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陕西东路皮影戏的发展困境与创新探索

2021-09-10 20:05:50李佳璐
百花 2021年1期
关键词:传承与发展审美价值创新路径

李佳璐

摘 要:皮影是中国最古老的戏剧形式之一,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中国古都长安,盛行于唐、宋,至今仍在中国广泛流传。皮影戏发源于陕西,而陕西以东路皮影最负盛名。东路皮影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演出形式分为皮影和真人两种。本文将从陕西东路皮影的历史渊源、艺术特点以及发展脉络中浅谈陕西东路皮影戏的困境,重点探索当下陕西东路皮影戏可能的创新路径。

关键词:东路皮影;审美价值;传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保护;创新路径

皮影戏本质上是一种傀儡戏,又称“影子戏”“灯影戏”,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古老的光影艺术,可谓世界最早由人配音的影画艺术,因而有了电影鼻祖之美誉。皮影多流行于我国北方,源于汉代,孕育于唐,成熟于宋,而后源远流长。其中,陕西东路皮影久负盛名,至今仍保留多个皮影班社,传承传统亦发扬创新,其影偶制作精美细致,表演技术巧妙丰富,影调唱腔复杂细腻,剧本剧目保留完整,可称之为当今皮影戏传承的中流砥柱,在陕西戏曲史乃至中国戏曲史中都具有重要地位。2007年,陕西东路皮影被列入陕西省第一批非遗保护名录。传承和保护对于这门古老的艺术而言,不仅是历史的使命,更是当下的命题。对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如何在传承中发扬和创新,笔者认为,這是值得研究的。在新的时代,让这门古老的戏剧艺术绽放出全新的魅力和光辉,这也是对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全新探索。

一、浅谈陕西东路皮影的特点以及现状

陕西东路皮影发源于同(州)朝(邑),流行于渭南市的临渭区、大荔、合阳、富平、澄城一带,尤以华县(华洲)、华阴为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演出形式分为皮影和真人两种。其中以碗碗腔皮影最负盛名,可称之为其代表,因伴奏中用形如铜碗的乐器敲击来把握节奏而得名,以齐全的板路,富于变化的细腻唱腔,将杀伐粗犷与柔媚婉转融合为一体,再结合当地民间那娓娓动听的清丽之音,富有层次感的唱腔,其所抒发的戏曲故事也更加跌宕起伏,“一口叙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不管是雕刻工艺、表演技巧和唱腔等方面,都是独一无二的。其演出装备轻便,唱腔婉转,词曲优美,表演精彩动人。东路皮影戏从造型上来看,影人高度多为一尺左右,造型百变夸张,男性豹头深眼,女性偏于妖娆秀丽。大多人物形象以侧面单目来表现。生旦尖头口小,口点以朱红,若有似无间凸显清秀妩媚。人物性格则以眉区别,文人雅士以平眉表现清雅和文静,将帅武士以立眉表现英武气概,且前额突出,更显气宇轩昂。皮影戏中人物、景物的造型与制作,做工精致细腻,造型古朴典雅,民族气味浓厚,既具有艺术欣赏性又有收藏价值,影人工艺制品,不只是用于皮影戏的演出,在室内装饰、馆藏艺术品、馈赠佳礼上均有其身影。

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陕西东路皮影戏在一段相当长的时期里,是民间皮影艺人的一种谋生手段,也是在精神文化生活匮乏的农村地区村民们茶余饭后的娱乐消遣方式。清代著名的剧作家李芳桂不仅把碗碗腔皮影戏推上了艺术的高峰,也为中国戏曲作出了巨大贡献。他是渭南市临渭区蔺店镇李十三村人,一生创作了《春秋配》《火焰驹》《白玉钿》《万福莲》等10本碗碗腔剧本,人称“李十三十大本”。碗碗腔皮影艺人杜升初,人称“一杆旗”,他演唱的皮影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红遍了陕西东府,上海胜利公司曾为他灌制唱片全国发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皮影得到重视和发展。皮影艺人谢德龙、石永庆、郭向荣、李映凯、肖振华等不仅长期活跃于民间,而且多次参加省、地文艺调演,谢德龙在西安成立“德庆皮影社”,唱红了陕甘两省。

1956年11月召开的“陕西省第一届木偶皮影戏演出大会”上,阎村镇申郭村郭向荣、信义乡上太庄李映凯分别获得挑签、演唱一等奖。郭向荣的《跑马》挑签精湛技高,获皮影“亮子”(银幕)一幅。1957年,交斜镇皮影艺人谢德龙,把皮影的“亮子”放大两倍,将7寸大小的皮影人改为一尺二寸,还让它按步调走路,使皮影表演更加完美生动。并设女声、男声,改变了以前“前首”(即演唱者)由一男手包揽的传统。1959年,赴北京参加了全国皮影木偶小戏调演。西安电影制片厂,还在1989年将老艺人肖振华、石景亭、皮影新秀慧真慧演唱的《店遇》《庙遇》《游园》《杀船》《撑船》《黑军》这六个选段拍摄成片,推出了名为《最后的皮影》的影视碟盘。2003年6月,乐天皮影社成立,先后演出《十王庙》《万福莲》《火焰驹》等皮影剧目四五十本,并参加了电视连续剧《侠客行》的拍摄。“华县皮影戏”于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陕西东路皮影戏的现状与困境

