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岚
拉丁舞起源于拉美文化,舞种较多,每一个舞种都有不同的历史和发展历程,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地传播,深受很多国家人民的喜爱。拉丁舞属于体育舞蹈中的一种,具有较强的竞技性,对舞者的舞蹈技巧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舞者在训练的过程中也难免会出现运动损伤,这样不但会影响训练的进度,甚至会影响到舞者的职业生涯,同时也会使我国体育舞蹈的发展变得缓慢,所以有必要针对可能出现的运动损伤类型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拉丁舞主要是由男舞者和女舞者在特定的音乐背景下,表演自主编排的舞蹈,具有一定的观赏性和竞技性。拉丁舞者想要更好的展示自身的技艺,需要进行长期艰苦的训练,这样才能够实现最终的目标。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很多拉丁舞者自身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因此在训练或是比赛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运动损伤,甚至有可能会发展成永久性損伤。因此对拉丁舞中常见的运动损伤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有效的预防措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拉丁舞中常见的运动损伤
拉丁舞者无论是在训练中还是比赛中,出现运动损伤的部位主要以腰背部、膝盖以及脚踝处为主,主要是因为在跳拉丁舞的过程中,对舞者提出了严格要求,步伐不但要开阔,而且屈膝也要有韧性,最重要的是身体向各个方向的转动都要快速到位,这些舞蹈技术需要有很强的身体核心力量作为支撑,身体核心力量主要源自腰腹部和下肢的共同协调,所以容易出现损伤的部位也集中在脚踝、腰背等部位。
2 拉丁舞中导致运动损伤的原因
2.1 综合身体素质不强
对于舞者来说,综合身体素质包括一般身体素质和专项身体素质,之所以会出现运动损伤,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舞者自身的综合素质不强,导致专项身体素质也没有得到很好的提升,如果在表演或是比赛中出现紧张,会因为自身综合身体素质不够而发生运动损伤事故。
2.2 技术掌握不到位,舞伴之间配合不默契
拉丁舞者如果技术掌握不到位的话,会做出一些错误的动作,而一些错误动作违反了身体结构或器官正常的活动规律,进而会引起自身机体结构的损伤。另外,舞伴之间如果缺少默契的话,很多舞蹈动作都无法保障顺利完成,一旦配合失误,有极大概率会导致舞者出现运动损伤。
2.3 缺少科学的训练方法
充分的热身运动能够帮助舞者将身体由惰性逐渐进入运动状态,为更大强度的运动做好身体准备,这样能够避免由身体惰性状态直接转变为运动状态,能够降低运动损伤的出现。但是也会有部分舞者并没有意识到热身运动的重要性,缺少科学的训练方法,导致运动负荷过大,会造成机体出现疲劳感,这样不但不能提高运动技能,甚至还会导致舞者出现身体损伤,严重的话还可能会摧毁拉丁舞者的运动生涯。
3 预防拉丁舞中常见损伤的措施
3.1 合理安排训练计划,注重提高自身综合身体素质
拉丁舞者需要对自身身体素质做出全面准确的评估,然后根据评估结果制定合理的训练计划;在训练中要注重自身综合身体素质的锻炼,还需要对舞蹈训练手段进行丰富和创新,这样能够在提升舞者身体素质的时候也能够提高舞蹈技术;拉丁舞者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合理调整训练计划,不能出现超负荷、超强度等的问题,这样能够有效避免急性运动损伤的出现。教练员需要做到对拉丁舞者的时刻关注,反复强调安全性问题,注重传授更多有关预防运动损伤的理论和措施,从而提高拉丁舞者的安全意识。
3.2 掌握技术要领,提高舞伴之间的默契度
拉丁舞技术动作中虽然有一些高难度动作,但是完全符合人体运动规律,而且有助于激发舞者的运动潜能,所以教练员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拉丁舞者学习并做到对技术的掌握,除此以外,还要注重培养舞伴之间的默契度,主要包括培养男舞者的引带技术和女舞者的跟随技术,只有两者全都掌握自身的舞蹈技术动作,才能够实现配合默契,并且能够顺利的完成拉丁舞表演,这样能够避免由于配合上的问题而出现运动损伤的情况。
3.3 合理进行热身活动,做好心理情绪调节
拉丁舞者常见的运动损伤主要以急性损伤为主,在训练前根据训练内容进行相应的热身活动,能够有效减低急性损伤的出现。在拉丁舞训练中,具有时间长、强度高以及运动量大等特点,如果没有进行适当的热身活动,身体承受能力难以实现快速的转换,不但会产生疲劳感,而且容易出现运动损伤。训练结束后也需要进行热身活动,目的是为了能够使肢体得到放松,如果训练结束后立刻就休息的话,容易引起肢体酸痛、机体无力等症状,所以要重视热身活动,避免急性损伤的出现。除此以外,拉丁舞者之所以会出现运动损伤,与心理情绪也有一定的关系,如果在比赛中出现情绪紧张或是心理压力过大的话,很有可能会出现失误而导致出现运动损伤,所以教练员需要帮助拉丁舞者做好心理情绪的调节,这样能够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造成拉丁舞者出现运动损伤的原因是多样性的,一旦出现运动损伤,轻则会耽误训练和比赛,严重的话还有可能会影响舞者的舞蹈生涯,所以有必要针对可能出现的运动损伤及时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这样能够有效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为拉丁舞者的舞蹈生涯提供良好的保障。
(作者单位:宜春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