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资本和生命意义感对高职生择业效能感的影响研究

2021-09-10 07:22王冬梅
大学·社会科学 2021年1期
关键词:心理资本高职教育

王冬梅

摘要:当前,社会发展处于变革期,整体就业压力较高,高职教育除了教导学生专业技能知识外,还需关注其择业效能感的情况。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得到506份职业学校学生的择业效能感数据、心理资本数据以及生命意义感数据,通过对其进行独立分析和综合分析,得出三者间互相关系的结论,即高职生心理资本和生命意义感的积极发展有助于预测其择业效能感的正面走向。据此本文对高职教育提出相关建议:深入研究心理资本、生命意义感融入教学的办法,增加相应课程,密切关注学生择业心理。

关键词:高职教育;择业效能感;心理资本;生命意义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164(2021)01-0155-02

国内关于高等教育环境下学生择业情况的研究中,大多都把目光集中在本科生、研究生等群体上。事实上,相对而言,高职生无论在学生数量还是与社会职业的密切程度方面,都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目前我国高职教育招生人数进一步扩大,教育部在2020年5月8日召开的发布会上表示,本年度高职教育招生人数将进一步扩展100万,以满足相关人才的储备需求。与此同时,相关数据显示,我国高职教育的毕业生就业率并不乐观,本科生在就业率方面比高职生高大约25%,后者的就业率才刚刚突破50%的大关,可见就业问题是高职教育中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一、心理资本和生命意义感的概念解析

(一)心理资本的概念

美国学者Luthans将心理资本定义为“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1],并提出了四项能对人的心理资本造成重大影响的内容,分别为自我效能、乐观、韧性和希望。心理资本在就业与工作问题上的应用是该理论的重要组成,早期研究中已经认识到,通过对员工的心理资本进行积极化的影响,可以在较大程度上降低企业人力资源成本,因此心理资本学说往往与企业管理关连。其后,心理资本对于高校毕业生择业问题的影响也受到重视,国外关于择业效能感的相关研究首先将此概念纳入考察,并制订出与之相关的调查问卷,并为国内研究者所沿用[2]。

(二)生命意义感的概念

生命意义感与心理资本一样,最早由积极心理学领域的学者提出。所谓生命意义感,本质是对人生价值的探究,与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密切挂钩[3]。研究生命意义感与择业问题的内在关系,本质上是研究个人生活态度、生活理想等因素对于择业观的影響。根据已有的研究结论,只有保持积极向上的生命意义感,个人才能在择业问题上保持积极态度,拥有更加乐观的择业意愿。

二、高职生择业效能感及影响情况调查

(一)择业效能感与相关问卷设计

对于择业效能感的评估侧重个人的决策能力和决策信心。研究表明,择业效能感的评估能够有效展示个人的择业观念与选择情况。目前学界对此的调研问卷设计已经较为完善。本文采用彭永新等人修订编制的《择业效能感量表》作为调查工具,采用张阔编制的《积极心理资本问卷》和Steger等人编制的《生命意义感量表》作为调查高职生心理资本和生命意义感的工具[4]。

(二)调查样本设计

本次调查通过网络方式进行投放,调查对象为在读职业院校学生,最终得到有效问卷为506份。调查中通过加入高职院校在校生QQ群、微信群的方式获取精准调查对象,通过发红包等方式确保学生接受调查的积极性与问卷填写的相对准确性。最终得到的样本中,男性受测者人数为167,女性受测者人数为339;城镇生源人数为238,农村生源人数为268。

(三)调查结果总结

通过对本次调查所得的506份样本进行归纳和总结,研究发现高职生普遍得分优良。心理资本的四个维度平均分都在3.2以上,其中“乐观”属性得分最高,平均为3.71;“希望”属性次之,平均为3.40分;“自我效能”和“韧性”则相对分数较低,分别为3.28和3.23。这一数据与我国当前的社会经济情况相符,随着国家实力的增强,“乐观”“希望”等积极思想更加普遍,青少年无需像过去一样经历过多不必要的困难,因此“自我效能”和“韧性”得分稍低可以理解。

通过对《生命意义感量表》的填写情况进行分析,可知高职生在生命意义感方面同样数据良好。《生命意义感量表》的平均测量分数为4分,本次调查得到的样本平均分为4.95,意味着样本中的高职生在生命意义感上明显高于总体平均水平。《生命意义感量表》的具体项目分为“寻求意义”“存在意义”两大模块,前者具体得分平均为4.97,后者平均为4.93,数据相差较小。

通过对《择业效能感量表》的填写情况进行分析,可知高职生在择业效能感方面同样处于平均水平线上。《择业效能感量表》中,“收集信息”维度平均分为3.58,“自我评价”维度评价分则为3.52,“制订规划项目”则为3.49,“问题解决”得分最低,平均为3.44分。