皮影艺术人才严重断层:进入新世纪,娱乐方式日新月异,受到各类传播媒介的冲击,陕西东路皮影发展较为缓慢,困难重重。经过笔者的调研走访,现存的班社只在乡镇区域有一定的市场。虽有近百家皮影班社,运营较为正常的只有三十余家。目前,从事皮影演出的艺人有200余人,年龄大多在60岁到80岁,传承人年龄总体偏大,后继者青黄不接,因此,对传统唱腔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本着“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原则,老艺人们仅凭着艺术的执着,在改革开放之后,多次前往欧洲、美洲、东南亚等地,为国家争得了荣誉。2017年,渭南影桥皮影文化园(公司)在柳枝镇张桥村建起了一座华县皮影戏博物馆,老艺人有了官方意义上的归属,在演出、展览、研学的同时,还致力于培养能弹月琴、能唱皮影戏的“接班人”,致力于做好传统唱腔的传承。华州区目前在建立全区皮影艺人个人档案,对皮影戏老艺人的精彩唱腔、唱段,进行抢救性录音、录像保存。

传承工艺上的困境:陕西东路皮影制作工艺复杂,经过二十多道工序才可完成。做工精细的刻工雕琢考验着手工艺人的耐心与功底。但传承这门艺术的人才出现了严重的断层,雕刻、染色、制作方面的手艺人在机器制作的冲击下已是凤毛麟角,而皮影激光雕刻机的出现,更是让传统制作成本显得高昂。同时,保存条件也是极度苛刻,稍有不慎就会让精美的皮影制品出现褪色变形等问题。传统皮影制品已经愈发像是需要精心保护的艺术品。

受众群体的萎缩与窄化、市场环境低迷:近年来,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加快了现代化建设的进程,网络信息和影像技术的巨大进步在一定程度上为文化艺术的发展传承创造了新的条件,同时也使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生存与发展陷入了困境,陕西东路皮影也不例外。如今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皮影市场也日趋小众,随着娱乐方式的提高,看影戏已经不再是陕西东路的农村地区的主流娱乐方式,传统皮影戏以老年人为主要受众群体。但值得注意的是,在“非遗进校园”的大力推动下,皮影在青少年乃至儿童群体中正在发挥着独特的影响力。但是由于戏腔单调枯燥,虽婉转但过于缓慢,对白唱词间多为文言文,对于青少年群体而言,晦涩难懂,语言枯燥,故事情节的推动上也相对较慢,叙事方式也有些繁琐,非常不利于皮影戏的传承。

剧目创新缺乏专业人才:传统皮影剧本大多为手抄本,其传统剧目丰富多样,现存的手抄本可达300本,剧目达400余个。这些剧目大多依靠老艺人“口口相传”,随着传统老艺人的离世,很多剧本已经失传。再加上当地政府不注重这方面的保护,导致传统剧本流失严重。而在现当代皮影戏剧目的创新上,更是没有一个相对专业的编剧,来让这一项戏剧艺术从根本发生改变。虽然部分老艺人或者其传承人致力于“创新”皮影戏,比如将童话、传说、神话等故事情节融入皮影戏中,或者是加入现代歌剧、舞剧、音乐剧的典型元素等。总体而言,对剧目的创新方面虽有值得称道的一面,却也缺乏深刻性。其中最具创新意识的代表当属华洲的薛宏权。他在2015年组建了一支年轻的皮影团队,平均年龄35岁。他充分发扬影子精神,努力将自己的团队化为华洲皮影的新鲜血液,目前在陕西东路皮影领域中成了华州皮影的标杆,也让本就扬名在外的华州皮影艺术更添风采。从皮影的制作和演出上不断创新:“跳芭蕾舞”的《喜儿》、“走太空步”的《迈克尔·杰克逊》先后在央视舞台亮相,2018年的“水袖炫技”《丝路风》再次吸粉无数。吸引了大批观众前去他的“影子坊”观看表演,好评如潮。笔者观摩了他所创新的很多剧目,大多数剧目着实吸引眼球,令人惊艳。但以我的戏剧专业知识去判断,薛宏权老师的很多剧目在严格意义上都不能称之为戏剧,只是以皮影艺术的表现形式,活灵活现地再现了一段歌舞,或者表达了一个故事。然而就一个高艺术水准的小剧种而言,它必须是经久耐演,具有较高的戏剧艺术水准,群众喜闻乐见而又不失掉戏剧本身的内涵。

