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徐州地方戏曲“叮叮腔”的传承与保护

2021-09-10 17:44:17冯金山
红豆教育 2021年11期

冯金山

【摘要】徐州地方戏曲“叮叮腔”诞生于利国镇运河码头,是极具徐州地方特色的运河文化产物,是典型的徐州民俗文化标本。其唱腔具有北方高亢、刚烈、粗犷、朴实的风格,又有南方委婉、柔情、细腻、优美的特点,是集南北艺术特征于一身的戏曲种类,具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影响。

【关键词】叮叮腔;历史与现状;措施与方法

一、徐州小戏“叮叮腔”的历史与现状

“叮叮腔”源于运河文化。贯通南北的大运河,不仅有利于南北的运输和交流,同时更加促进了南北两地和运河两岸经济文化的融合。利国镇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地处苏鲁两省交汇处,其北扼齐鲁,南临徐州,西连微山湖,东接台儿庄,是历代兵家、商家必争之地,也是重要的驿站,重要的文化交融点之一。

明清地方小曲的肥沃土壤,四邻外乡戏剧的融入,水神信仰和民间音乐的结合,使得丰富多彩的“叮叮腔”戏曲艺术逐步发展起来。19世纪后期,叮叮腔在与其他剧种学习交流中,不断吸取兄弟戏曲的优点,列如吸收了京剧、花鼓及黄梅戏等在音乐和曲调上的优点,使其表演内容越加丰富、演出形式多样,同时出现了一批较有影响的艺人,如杨德伦、厉建海、厉人允、程福仁等。“叮叮腔”历史悠久,是利国人民在特定地域与历史背景下经过不断地加工、改编、创造而形成的,是利国百姓智慧的结晶和精神财富。叮叮腔是利国土生土长的地方戏曲,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其唱腔兼纳南北戏曲之优势,高亢嘹亮又轻柔婉丽,韵味朴实,集多种文化形态于一体,为戏曲文化研究提供了珍贵的材料与新鲜的视角;与生活紧密相连,展现了当地的民风民俗,是地域文化的鲜活体现。

2004年初,利国镇一批文艺爱好者鉴于“叮叮腔”即将失传的状况,组织人员开始挖掘、整理、研究,一些戏曲爱好者也慢慢参与进来,政府和部分学校积极响应,利国幼儿园、小学和中学都成立了“叮叮腔”兴趣班,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2008年,经过多方努力,与利国镇利国村委会成立了“徐州市铜山区叮叮腔戏剧研究会”;2009参加第四届“江苏戏剧奖·红梅奖”大赛,获《银奖》;2010年"叮叮腔"顺利申请成为徐州市的非遗保护项目。2012年政府开始推行戏曲进校园,“叮叮腔”研究会分别在徐州工程学院、大黄山机电学校设立了“叮叮腔”兴趣班。2011年10月28日,应邀参加北京大学召开的“亚太民族音乐学术研讨会”,在会上,王振军,刘勇提交论文《试论叮叮腔的历史与现状》于次日下午进行了宣讲和讨论,同时叮叮腔艺术团团长孙老师现场演唱叮叮腔折子戏《十八相送》某选段;2012年被江苏省收录“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2016年参加“中华颂”全国小戏小品曲艺大展,“叮叮腔”新编小戏《古驿情缘》获得优秀剧目银奖共六项大奖;2017年登上中央电视台11频道“一鸣惊人”栏目获铜奖;2019年由王振军主编的《叮叮腔艺术总汇》一书于正式出版发行;近日,反映"叮叮腔"剧种的第一部院线电影《花香万家》正在紧张的筹备中。

徐州非遗“叮叮腔”主要是在民间自发流行,尽管没有其它剧种那么成熟,但数百年衍变而成的“叮叮腔”戏剧艺术,在淳朴的土地上,在艰涩的环境里,在痴情的氛围中,仍以坚强的毅力存留下来,足以说明它的价值所在。“叮叮腔”吸取南北剧种的精华,内容源于生活、贴近生活,形成了通俗质朴的语言(主要以利国镇当地的方言演唱为主),唱腔高亢嘹亮又轻柔婉转,是徐州人民精神情感的重要载体。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叮叮腔”保护和传承的意义和作用

戏曲艺术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重要的精神支柱和载体,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坚实基础,体现了一个民族厚重的底蕴。而地方戏曲,是一个国家的思想深度和广度延伸,体现当地百姓的精神世界和宗教信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叮叮腔”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本土特色文化的发展,传承民族精神,落实习总书记在徐州马庄的讲话精神;有利于丰富当地百姓的文化生活,为积极推动新农村文化振兴政策的落实和开展奠定基础,同时促进乡风民俗优化;有利于寓教于乐,促进人民身心健康,创造社会和谐,维持社会稳定;有利于充实运河文化现代展演内容,创造新生代运河文化产品,推进地方戏曲文化外向性传播;有利于在从事其艺术表演中,歌颂中国英雄,传颂正义故事,提倡忠奸分明,宣教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认知;有利于夯实祖国文化根基,建立文化长城,抵制外来文化侵略,铸造中国人自己的道德体系;有利于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落实非遗政策,对其他非遗项目的保护起到借鉴作用。”

