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英
【摘要】根据小学美术的新课程改革、美术教学不断改革和完善的背景下,现阶段广大小学美术教师的教学目标不仅仅只展现在绘画基础之上,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从而引导正确的价值取向,激发孩子的创造性与想象力,以及着力培养中学生的美术综合能力,本文以此为切入点简略分析了小学美术教学现状,阐述了小学美术教学对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作用,希望能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审美能力;创新思维
引言
小学美术教学审美能力的基本是一些艺术鉴力,是个人艺术素质对需要审美的对象进行赏析,从而获得感受美的能力。但是现阶段小学美术审美能力更多的是关于心理健康与精神素养的培养,更倾向于生活中的藝术,由于小学生处于特殊的成长阶段,后天的生活经验不足,智力水平处于开发中,所以其审美能力也相应地需要培养、开发与提高,挖掘生活中的美。
一、小学美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美术教学中的审美能力教学是教学重要组成部分,小学阶段是学生认识发展和形成的时期,小学生由于身体和心理发育尚未成熟,对新鲜事物具有很强的接受能力,是审美能力初步形成的时期,学习美术可以让学生接触更多的新鲜事物,陶冶情操,树立学生创新思维,对于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有着更好地培养,让学生感受生活乐趣的重要手段,对学生未来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丰富学生的精神价值
美术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美术与其他文化学科不同,具有更高的趣味性,经过美术教学的熏陶,从精神上满足学生对于“美”的追求,学生时刻调整自己的身心状态,保持一个积极阳光的心理,丰富学生的精神价值,可以有效发展审美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去发现美,感受美,美术教学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会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小学美术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策略
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是一项势在必行的教学举措,有助于陶冶中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心灵,不断提升其艺术品位。审美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性的教学工程,难以在短期内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学校和教师应该给予一定程度的重视,让学生在美术课堂中提升对美的认知,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才是真正的美,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热情,使美术教学更加轻松愉快。
(一)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
优化老师的审美能力教学与培养观念是小学美术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小学美术教育首先要与小学生的年龄段特点相契合,教学内容要在小学生的理解范围之内,小学生从小接触的是一些动画场景,对于动画人物、动物内容比较感兴趣,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该特点,通过动画教学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比如一些制作精良的动画场景、造型独特的人物形象、中国风的民族风貌,让学生在观看这些事物时,联想生活中的实物,理解作品的精神层面意义,在此过程中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美,通过美术课堂中按题材临摹,充分发挥想象力,与学生的审美能力相结合,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这就要求美术教师要积极改变培养理念,使培养理念更加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满足学生审美能力发展的需要,才能真正发挥出美术教学的作用。
(二)组织学生进行作品赏析与评价
赏析与评价作品是一种有效提升审美能力的方法,审美作品可以选择来自名家之手,也可以让学生互相赏析对方的作品。世界上和我国有许多优秀的画作、书法,有具象表达和抽象表达,也可以让学生提供自己喜欢的作品,并表明自己喜欢的理由是因为造型的独特或者配色丰富有氛围感,培养孩子有自己的审美意识,具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因为艺术本就不是千篇一律,正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利波特”如毕加索的作品《格尔尼卡》是以黑白色调为主,运用抽象、暗喻、拟人的手法表达对战争的厌恶,其作画手法运用都恰到好处,且这种抽象的风格学生可以适当学习,提高学生视野的广度和宽度,促进学生的审美水平发展;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之间互相赏析对方的作品,同龄人中优秀的作品对于学生具有很高的教育意义,教师可以利用这种方式塑造学生的审美意识。
(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审美能力的提升不能只局限于课堂之中,还要利用丰富的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获得美的认知。例如写生活动,教师可以在校园中选择一些风景优美的场景或角落,让学生描绘校园中的景象;还可以开展社会绘画活动,让学生参加社区组织的绘画比赛;美术教师还可以在学生之间开展“自画像”的美术活动,学生根据个人性格、心情、外部特征画出符合个人特点的绘画,绘画形式也由自己的想法进行创作,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教学目标。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核心素养教育理念下的基本要求,使学生身心健康得到强化,让学生发展成为品格健全、具有较高审美水平人才的必由之路,学校和教师都应该给予一定的重视,使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相应的提高。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成长,让学生获得对“美”的感知能力和欣赏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审美情趣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付钰.初中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途径[J].试题与研究,2021,(15):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