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瑾 李逸韵
“书记,我有个紧急的事要跟您反映一下……”一早,网格员王昌盛穿着蓝马甲来到吴门桥街道新城社区,汇报工作之后,他就开始这一日的网格巡查。
穿梭于大街小巷,记录着社情民意,服务于辖区百姓。走访入户,嘘寒问暖,纠纷调解,政策宣传。他们是网格员,从事着最基层,也最阳光的工作。新城社区占地2.23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三万多人,共划分成29个网格。网格化管理,构建了共建共治共享城市的社会治理新格局。这些小网格聚集着能量,发挥着作用,网格员们将一件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都认真地做好,就如王昌盛一样,心系网格,情暖社区。
管好“格子”很重要
家住世家苑的王昌盛是一名退休党员,退休后他没有闲着,而是成为社区的热心志愿者,经常参与社区志愿服务。2017年他成为社区民间河长,2019年成为副网格长。垃圾分类工作开展以后,他又积极报名,当了垃圾分类督导员。多重身份让王昌盛一下子成为了社区的“斜杠青年”,青年是回不去了,“斜杠师傅”倒是恰如其分。
上午八点半,穿上布鞋、蓝色马甲,王昌盛准时来到新城社区,拿上网格手机,登录全要素APP打卡,井井有条完成这些操作。他说:“我每天穿着马甲在小区里四处走着,别人觉得有人在监督,久而久之,乱扔垃圾的现象少了,不文明的行为也少了。”
网格员的工作细小而琐碎。具体来说,就是运用现代城市网络化管理技术,巡查、核实、上报、处置市政工程公用设施、市容环境、社会管理事务等方面的问题,并对相关信息进行采集、分析、处理。新城社区紧扣双网融合,实现多维度“网格+警格”共同治理模式。网格员每日巡查走访,对网格内发现的事件、情况,及时处理,无法处理的立马上报。“第一时间发现问题,以最快速度解决问题,一些涉及相关部门的问题,可以通过APP上报。邻里间的矛盾和摩擦则需要网格员从中调解。能够让居民信服,全靠网格员一次又一次地用脚步‘奔波’。”王昌盛告诉记者。
每个阶段,网格员还需要走访一些特殊人群。在近日的一次走访中,王昌盛发现和茂苑有一位独居老人,老人前不久因中风住院,出院后独自居住。他第一时间上门关心并收集信息,将老人的身体情况录入数据库。通过共享数据库,老龄、民政等涉及条线的工作人员及时了解了情况,跟进信息,为其提供相应助老服务。
据悉,在新城社区党委副书记汪洋的牵头下,社区着手编写名为“新城大海”的综合查询数据库。此平台整合了各个条线的人口数据,通过数据库便捷调用,极力提升了信息查询速度,方便了工作人员办公,也减少群众办事等待时间。数据库的使用,让社区管理更加精细化,而这份精细是需要及时更新与维护的。于是,社区网格员挑起大梁,在疫情排摸和人口普查中,网格员通过电话联系和入户走访等渠道,录入大量数据,充实数据库。特别是孤寡老人、重残居民、困境儿童等重点人群,网格员对每家每户的特殊情况分别做好记录,使得日常服务更精准、更到位。
“格”外更需用心
当得知所在小区开展垃圾分类的消息后,王昌盛第一时间报名参与了垃圾分类。早晚两次的“三定一督”分类,他从来不会迟到。王昌盛耐心指导居民进行分类投放,“这里的保洁都认识我,我有时间,就会和他们聊两句,方便我及时反馈一些信息。”如今,垃圾分类督导期已结束,但每日巡查的时候,他已经习惯去各个点位转一圈,看到那些不在规定时间内扔垃圾的居民,他依然会上前制止。
“这个月河边垂钓的人少了,藍藻也清理了”,每月,王昌盛都会交出一份“巡河小记”,上面清楚记录着当月在巡河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如今,王昌盛对辖区内的每条河道如数家珍,一点一滴细小的变化都记在心里。厚厚一叠“巡河小记”,记录了新城社区辖区河道的变化,也承载着他的用心。
一年四季,冬去春来,王昌盛365天如一日,为社区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没有声名显赫的身份,这位年近七十的老人每天忙忙碌碌,他不觉得“斜杠师傅”多么辛苦。他身上有着一名老党员的无私与大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