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西游记》影视剧作品中如来佛祖的形象对比

2021-09-10 06:14郑子月
科技研究 2021年12期
关键词:西游记

摘要:本文旨在通过分析中日《西游记》影视剧作品中如来佛祖的形象的异同,来探究20世纪70-80年代中日文化及意识形态的差异的一角。具体运用定性分析的手法,分析如来佛祖的人物身份、人物形象以及人物性格的异同,并且根据时代背景深入剖析形成差异的原因。最后总结出一些文化差异之间的共性,从而得出本文的结论。

关键词:中日文化差异  西游记  如来佛祖

中国家喻户晓的文学作品《西游记》(吴承恩著),最早是由日本在1978年完成电视剧拍摄的。而中国在1986年拍摄的电视剧,可以说使《西游记》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更加广泛流传。虽然拍摄年代相近,但中日两国的版本可以说是风格迥异,大相径庭,下面笔者以两版剧中的如来佛祖形象为例,分析比较其异同。

首先是人物身份。在提到“如来佛祖”这一名词时,人们往往会把他与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联系起来。在中国剧版《西游记》(1986年)中,如来佛祖登场时的台词为“我是西方极乐世界释迦牟尼尊者,南无阿弥陀佛。”在日本剧版《西游记》(1978年)中为“私は西方極楽世界の釈迦牟尼尊者、南無阿弥陀仏です。”(我是西方极乐世界释迦牟尼尊者,南无阿弥陀佛)与中文台词无异,由此可见二者的人物身份定义是完全相同的。

但“如来佛祖”能否与“释迦牟尼”划等号也是一个存在争议的问题。一方面通过台词原句,我们大致可以得知如来是释迦牟尼尊者。但如果通过文献考究,就会发现“如来”是佛的一个统称,西方极乐世界的佛指的是阿弥陀佛,与释迦摩尼佛是两个概念。所以在这里有可能是作者吴承恩并无考究之意,抑或是故意混淆这两者,以避免世人对号入座。在这一点上,中日两国对于如来佛祖身份的表现可以说是完全相同并且不存在争议的。

在人物形象方面,两国的呈现可以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首先在中国剧版《西游记》中,如来佛祖是巨大、庄严且肃穆的男性形象。并且在妆容方面,中国塑造了一个天庭饱满、地阔方圆、山根挺直的如来佛祖,也高度还原了雕塑或画卷中“佛”的经典形象。但在日本剧版《西游记》中,如来则是一个体型相对瘦小、妆容较为朴素、神色严厉但略失庄严肃穆感的女性形象。并且除如来佛祖之外,唐僧的扮演者也同样为女性,对此中国观众也表示了强烈的排斥与反对,声称是对小说《西游记》的亵渎。

但根据日本的时代背景来说,1978年正是日本女性学发展的萌芽期。日本的女性主义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70—1977年为女性解放运动的时代;1978—1982为女性学的初创期;1983—1990为女性主义的争论时代。由此可见,日本在1978年拍摄《西游记》时正值女性主义发展的初期,正是需要大力传播女性主义意识形态的时期。所以由女性来饰演温和且非暴力的角色,通过艺术作品宣扬女性主义,很有可能是女性主义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所作出的决定。除女性主义的觉醒之外,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日本宗教的影响。日本受国土资源的限制,经历了生殖崇拜和万物之神崇拜,发展出了本土宗教——神道教。受神道教影响,日本神话故事多以心灵纯净的女性为主角,经常塑造一个为大众崇拜的“女神”形象。因此如来佛祖和唐僧的女性形象在日本是很快就被大众所接受的。

在人物性格方面,同样是孙悟空初见如来,未能逃出如来的手掌心而被压在五行山下这一片段,两国的拍摄处理截然不同。在中国剧版《西游记》中,如来的话语是少而精的,并且以较慢的语速和时常的微笑、大笑,表现出了对孙悟空的不屑,更表现了如来不怒自威的大格局。但在日本剧版《西游记》中,如来的话语较多,语速较快。并且从台词的设计以及演员的表现来看,更多是表达了对孙悟空的愤怒和说教。例如孫悟空意识到自己是在如来的手指而并非石柱上写下的“齐天大圣到此一游”时,日版如来用愤怒的语气说出“身の程知らずのうつけ者!ここへ来るがよい。”(不知自己几斤几两的泼猴,还不快过来)这句话之后,便将孙悟空压在了五行山下;中版则是如来在大笑过后,没有任何言语,直接将孙悟空压在了五行山下。

中日对如来不同的性格表现,也许是因为思想文化的不同而产生对角色的理解不同。中国塑造了一个高高在上的佛尊,日本则塑造了一个拥有常人情绪的统治者。这本无正误之分,但笔者认为,一个思想超脱、拥有远大格局的佛祖才是更符合中国人心理预期的形象。以上差异从文化根源角度来看,中国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思想基础,对发展影响深远,且不断向下传承;而日本文化因为地域限制,缺少很多原创性内容,先是借鉴中国文化,又吸收西方国家的文化内容,所以在许多方面形成了差异。因此,中日文化虽然都会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但两者文化的发展有很大的不同。我们需全面了解两者文化的内容,客观分析矛盾之处,对文化有正确的认知,才能减少文化交流的阻碍。

通过对中日《西游记》影视剧作品中如来佛祖的人物身份、人物形象、人物性格的深入分析,我们大致可以得出结论:中日两国虽然都尊重原著,基于客观事实定义人物,但由于思想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差异,两国都在人物形象与性格塑造方面植入了本国文化。事实上,很多国家在面对同一文学作品时可能都有不同的解读,会做出不同的改编,但其中都存在一个普遍的共性,即会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宣扬本国的思想文化与意识形态。我们可以通过对比同一作品的不同改编,分析其中的异同,从而可以看到不同国家的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差异。比如中日两国的剧版《西游记》就为研究中日文化差异的一角提供了良好的范本。

参考文献

[1]杨洁.《西游记》[OL].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1986.

[2]渡边祐介.《西游记》[OL].日本国际放映局,1978.

[3]江源由美子.女性主义争论集[M].劲草书房,1990.

[4]刘玲, 孙玉红.世俗的体认——《西游记》如来佛祖形象论[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5(04):87-89.

[5]姜明.治世之尊,用世之能——《西游记》中佛祖形象探析[J].楚雄师专学报, 1998.

[6]刘艳丽.日本《西游记》中唐僧的女性化变异分析[J].戏剧之家, 2018(20):100-100.

[7]孙昕.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思考[J].大舞台,2017.5

作者简介:

郑子月(1996.4-),女,汉族,山东菏泽人,硕士研究生,日本青山学院大学,在读学生,研究方向:国际文化交流。

猜你喜欢
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中毒记
西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