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鸡湖是现代苏州的最美窗口,在这个最美的城市窗口背后,是很多默默奉献的人,这些人,亦是城市最美擦窗人。
监测地表水大环境,保障百姓健康
沈文,苏州工业园区环境执法大队采样分析人员
待在实验室,天天跟样品打交道,有时候一站就是大半天,摘下手套,手都泡白了,这是沈文的真实工作写照。2014年,环境工程学专业毕业之后,沈文加入了苏州工业园区环境执法大队,成为一名职业环境监测员,监测分析园区湖泊、河道饮用水源地、样品管理、登记处理危险废弃物,从事着与老百姓生活环境息息相关的工作。
“我的主要工作是对地表水大环境的监测,执法人员从太湖、阳澄湖饮用水源地取水样,我负责交接样品、录入系统、监测分析,保障居民用水安全。此外,还要监测园区200多条河道的水质,保障居民生活环境。每年四到十月是蓝藻暴发期,我们每周一和周五会去阳澄湖进行蓝藻巡测,并采取水样检测。对于废酸、废碱、废试剂等监测分析流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必须一丝不苟地对待,现场登记、安全处理,防渗防漏防挥发,每年还要负责清运统计。”
沈文告诉记者,这是一份随叫随到的工作,身上肩负着责任。“有一个周末,我正好在外地,上游水源地预警,大队紧急加派人手,接到电话后,我马上买了高铁票赶回苏州,到现场取样、监测,第一时间出具数据分析报告。结果一切正常,心里吊着的石头落下了。”
24小时值班制是大队的工作常态,两周一次上一天夜班,接居民投诉并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处理,沈文现在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工作节奏。他说有时候难免枯燥,但保障着老百姓的健康,有种淡淡的幸福荡漾在心头。
穿梭于街头巷尾的流动风景
戴永芳,快线2号驾驶员
一辆辆公交车织密了园区的交通网络,一位位公交车司机擦亮了移动的文明窗口。
戴永芳从事公交事业19年。迎着朝阳,伴着星光,春夏秋冬,迎来送往,戴永芳十多年如一日穿梭于街头巷尾的流动风景,为乘客提供优质服务,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地奉献着爱心、真心。
每天上班后,戴永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搞好车厢卫生,仔细检查车况,保证车辆有一个洁净明亮的环境和良好的运行状况。公交驾驶员的行业,男多女少,但戴永芳说:“作为女性公交驾驶员,我们更有耐心,更细心。车辆靠站等客时,我看到还有在赶车的乘客我都会等等他们;车辆起步前,我一般都会多观察一下车厢内的乘客是否都坐稳了。”
“为人爽快、责任心强、驾驶技术过硬”,是戴永芳的领导对她的评价。“坐她开的车,有舒适感,有信任感,有安全感”,这是乘客们对她的评价。
从业以来,戴永芳从点滴小事入手,热情主动服务每一位乘客,让涓涓暖流沁入人心,让文明之风吹满园区。工作至今,戴永芳无责任事故、无违章、无有责投诉,先后被评为园区先进、“行感苏城”服务明星、市文明标兵、江苏省“爱岗敬业”驾驶员、江苏省道路水路运输行业十佳感动人物等称号。
桑榆非晚,老花镜下的“不老拳”
陈永好,苏州工业园区公安分局交警大队唯亭中队民警,先后获得各级嘉奖5次
他,起早贪黑,在交管工作第一线留下坚实足迹;他,秉公执法,任何一个违法细节都逃不出他的法眼;他,注重安全,总是强调确保安全是第一前提。一副老花镜、一盏台灯,是他在执勤时的随身伙伴,无论是宽阔的国省干道,还是狭窄的背街小巷,总有一个身影在路面巡查着、指挥着。他就是园区公安分局交警大队唯亭中队民警陈永好。
陈永好已年过半百,单位同事都亲切地叫他“老陈”。戴着老花镜的老陈风里来雨里去,经常最早来最晚走,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在同事眼里,这位任劳任怨的“老黄牛”让他们“又爱又恨”,爱岗敬业的他常会因事误了饭点,和他搭班的辅警开玩笑说“老陈总是那么干劲十足,和他搭班经常不能按时吃饭,都起到减肥的作用了。”然而,虽然嘴上“抱怨”着,但看到老陈有时候不顾天气的恶劣、身体的不适,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坚守著他的信念,这份质朴的热忱打动了中队每个人,大家都愿意以老陈为榜样,追随他的脚步一往无前。
2021年4月12日,接到市民报警:科成路附近有车辆涉嫌非法改装、噪声扰民。老陈第一时间展开调查,但几经周折案件毫无进展,同事都有点灰心了。老陈坚持道:“别小看这样的违法行为,对老百姓的影响可大了!”最终通过组织大家地毯式走访排查,老陈获得了关键线索,锁定了违法车辆,并经过精心部署当场查获了该车。经核实,驾驶人对车辆的前挡、轮毂以及排气管等部位进行了非法改装,违法行为确凿无疑。老陈当即对驾驶人进行了严肃的批评教育,指出其违法行为的影响及危害,并将该车扣留要求恢复原样。昏暗的夜晚,在便携式台灯下,老陈认真填写着法律文书,镜片后的坚毅眼神给了违法人强烈的震慑。
