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孝听
“初心不变,奉献不止,使命于心,责任于性,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会与榜样对标,在社区继续发挥‘余热’,做到老有所用,老有所为。”苏州工业园区馨悦社区的退役军人张铁城许下先锋诺言。
参与系列爆炸试验,用沉甸甸的分量诉说峥嵘
张铁城出生在上世纪40年代的旧中国,他从父母长辈的讲述中,了解了党的艰难革命史;他从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中,感受到了百姓的困苦,国家的衰败;他从学堂中,懂得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张铁城从小心里就埋下了“好好学习,报效祖国”的种子,最终,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考取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航空学校,在诸多的专业中,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综合性强、难度较大的气象学,因为他知道,在祖国的革命或建设过程中,很多的工程、项目和试验都与气象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这便意味着自己可以有更多报效祖国的机会。
在气象学的专业学习上,张铁城丝毫不敢懈怠,总是力求准确、精益求精。而这样的高标准、严要求,也为自己争取到了一个宝贵的机会。
1962年,第九航空学校毕业的他跟随部队去到新疆马兰核实验基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马兰并不如它的名字一样美丽,而是一片茫茫戈壁,是一片天上没有鸟、地上不长草,在地图上都找不到的地方。在茫茫戈壁,战士们面临着缺水和温差大的艰难考验。
水,是汽车团每天运送过来,极其珍贵,一个月才能洗一次澡,一天训练、工作下积累的满身泥沙,只能用毛巾擦擦“干洗”,皮肤常常痒得夜不能寐。夏天,帐篷里的温度高达60℃;冬天,气温骤降到零下十几度。军人行装,向来一条薄被、一条薄褥,一身单薄却要抵住刺骨的寒风。
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张铁城一呆就是十二年,并参与了中国首枚原子弹和氢弹等一系列爆炸实验。用他的话说,这十二年,命都是系在裤腰带上度过的。十二年军旅生涯,为他挣回来两次个人“三等功”、两次集体“一等功”。徽章无言,却用沉甸甸的分量诉说峥嵘。
彰显退役军人的责任和担当
张铁城从军队一线退下来之后,站上了社区建设的一线。每周三下午都能看到他端着茶杯准时出现馨悦社区国粹社活动现场,跟随二胡的伴奏哼一曲字正腔圆的《沙家浜》。如今已经80岁的他发挥余热,为社区年轻人开展德育讲座40余次,激励年轻人撸起袖子、担起责任,投身祖国建设。
2020年2月16日,馨悦社区党支部书记魏小青收到了一笔5000元的捐款,同时附带留言:“魏书记,这5000元请捐给武汉人民,這是我父亲作为一名党员和退伍军人的一点心意。”收到款项后,魏小青第一时间联系了张铁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现在国家有难,我年纪大了不能在一线做贡献,以此聊表心意。”张铁城一字一顿地道出了他的想法,“得知我有捐款的想法,家人都很支持我。但是我不会转账,不知道捐给哪个平台合适,只能委托支部代捐,为疫情防控尽微薄之力。”应张铁城的要求,馨悦社区党支部第一时间将爱心善款捐给了园区慈善总会定向用于疫情防控。
2020年初,馨悦社区党支部全体党员以身作则,冲锋在一线,携手筑牢疫情“防火墙”,张铁城像老父亲对自己的子女一样,多次通过电话、微信殷殷嘱咐工作人员做好防护措施、保护自身安全。他日复一日的善行义举展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大爱和情怀,彰显了一名退役军人的责任和担当。虽退伍已多年,但从张铁城的身体力行中仍能看出这段经历带他的影响和变化,他依然保持乐观的精神,为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一名退役军人感到自豪,并切实转化到社区建设治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