社会环境方面的困境:在现代化大潮的冲击下,陕西东路皮影作为一门起源于民间并一度兴盛的文化艺术,已经失去了往昔的繁荣景象,不论在制作还是表演上都发生了剧烈的变化,甚至几度濒临消失。随着人们对民间传统文化重要性认识的不断加深,保护和传承民间传统文化艺术,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时代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在保护和发展华县皮影方面,我国政府和相关部门通过实地考察、搜集相关资料并考证后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2006年,华县皮影被国家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陕西省又将华县皮影的制作工艺列入了省级第一批文化遗产,这充分说明了政府部门对华县皮影艺术保护的重视。但从后面的保护效果看,并不是十分理想。如相关政府部门的保障和支持体系还不够完善,对陕西东路皮影的保护和传承缺乏深层次的了解,相关的政策也落实不到位,因此资金扶持上力度还需要加大,对皮影戏的发展也必须加强和民间机构的合作和交流。

三、陕西东路皮影戏的创新路径的探索

构建良好的社会环境,加大皮影进校园的力度:陕西东路皮影戏被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发展与推广势在必行。要对陕西东路皮影文化的特点和发展脉络以及藝术特性进行全方位的开发,增加其受众扩大其影响力,这样才能让更多的人关注皮影文化。要立足本土来挖掘皮影本身的文化内涵,根据皮影戏的艺术特点,来开发一系列皮影进校园的相关课程与活动。这样不仅仅能够增加皮影戏的受众,扩大其在青少年群体中的影响力,更能够进一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在开发其课程和活动时也应注意,一方面需保持传统戏曲色彩,促进这一项古老艺术的传承,进一步发扬其独特魅力;另一方面也应守正出新,在青少年乃至儿童戏剧领域中,探索皮影戏的无限可能。

皮影的数字化创新,与旅游文化产品相结合:加强皮影和旅游业之间的密切联系,提高政府的重视程度,建立健全传承与保护皮影的相关政策,对陕西东路皮影进行大力宣传,同时也应提高旅游产品与皮影工艺品的融合,保持整个皮影艺术产品生态的稳步发展,在大力发掘具有纪念收藏意义和价值的皮影产品的同时,应在皮影艺术产品上有所创新和突破,不仅应具有观赏性,还应具有实用性。从熟知熟悉的童话、神话中入手开发相关的影人和道具,还应该让其在“家庭戏剧”的板块发挥其戏剧本身的作用,让其散发新的魅力。皮影文化更多地运用于现代设计中,宣传画、皮影装饰艺术品、化妆品、甚至相关的文创产品,印有皮影角色的T恤,皮影元素的服装等。皮影造型上不拘泥、敢突破,都可在皮影艺术上大放异彩。皮影戏的演出虽然受到舞台条件的制约,但是我们仍旧可以利用现代数字化手段,比如创新的现代光影技术和皮影之间的结合,让皮影戏焕发崭新的生命力。

皮影戏和多种艺术结合,跨界碰撞出火花:陕西皮影作为传统的民俗艺术,是别具一格的,极具民族、地域特色,体现着民间艺术的智慧与创造力。近年来,皮影在多种艺术领域大放异彩。比如陕西中贝元的皮影儿童剧《和你在一起》,剧目中做工奇特的变形金刚皮影吸引了无数少年儿童。还有一些以童话、神话故事为蓝本的皮影新编小戏,比如《哪吒》《鹬蚌相争》《小老鼠上灯台》等。电视剧中带有皮影元素的剧目也数不胜数。再比如电影《活着》《白鹿原》,都运用了民俗元素皮影戏。不同的是前者把皮影戏甚至皮影道具本身作为暗线贯穿始终,层层推进达到预期的目标,后者的精彩之处在于把老腔从老腔皮影戏中拆解出来单独插入电影中,为观众带来别样的惊喜。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推进皮影剧目的创新:皮影戏创新的根本还在于戏剧本身,如果皮影戏本身不进行大力改革是难以适应当下这个全新的时代的。一方面政府和管理部门应该高度重视本土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在保护传承这一项古老的地方文化艺术的同时,更要大力推进皮影剧目的创新和改革,挖掘一批有潜力、有能力,并且热衷于皮影艺术的青年人,在政策上予以倾斜和扶持,从编剧、皮影设计与制作、演出团体上下功夫,鼓励相关的民营社团。

猜你喜欢
传承与发展审美价值创新路径
浅谈贵州地区布依族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东方教育(2016年8期)2017-01-17 00:09:37
中国武术文化传承与发展
体育时空(2016年11期)2017-01-06 12:02:17
民族音乐在小学音乐教材中的运用
亚太教育(2016年34期)2016-12-26 08:54:52
大理白族霸王鞭传承与发展影响因素和存在的问题分析
极致新闻:回归受众本位的创新路径
浅析传统艺术互渗性的当代审美价值
人间(2016年27期)2016-11-11 17:09:09
中国门神画之美
试论动漫艺术的审美价值
“作好作恶者皆龙友也”
以网络为载体的政府管理模式创新路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