,全世界记载蝗虫2364属12000余种,在我国有283属1200余种[2]。按生活习性和危害程度,常分为飞蝗、土蝗、稻蝗和竹蝗等四大类,其中危害程度最大的为飞蝗和土蝗。在内蒙古典型草原蝗区分布的主要有亚洲小车蝗、白边痂蝗、鼓翅皱膝蝗、小翅雏蝗、毛足棒角蝗、宽须蚁蝗。在新疆地区主要分布有亚洲飞蝗、意大利蝗、西伯利亚蝗、黑条小车蝗、红胫戟纹蝗等;在青藏高原地区主要优势种有西藏飞蝗、青海痂蝗、轮纹异痂蝗、意大利蝗、小翅雏蝗等,在陕、甘、宁地区主要有宽翅曲背蝗、黄胫异痂蝗、贺兰疙蝗、短星翅蝗,在东北地区主要优势种为大垫尖翅蝗,其中仅有亚洲飞蝗属飞蝗类,其余均为土蝗类。
2 蝗虫的生活习性
蝗虫俗称“蚱蜢”,属不完全变态,为植食性昆虫,主要以肥厚枝叶的禾本科植物的叶片为食,蝗虫主要生长周期分为卵期、孵化期、幼虫期、成虫期4个阶段,蝗虫一般在4月下旬或5月初开始孵化,5月上旬至中旬为孵化盛期,5月下旬孵化结束;蝻期为5月初至6月底,5月下旬至6月初为羽化盛期;6月中旬至下旬为产卵盛期,6月中旬至7月中旬为成虫最活跃时期,也是蝗虫灾害爆发的高发时期[3],蝗虫从孵化期到成虫产卵期需经历5次蜕皮,由卵孵化到第一次蜕皮,是1龄,以后每蜕皮一次,增加1龄,3龄以后,翅芽显著,5龄以后,变成能飞的成虫,因此防治蝗灾的重要时期应在3龄以前,该期蝗虫多爬行、跳跃,活动范围小,危害范围小,这时期的蝗虫多聚集在一起,易于集中杀灭,因此,在该时期如能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措施,能很大程度地减少蝗虫的危害。
3 蝗虫的生态防治方法及优缺点分析
传统的蝗虫防治方法是以高毒性的化学农药为主,如六六六、DDT等,该类杀虫剂为有机氯类,具高残留性、高毒性,杀虫效果显著的同时,也造成土壤环境的破坏,在自然界中长期残留,不易分解,加重环境灾害的发生,其有害重金属在植物内蓄积,甚至危害到人身的健康。化学农药对蝗虫天敌也具有杀灭作用,且长期使用还会使蝗虫产生抗药性,加重灾害的发生,目前多已禁止使用。
3.1 化学农药防治
目前允许使用的化学杀虫剂高效、低毒、低残留,杀虫效果好、作用迅速、操作简便,以常规方式喷雾或飞机超低剂量喷雾均可,也可拌麸皮进行撒播毒饵,该类化学杀虫剂以苯基吡唑类杀虫剂锐劲特为主,另菊酯类农药如45%高效氯氢菊酯也具有广普杀虫作用[4]。但在使用该类杀虫剂时应严格按照比例配制,防治人畜中毒。化学农药常作为蝗灾发生时的应急方案,以达到快速杀灭蝗虫,最大程度减少蝗灾的發生。
3.2 生物农药防治
随着人们对环境认识的提高,也越来越重视农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已有国家进行了生物治蝗的探索,目前科学家们已利用蝗虫寄生虫及病源微生物研制出一系列选择性强、效能高、无污染的生物农药。
3.2.1 蝗虫微孢子虫
微孢子虫具有很广的寄主范围,一般一种微孢子可侵染同一科的数种昆虫,但对其他科的昆虫基本无效,这也使得微孢子虫成为专属性很强的杀虫剂。蝗虫微孢子虫是一种专寄生于蝗虫体内的单细胞真核原生动物,几乎可侵染蝗科的所有昆虫。蝗虫取食带有微孢子虫的食物后,在其脂肪内增殖繁衍,蝗虫因被耗尽脂肪而死亡。
3.2.2 绿僵菌
金龟子绿僵菌(简称绿僵菌),属真菌杀虫剂。代表种类有金龟子绿僵菌、罗伯茨绿僵菌和蝗绿僵菌等,不同种类的杀虫范围不同,如金龟子绿僵菌为广谱性杀虫真菌,而蝗绿僵菌只能感染蝗虫等直翅目昆虫。绿僵菌主要通过进入蝗虫体内大量繁殖并引起蝗虫体内各组织、器官病变,使其很快死亡。
3.2.3 印楝素
印楝素是从印楝树种子里提取具有杀虫作用的一种天然有机化合物,属于植物源杀虫剂。通过抑制和阻止蝗虫蜕皮,影响其正常呼吸,降低取食率和对食物的转化作用,抑制成虫交配产卵等方式达到防治蝗虫的目的,具有选择性强、害虫难产生抗药性、可天然降解等优点,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广谱、高效、低毒、易降解、无残留的杀虫剂且不产生抗药性。
3.2.4 蝗虫痘病毒
