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春庆
学生在学习初中地理时,需要与他人交流学习。如果学生不具备交流能力,那么在交流时就会出现障碍。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使学生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得到社交能力的训练。
引导学生掌握交流的技巧。教师在引导学生交流时,需要让学生先掌握交流的技巧,这样才能更好地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准确地传达给对方。
以《地球和地球仪》一课的学习为例,如果学生要与他人交流什么是地球仪,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出示交流的实物(包含地球仪本身、地球仪的图片等事物)。教师要让学生了解,在交流时,如果只是在抽象的层面探討事物,对方难以把事物具象化。为了让对方迅速了解自己需要交流的内容,学生可以把要探讨的内容以具象化的方式呈现出来。学生通过出示地球仪说明自己要探讨的对象,对方更能直观地理解。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应用概念来说明这件事物背后的本质,如:“为了便于认识地球,人们仿造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这个模型就是地球仪。”在这里,教师应让学生注意,在探讨概念时,不要出现概念错误,比如不要生造概念,不要错误地说明概念。只有如此,学生才能准确传达自己探讨事物背后的本质。教师需引导学生说明探讨事物的价值和意义,可以应用具体的案例来说明,比如:“我们如果现在想要了解北京在哪里,若手上有一个地球仪,就能够准确找到北京的地理位置,并且能够根据地球仪提供的信息来讨论与之相关的内容。”
引导学生熟悉交流的规则。部分学生在与人交流时,没有掌握交流的规则,导致出现交流的障碍。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界定规则和制定规则出发,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
以《地球的运动》一课的教学过程为例,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小组成员共有三人,每人需要完成一个主题的阐述。学生A说明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昼夜交替与时间差异现象;学生B说明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季节变化与热量差异现象;学生C说明五带划分的界限及各带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制定话语权交替的规则,即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要合理分配交流的时间,不能独占话语权;当一名小组成员探讨话题时,其余的小组成员不能插嘴,要尽量等到小组成员说完自己的话题以后再交流,如果有某位小组成员有重要的问题需要提出,需要举起手。教师要引导学生看到,在交流的过程中需要遵守交流的礼仪。
部分学生没有接受过交流训练,导致他们在与人交流时,或十分自我,或缺乏交流技巧。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建立规则、熟悉规则出发,提高与他人交流的能力。虽然教师只是引导学生在学习时应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交流,但是学生掌握的交流规则,是可以适当地迁移到其他交流环境中使用的。
引导学生优化交流的氛围。当学生掌握了交流的规则以后,教师要引导学生看到,有些学生在学习时,很会活跃气氛,甚至只要有这样的学生存在,整个小组合作的气氛都变得良好。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优化交流的氛围。
例如,在学生讨论前,教师可以让学生看一段学生讨论过程的视频,同时做一些引导。
学生A在交流前,先对大家说:“现在,我们这些小组成员又聚集在一起了!我们今天要怎么办?”其他小组成员一起说:“今天我们也要变得很优秀!”然后,小组成员一起做一个加油的手势后才开始共同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看到,学生A在交流的过程中,非常重视交流的仪式。有时,应用一种仪式,能够让大家重视交流,了解交流的目标和思想等。学生可以运用这种方法调动气氛。
当小组成员B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一个名词的概念时,学生C立即给予他反馈。他们用眼神跟学生B交流,并且竖起了大拇指。在这个部分,教师要引导学生看到,在交流的时候要多看到别人的优点,当别人做出好的成绩时,应给予激励,这有利于优化交流氛围。学生可以应用语言和非语言的方式进行交流反馈。比如学生可以说:“今天你说得很好,特别是逻辑的整理,真是太棒了!我如果来表达,语言可能没有你说得简炼。”在激励他人时,要真诚、言之有物。如果时间有限,教师没有太多时间给予学生语言激励,那么可以应用表情语言、动作来给予反馈,然后在必要的时候,再补充自己的看法。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必须具备一定的交流能力。教师在开展地理教学的时候,应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开展这样的教学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使学生顺利地与他人交流。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盐城市第八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