老花镜经过长期的风吹日晒,已逐渐褪去了它原有的光泽;小台灯经过日复一日的使用,灯光也逐渐暗淡;但在老陈身上似乎始终迸发着燃烧不尽的能量,带领着大家迎难而上、砥砺前行,坚定地在为辖区群众打造更安全、更有序、更畅通的道路交通环境而努力奋斗。
用心奏响“凝固的音乐”
张明,苏州工业园区城市重建公司大项目经理
在古希腊神话中,相传音乐之神俄耳甫斯的琴声可以使木石按照音乐的节奏和旋律在广场上组成各种建筑物,曲终,节奏和旋律就凝固在这些建筑物上,化为比例和韵律。受此启发,18世纪的德国哲学家谢林在其《艺术哲学》中写道:“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在学工程出身的项目经理张明眼中,“造房子”的过程和浪漫可沾不上边。2020年底,历时七年建设的苏州市独墅湖医院正式启用。开业前一晚,已过零点,正准备回家的张明看到有人靠着栏杆瘫坐在台阶上,上前才发现是建设单位的机电工程师,说实在累得走不动了休息一会儿。张明赶紧拉上他去项目部找点东西填填肚子,谁知翻遍了也只找到一袋泡面。于是,两个饥肠辘辘的大男人,在深夜的办公室里分享了一碗热气腾腾的泡面。这一切,只是项目100天全天候冲刺阶段的一个缩影。
医院项目设计和建造的要求远高于一般项目,涉及工种、工序复杂,例如针对一套核磁检查设备,功能室的地面找平、加固、防水、辐射防护等都有精确的参数要求,甚至进场安装都要制定专门的线路方案,协调量巨大。张明所带领的项目组团队,将冲刺期的所有工作任务分解成了上千个子项目,制作成会议室的“看板”,每日进行标签更新——完成贴上红旗、绿标表示正常、红标表示异常,每日晚十点现场工人收工后,项目部准时召开现场会,与相关参建单位一起重点讨论解决进度异常事项,常常到深夜。
刚过不惑之年的张明不仅是长期驻守一线的工程人,也是园区城市重建公司同时管理着二十个项目的大项目经理,除独墅湖医院外,苏州市疾控中心迁建项目、星塘医院、园区社会福利中心等一大批关乎百姓民生的大项目都是他每天要面对的重要课题。对他而言,起早贪黑、不能按点吃饭对做工程的来说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他和他的“兄弟们”更关注的是每个工程推进中产生的种种不可预料的状况,以及如何快速、稳妥地予以解决。
当一个民生项目历经筹备、设计、建造、试运营等环节,终于矗立在众人面前,让人们享受到舒适便利,体会到建筑之美,建设者们的智慧与汗水就真正超越了时空,凝结成了创造的艺术。
她是舞台下鼓掌的那个人
张虹,苏州工业园区都市社区的文体条线社工
无论是社区专场表演还是送戏下乡去胜浦和唯亭,无论是园区老干部局的晚霞生辉专场演出还是湖西的“中秋月明社区情”专场演出……只要有都市社区居民演出的地方,总能看到一个年轻清秀、温婉如玉的女子在默默地忙前忙后。她就是苏州工业园区都市社区的文体条线社工——张虹。
2011年8月底,由于工作调动,都市社区原先的文体主任一职空缺了。而此时,正是社区居民参演节目的“旺季”。张虹的群众基础较好,社区主任让原本负责社区计生工作的张虹负责社区文体工作。上任后,她向各个团队的文体指导员虚心学习,熟悉演出的流程,熟悉每个演员的特性,很快成为都市社区文体团队的新“掌门人”。
每次接到演出任务,张虹要帮着置办演出服装和道具,有时还要联系车辆,解决吃饭等问题。去演出现场,她就成了搬運工:搬道具、拿行李;演出开始后,她又成为“看护工”:看好每个居民座位上的衣服包包;演出结束了,她成为免费的专职司机,将年龄偏大的居民一一送回家。这些演员大多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张虹对他们照顾得特别用心,有的时候忙起来她都顾不上吃饭。
很多演出都安排在双休日或晚上。有时,当张虹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时,已经是晚上10点了。年幼的女儿已经入睡。母亲责怪她“家都不管了,也不陪陪女儿”。但张虹只能面带歉意地笑笑,她心里知道,亏欠家人的太多了。
比起家人的埋怨,让张虹感到欣慰的是居民的肯定与支持。无论是什么演出,居民们都积极参与,百分之百投入排练,拿出高质量的节目来展示都市社区的风采。张虹的辛勤付出,居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张虹上中班,陪着团队训练,没时间回家吃晚饭,健身舞队的田阿姨,会悄悄地将一碗热气腾腾的牛肉面送到张虹的办公桌上;时装队高老师去外地演出,偶有闲暇在当地走走,看到有漂亮的丝巾,也会给她捎上一条……而每当看到因为自己的一点点努力而让社区居民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时,张虹就会感到特别踏实,特别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