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磊
音乐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我国音乐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为音乐教师的教学观念指引了明确的方向。在日常教学中,音乐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建立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课前导入,吸引眼球
让学生从课间进入课堂,机敏的教师善于用清晰的声音、新奇的内容或是出色的说辞将学生的思绪拉回课堂,抓住学生的心理,发挥开场控制全局的效果。教学过程对于学生而言,是一种心理认知的过程,需要学生从感觉、知觉、记忆等多方面参与课堂。注意力能否集中是其能否正常运行的关键,课前引入就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重要方法之一。巧妙的课前导入可以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在课堂开始就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例如,在讲解《青春与世界联网》时,我先给他们放了一遍《听妈妈的话》,然后问:“你们能听出来这是谁的歌吗?”学生回答:“周杰伦。”我:“看来你们都很喜欢周杰伦呀,那你们还知道他其他什么歌呀?”学生积极地说了他们所知道的周杰伦的歌。周杰伦的歌里有这样的一句词,“长大后我开始明白,为什么我跑得比别人快,飞得比别人高。将来大家看的都是我画的漫画,大家唱的都是我写的歌”,当放到这句歌词时,我按下暂停键,并说:“正值青春的你们也是有理想的,那么今天我们伴随着歌声,带着你们的梦想与世界联网。”再给学生放《青春与世界联网》让学生跟着唱。课前导入《听妈妈的话》既让学生知道了妈妈的不易,又将学生引到了真正要学的曲目上,提高了学生上课的兴趣。
设置问题,激发思考
在课堂教学中设置问题是教师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教学手法,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学内容等因素而设定。教师通过问题的设定,诱导学生的思维方式,激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思维得以深化。问题的设置为的是让学生能参与到课堂中来,学生参与解决问题能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这种主体性贯穿整个学生思考和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学会看见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得出结论的整个过程。教师通过提供不同的材料,可以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教师对问题的设置应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去理解教学内容。如我在讲解《花儿与少年》时,在听歌之前我给他们提出了一个问题:“这首歌比较独特,从头到尾都在用不同的乐器演奏相同的旋律,請认真聆听,每一部分分别是以哪种乐器为主旋律,不同乐器演奏出的旋律有什么不同?”学生在听了几遍后回答说:“有时是用一把小提琴作为主旋律,有时是四把小提琴,有时是一只小号主奏。第一次小提琴音色细亮,让人有心旷神怡的感觉;第二次,音色没有改变,只增加了小提琴的数量,听起来有更强的情绪共鸣。”随着问题被解答,学生跟着教师的步伐,更好地听出音乐中的变化,印象也就加强了。回答教师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更加专注于课堂。
媒体教学,形象生动
传统的音乐教学对于天真活泼、好奇心强的初中生来说难免枯燥,把乐谱写在黑板上,面对文字,学生难以想象出它的律动,也就使学生难以产生学习兴趣;只借助钢琴,学生只能听见声音看不到乐谱,难以形成画面,教学效果也有限。多媒体的引入,以独特的优势改变了这个现状,它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培养鉴赏能力、创设情境,让学生能将看不到的都展现出来,还可以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性。
例如,《铃儿响叮当》这首歌的歌词描绘了一群孩子冒着大风雪,坐在雪橇上,他们的欢声笑语伴着清脆的铃声回响在原野的情境,整首歌向我们表达的就是这群孩子的天真率直、活泼可爱。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这首歌所要抒发的快乐的感觉,我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了这首歌的MV,通过视频的播放既让学生看到歌曲所表达出来的欢乐,又让学生将这首歌的旋律深刻地记在了脑海中,在用钢琴教他们的时候他们也听得非常认真。用多媒体教学能使音乐更生动,也让学生更感兴趣。
总而言之,初中音乐教学应立足于音乐本体,教师应多研究教学方法,让学生将音乐学好。教师应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了解音乐的发展历史,让学生认识到学习音乐也是对他们自己学习生涯很重要的一部分。并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节奏感,以及对音乐基础知识的了解与掌握,不断活跃音乐课堂的氛围,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建湖县汇文实验初中教育集团汇杰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