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叮叮腔”在现代社会可以发挥很好的具体作用:

“叮叮腔”是运河文化活态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需加强普及和宣传的力度,作为利国镇独有的地方戏曲,应把落脚点放在利国镇当地的中小学,增强学校戏曲通识教育,使得学生成为主力军和接班人,学校成为“主战场”。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戏曲教育,也是贯彻2021年2月1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在徐州的具体落实。

戏曲文化民间普及的意義,不仅仅体现在利于戏曲本身的传播,营造生存的文化空间,更重要的是对当地百姓而言其内容更具有“教育”意义。戏曲演员通过精湛的表演将百姓带入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中,而观众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学会思考,更重要的要上升到精神文化层面的交流和碰撞。更利于促进各地区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通过戏曲艺术说教沟通彼此之间的误解和隔阂。

“叮叮腔”是运河文化大树的一叶,具有着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研究其积极意义,弘扬其时代精神,有助我们探索中华民族的国家认同、文化认同。有助于我们传承文化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打开一扇特色文化窗口,借以增加徐州的知名度。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叮叮腔”保护和传承的建议

1、戏曲进校园。小学阶段是学生求知欲、好奇心重要的阶段,学生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建议由徐州市铜山区叮叮腔戏剧研究会牵头,设立非遗专项资金,邀请专家和叮叮腔的相关传承人编纂教材,同时对利国镇中小学的音乐教师进行培训,使其全面了解叮叮腔的历史发展、目前现状,掌握一定的唱腔片段。先对有条件的学校实施戏曲教学,根据编辑的教材进行教学。在音乐课程中加入适当的“叮叮腔”内容,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让学生先了解自己家乡的精神财富—“叮叮腔”,对其感兴趣,再让学生感受叮叮腔的唱腔魅力,最后学唱,在教学过程中以鼓励为主,使学生有一定得荣誉感和使命感。这样不仅利于叮叮腔的传承保护同时也形成具有利国镇地方特色的“音乐课程”。

2、建立传习所。据调查,目前对叮叮腔感兴趣的群体主要是退休人员,女性居多,想学习却苦于没有途径,建议由各级文化馆设立"叮叮腔"保护传习所,这样既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又促进了“叮叮腔”的传承与发展。授课老师报酬、交通、食宿、教材费用由“叮叮腔”专项资金解决。培训时间以周六、周日两天或寒暑假为宜。

3、提升保护档次。建议以立项的“叮叮腔”研究会为核心,邀请政府相关负责人、市文体局、市非遗办,成立领导小组,聘请戏剧专家参与项目研究。通过立项、挖掘、研讨交流、中期评估和项目结项展示五个环节,形成区域典型经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机制。由领导小组、戏剧专家老艺人和传承人共同制定实施方案,深挖“叮叮腔”的历史资料,把“叮叮腔”所有音乐与唱词收集整理成册作为申请省级和国家级非遗的材料。省级非遗一直没批下来的原因就是我们缺乏文字资料和一场大戏,一场大戏从剧本、音乐制作、排练、服装、道具、舞美等费用约120万。聘请戏剧专家挖掘整理资料约为30万。我们相信有了这些成绩,“叮叮腔”申请省级和国家级非遗指日可待。

4、成立专业剧团。影响叮叮腔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农村生活条件差,学唱叮叮腔不能养家糊口。建议成立“叮叮腔”专业剧团,解决剧团三五个核心演员的编制问题,和一般演员的基本生活保障,只有这样才能团队才能培养出优秀人才,为“叮叮腔”传播、传承、发展、大型活动等储备高光的演出队伍,让非遗文化源远流长。

5、与地方高校合作。叮叮腔曾经与徐州工程学院合作,开设了相关课程,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最终“夭折”。地方戏曲进校园是一个复杂过程,需要周密的策划,绝对不能“三分钟热度”或者成为某些高校和地区的“政绩工程”。

一个非遗项目的丰富程度与特色显度,昭示一个地区的文化丰度与风度。“叮叮腔”的内容与形式可以标志徐州地区的文化光彩,值得保护,值得总结,值得宣传,值得弘扬。

参考文献:

[1]郭芳.徐州小戏“叮叮腔”起源考.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4,32(04):第20-22页.

[2]李爱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概论[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1.

[3]崔飞.悠扬婉转数“丁丁”徐州地方戏曲“丁丁腔”调查.中国戏剧,2014(08):第68-69页.

[4]劉洁.一个“被消亡”剧种的前世今生丁丁腔调查.中国戏剧,2019(09):第86-87页

[5]李楠.利国镇丁丁腔田野调查与研究.江苏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