三、心理资本和生命意义感对高职生择业效能感的影响分析

(一)心理资本对高职生择业效能感的影响

通过对三种调查问卷所得数据的综合分析,可以看出心理资本、生命意义感与择业效能感三者间存在一定的关联。就本文数据而言,心理资本中“自我效能”与择业效能感中“自我评价”的相关性为0.49**,与“收集信息”的相关性为0.42**,与“制定规划项目”的相关性为0.43**,与“问题解决”的相关性为0.44**;心理资本中“韧性”与“自我评价”的相关性为0.30**,与“收集信息”的相关性为0.31**,与“制定规划项目”的相关性为0.28**,与“问题解决”的相关性为0.33**;“希望”与“自我评价”的相关性为0.49**,与“收集信息”的相关性为0.45**,与“制订规划项目”的相关性为0.45**,与“问题解决”的相关性为0.35**;“乐观”与“自我评价”的相关性为0.58**,与“收集信息”的相关性为0.51**,与“制订规划项目”的相关性为0.54**,与“问题解决”的相关性为0.45**。总体而言,心理资本中“自我效能”和“乐观”两项与择业效能感的关系相对更为密切。

(二)生命意义感对高职生择业效能感的影响

根据相关研究,生命意义感对应心理资本,具有一定的被验证性,其可看作心理资本与择业效能感之间的联系桥梁[5]。本文数据中,生命意义感的“寻求意义”与择业效能感中“自我评价”的相关性为0.32**,与“收集信息”的相关性为0.33**,与“制订规划项目”的相关性为0.33**,与“问题解决”的相关性为0.24**;“存在意义”与“自我评价”的相关性为0.55**,与“收集信息”的相关性为0.45**,与“制定规划项目”的相关性为0.52**,与“问题解决”的相关性为0.39**。总体而言,无论是心理资本还是生命意义感,都与择业效能感呈正相关的关系,只有前二者向积极的方向发展,择业效能感才能有更好的表现。

四、对高职教育提高学生心理资本和生命意义感的建议

(一)将心理资本和生命意义感融入教学

高职院校的课程设计往往偏向实践和操作,学生在理论学习方面主要进行的是专业知识的学习。这一情况是我国高职教育制度现状影响下的必然结果。近年来我国对高职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对于相关教育体系的完善也在逐步进行。不论是就为社会提供更优质人才而言,还是对高职生自身未来发展而言,高职院校都有改进教育理念、完善教育方式的责任,将心理资本和生命意义感融入教学则是其中一项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内容。

(二)开展校园活动让学生形成積极的心理品质

在心理资本方面,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乐趣,从而真正形成积极乐观的心态和品质。校园内的成功体验可分为课堂和课后两个部分,课堂方面需要高职教师平时注意引导,当学生学习取得进展时要及时加以鼓励,学生出错时要注意纠正的方式。课后部分的引导主要通过校园活动的方式进行,学校支持学生组建更加多样化的社团,并引导社团开展特色化的趣味活动,例如知识竞赛、猜谜比赛等,组织志愿服务等具有较高社会体验感的活动等,在活动中使其更好地形成乐观、希望等积极心理品质。

(三)组建心理辅导团体给予人生发展指导

在生命意义感方面,高职院校可以通过组建心理辅导团体给予学生个人化的人生发展指导等方式,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与思考意愿;通过组织观看生命意义相关优秀影视作品,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的学习和演练,加强学生对于生命价值与职业选择间的关系认知。

五、结论

高职生作为我国人才储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择业效能感的研究理应受到重视。本文确认了当前高职生群体中心理资本和生命意义感对择业效能感的影响,并透过数据看问题,通过问题谈方法,对高职教育如何提升学生的心理资本和生命意义感提出建议,希望能给进一步研究带来帮助。

参考文献:

[1]王姝瞳,胡丽萍.生命意义感研究综述[J].农家参谋,2020(20):143+158.

[2]张阔,张赛,董颖红.积极心理资本:测量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0,8(01):58-64.

[3]郑日昌,张杉杉.择业效能感结构的验证性因素分析[J].心理科学,2002(01):91-92.

[4]张彩霞.高职学生择业效能感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7,28(07):66-68.

[5]罗小漫,何浩,刘文令.心理资本、生命意义感对高职生择业效能感的影响[J].教育导刊,2016(03):46-50.

(荐稿人:陈章余,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电子工程系党支部书记,副教授)(责任编辑:莫唯然)

猜你喜欢
心理资本高职教育
在职支教经历教师之专家引领、心理资本、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资本与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
知识型员工心理资本提升策略研究
素质拓展与贫困生心理资本的关系研究
创业型大学青年教师心理资本问题探析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