痘病毒是在昆虫体内提取出的病源微生物,最早发现是昆虫痘病毒是五月鳃角金龟痘病毒,而后相继在鳞翅目、直翅目、鞘翅目等多个昆虫目中分离到痘病毒,而蝗虫痘病毒最早由美国人于1966年从草地黑血蝗体内分离得到,目前我国也从多种蝗虫体内分离得到痘病毒。通过分解死亡的蝗虫得到痘病毒感染蝗虫的机理,初步判断病毒侵入寄主体内后,脂肪体和包含体多为其感染部位,病毒在脂肪体细胞中复制,使寄主活动迟缓,取食量减少,最后感病而引起死亡。
生物药防治技术成本低廉,操作简便,效果持久,寄主专一,致死快,不污染环境,对人和畜无任何毒害作用等优点,具有广泛的研究价值[5]。但目前生物药防治技术尚处于研究阶段,很多技术尚不成熟,仍处于研究阶段。如何研究制剂的稳定性是限制其得到有效利用的原因之一。
3.3 生物防治
有效的利用蝗虫天敌也是人们减少蝗虫灾害的重要措施,在自然界中蝗虫的天敌很多,除去病原微生物以外,还包括天敌昆虫、蜘蛛、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等大约8大类68种生物。其中已被人们广泛利用且取得良好效果的有牧鸡、牧鸭等家禽,在有效防治蝗虫灾害的同时,也提高了牧区人民的经济收入,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鸟类主要有粉红椋鸟等鹊类,粉红椋鸟主要以蝗虫为食,且食量惊人,每只成鸟每天可捕食120-180只蝗虫,是生物灭蝗的主力军。其主要栖息于干旱、半干旱平原、荒漠地区,在高山和山地,尤以有悬崖峭壁、水源和树木的开阔地带较为多见,粉红椋鸟在新疆地区有铁甲兵之称,牧区农民根据其生活习性,在草原上建立鸟巢、乱石堆以招引椋鸟繁衍生息,对草原蝗灾的防治起到明显的作用。
3.4 物理防治
人们根据蝗虫的驱光驱热性,研究蝗虫的激光诱变杀灭治理和光电诱导捕集治理的技术方法,将能实现蝗虫灾害的环境友好治理,甚至是蝗虫生物资源的捕集利用。
4 蝗虫防治过程中的感受
蝗灾的发生具有多维性,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因此如何有效的监测蝗灾的发生,在发现灾情后,建立有效的防控预警机制,允许主管部门紧急情况下调配相应资源,做到“早发现,早控制”,确保在蝗虫3龄前得到有效的控制,利用目前先进的监测技术手段如卫星遥感技术对蝗虫种群进行动态监测,有利于对蝗虫发生进行早期防控。另外,蝗虫防治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应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属地责任、联防联控”的工作机制,鼓励企业参与,市场运作,雇佣当地牧民在蝗灾发生初期利用高效、低毒的生物药剂对蝗虫集中区进行有效控制,对一些人工检查不到的地方再进行飞机超低剂量喷雾。在牧区建立鸟巢,招引蝗虫天敌,可有效控制进入5龄期的蝗虫,进一步降低蝗虫灾害的发生。
蝗虫灾害是与水灾、旱灾并称为农业危害的三大自然灾害之一,多年来人们为了防治蝗虫进行了很多研究,但每年仍有很多地区受到蝗虫的影响,究其原因与人们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自然环境有关,过度的放牧、开垦破坏草场植被,造成土壤沙化、水土流失严重。过量的二氧化碳排放,造成全球的温室效应,都为蝗虫的孵化繁殖创造了适宜的生境。因此如何保护环境,发展生态农业,建立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才是人们应该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俞敏.浅谈如何做好蝗虫防治工作[J].兽医导刊,2017(4):56.
[2] 印展.山东蝗虫分类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
[3] 沙那提,库力扎提.草原蝗虫的危害与气候特征分析[J].新疆畜牧业,2015(6):46-47.
[4] 夏勒卡儿·托依安别克.草原蝗虫的防治方法[J].农家科技(上旬刊),2018(3):241.
[5] 范要丽,涂雄兵,洪军,赵莉,等.草原蝗蟲生物防治现况与展望[J].草业与畜牧,2015(3):1-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