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教育改革方向的探索

2021-09-10 12:16王刚良
小作家报·教研博览 2021年18期
关键词:素质改革课程

王刚良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对学生的教育问题也被学者们提出来。如何培养出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呢?这是一个很值得深思的问题。同时,小学生课堂教育如何改革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小学课堂;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18-140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活动。随着社会的变迁,教育作为社会的子元素,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变迁;另一方面又因为其独特的功能,影响着社会的发展与变迁。而小学教育是多元教育中最基础的教育,小学教育如何改革,已成为大家所关心的问题。纵观近年国内教育改革,小学教育改革呈现出一派轰轰烈烈的景象,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改革模式,也收到了较大的效果。但从教育的本质、功能、机制去认真分析,不难看出这些改革基本上还停留在局部和表面。教育改革是社会变迁的结果,它必须适合外部社会环境的变化,通过不断调整自身的结构及发展速度和价值观念,从而适应当前社会发展和未来社会的需要。因此,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就成为小学教育改革的重点和趋势。

一、小学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和意义

小学阶段教育处于儿童思想教育的启蒙时期,它是一项奠基工程,具有导向作用,是多元教育中最基础的教育之一。要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必须首先从儿童抓起。小学要给一个人的一生打下全面的、坚实的基础。小学教育如何改革,已成为大家所关心的问题。特别是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教育法》和《教育改革与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颁布施行,教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优先发展教育,加强小学基础教育的观念深入人心。但我们也应清醒的看到当前小学教育改革中出现的种种误区,正在影响制约着基础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对这些误区进行深入的反思,从而找出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克服,对于保证人才的培养,全面贯彻科教兴国战略,使小学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更好的服务于社会,都具有不可忽视的重大意义。

二、建立适合学生发展,培养创新人才的素质教育模式

素质个性化教育就是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的的教育,通常称为“三发展”教育:“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个性发展”。通过五个操作变量达到预期的培养目标。

一是以培养目标为导向,设计素质个性化的教育目标体系。让学生学会学习,提高科学素质;学会关心,提高道德素质;学会创造,提高审美素质;学会服务,提高劳动素质;学会多媒体,提高身心素质;学会做现代人,提高生活素质;以现代化公民素质为导向,培养学生主体性个性品质,即自主性、合作性、创造性、独特性、和谐性。

二是以学科课程改革为切入点,构建开放型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包括改革学科课程、建设活动课程、開发潜在课程和校本活动课程。

三是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构建“自主、合作、创造”的课堂教学模式。其操作规范是:①变革传统的教师职能观和教师行为模式,正确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②变革传统的学生观和学生行为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③改革教学关系,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调控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是以学生为主体,建构班集体的自我教育活动体系。其操作规范是:①以学生为主体设计集体目标,有效建立学生自我教育的动力机制。②建构班集体的自我教育活动体系,开发集体中每个成员的身心素质潜能。③组织交往,优化班集体的人际结构,使集体的每一个成员都得到认可。④指导学生参与民主管理,使集体中每个成员都担当重要的角色。⑤以集体主义为导向,使集体中每个成员的个性得到健康发展。

五是教育模式的改革是素质教育的关键。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非仅仅考试获取高分,为此在教育模式的改变上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开展:首先,在教学内容的课程结构上作调整,注重学生的差异性,可将课程分为三个类型: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其次,在教学方法上,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的网络学习习惯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三、创新教育是小学教育改革的趋势

创新是指创造、传播和应用知识并获取新的经济和社会收益的过程,其核心是知识创新,包括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及其创造性的应用,同时也涉及制度、管理和文化等诸多要素。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能力为主,高学生整体素质的教育。面对21世纪的教育,最重要的是要有观念更新的意识:一是形成一种教育改造的意识,变传统的办学模式为现代办学模式;二是需要一种相对独立的发展意识,使教育系统能够真正相对独立于社会其他部分得以自主发展;三是需要一种开放的意识,使教育系统能够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四是需要一种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意识,教育普及是社会发展的基础,而教育提高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五是需要一种有差异的发展意识,促使教育发展与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形成真正的联系。六是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浓厚的兴趣是学生进行创新活动的源泉,好奇心是学生求新,求异的动力。创新精神和兴趣好奇心有着密切的关系,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学生在创新过程中又产生无穷的兴趣和好奇心。在基础教育阶段,教师在教学中设置新颖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教师引导学生兴趣爱好健康发展,使之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内在动力。七是优化创新教育的环境。学生都有创新的潜能,学校和教师要通过科学的教育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学校积极筹措资金,为学生营造先进、科学、完备、开放的物质环境,学校可设立科技小发明室、小制作室,提供学生们创新活动所需要的材料,配备先进齐全的教学设备和教学仪器,购买丰富的图书,根据学生的需求开放学校实验室、教学仪器设备室,图书馆的资料室等,通过营造创新教育的物质环境,保证学生创新活动顺利开展。

在新时期的教育创新体系中,创新教育理念是灵魂,创新教育制度是保障,创新教育技术是手段,创新校本课程是核心。有了这些教育的超前意识,就能培养出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新人,最终使之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这就是历史赋予人类教育的使命,也是未来小学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张云裳.中小学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阶段[N].中国教育报,2007-10-24.

猜你喜欢
素质改革课程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公关摄影师必备素质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
“改革”就是涨价吗?
自行车的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