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传播视域下的抑郁症报道研究

2021-09-10 07:22任佳慧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13期
关键词:健康传播抑郁症

摘要:抑郁症作为一种重要的公共议题,在近年来备受关注。本文以健康类大V@健康时报近十年来的抑郁症相关报道为研究对象,借助内容分析法进行研究,发现它存在内容数量较少且分布不均、片面报道易形成对抑郁症患者的刻板印象等不足,建议其建立长效的报道机制、加强互动以提升用户黏性、丰富内容与形式等。

关键词:健康传播;抑郁症;健康时报

中图分类号:R749.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3-0168-03

一、引言

抑郁症,一个对我们而言并不算陌生的话题,近年来频频受到关注。在2021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夕,话题#人大代表建议将抑郁症纳入医保#更是登上微博热搜,可见大众的关注度。事实上,不少人正饱受抑郁症的折磨,我国有超过5400万人患抑郁症,占总人口的4.2%,这样庞大的群体需要被关注。

媒体作为大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其对抑郁症的报道会影响到社会对抑郁症以及抑郁症患者的认知和态度。因此,媒体报道的内容、方法以及报道效果尤为重要。

本文以新浪微博@健康时报为研究对象,借助內容分析法对其2012年—2021年6月的抑郁症主题报道进行研究,探析传播的特点及不足,并提出建议,以期改善。

二、健康传播与抑郁症

2003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为“抑郁影响每个人”,世界卫生组织将抑郁症同艾滋病、癌症一起列为21世纪三种重大疾病和预防重点。2017年世界卫生日活动的主题是“共同面对抑郁,共促心理健康”,抑郁症已成为社会和健康传播的重要议题。

以“健康传播”和“抑郁症”为主题在知网搜索,相关文献共26篇。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类研究方向。第一,研究健康传播视域下抑郁症报道的议题建构,如董伟以2000年—2008年我国健康卫生行业报、大众化报纸和党报三类报纸关于抑郁症的报道为研究对象,借助内容分析法,从报道总量、报道议题、报道内容等几个角度考察不同性质的报纸如何呈现和建构抑郁症相关议题[1]。第二,研究抑郁症报道中对患者形象的呈现,并试图探索揭去“污名化”标签的策略。如魏逸茗以南方周末2005年—2018年的抑郁症报道为研究对象,并对四名受访者进行结构性访谈,发现抑郁症患者的弱者形象依然深入人心,提出在报道中采用患者自述的方式以去污名化[2]。第三,策略性研究,探讨如何提升人们对抑郁症的认知。如史松坡通过焦点小组访谈法对广州部分高校学生进行访谈,认为大学生对抑郁症的认知存在问题,其中包括致病因素、治疗理念等多方面,他们还对患者存在偏见,同时提出通过教育模式、机构设置和媒体内容提升大学生对抑郁症的认知的建议[3]。

根据新浪微博在2020年发布的第四季度财务报告,2020年12月微博平均日活跃用户数为2.25亿。作为拥有庞大受众群体的社交媒体,微博具有较大的传播影响力,因此研究微博的健康传播具有一定的意义。此外,当前研究健康传播视域下微博平台的抑郁症话题,多以话题或事件的形式展开,只有一篇以综合类平台@人民日报为研究对象的文献,较少研究专业健康类大V对抑郁症的传播情况。相较于综合类博主,健康类博主对健康信息的传播定位更精准、更具针对性,因此本文以健康类大V@健康时报为研究对象具有一定的意义。

三、研究方法与过程

健康时报由人民日报社主办,微博粉丝数达460万,日阅读量破10万次,在健康类大V中具有一定影响力。因此,本文以@健康时报为研究对象,通过内容分析法,探析其内容传播的特点和不足,并探索发展策略。

截至2021年6月1日,以“抑郁症”为词条搜索@健康时报的全部微博,共获得89条微博,去除仅提到但内容不相关的微博,共获得有效样本59条。内容编码为以下:报道主题、消息来源、报道形式、互动情况。为保证编码的信度,在第一次编码结束后,过一段时间再随机抽取部分样本进行二次编码,前后两次编码采用霍斯提(Holsti)公式计算,结果大于0.9,信度可接受。

(一)报道主题

阅读抑郁症相关微博后,本文将报道主题分为个案、科普和宣传倡议三大类别。其中个案类以抑郁症患者自身经历为主;科普类以抑郁症症状、诊治和现状为主,目的是知识普及;宣传倡议类以抑郁症相关活动资讯和社会倡议为主。

据统计,从2012年到2021年,@健康时报共发布了59条抑郁症主题的微博。其中,个案类主题共10条,占比16.9%;科普类主题共33条,占比56%;宣传倡议类主题共16条,占比27.1%。从数量上看,科普类主题占比最大,可见@健康时报的报道重点在告知阶段。此外,通过阅读科普类主题的微博,发现内容多为自测类,即通过对比抑郁症症状进行自我判断,自测后也无相关说明或是后续报道。

(二)消息来源

本文结合样本将消息来源分为官方媒体、非官方媒体、医学权威机构或权威人士、政府机构、其他。官方媒体指包括原创内容以及转发的其他权威媒体,如人民日报、新华社。抑郁症作为一种精神疾病,与人们的健康息息相关,这导致患者更信任权威信息,这是安全心理的体现。“安全心理”指人们普遍认为权威人物是正确的,包括他们的思想、行为和语言,服从他们代表自己也走向了正确的道路,由此产生安全感,提高自己正确的概率[4]。

据统计,@健康时报报道的消息主要源于三个渠道:官方媒体、非官方媒体和医学权威机构或权威人士。其中,官方媒体共33条,占比56%;非官方媒体13条,占比22%;医学权威机构或权威人士共9条,占比15%;政府机构仅1条,占比2%;其他共3条,占比5%(见图1)。总体看来,来源于官方媒体、医学权威和政府机构的消息占比73%,说明@健康时报的消息来源普遍具有权威性,这对于专业性和权威性要求较高的健康类媒体来说很有必要。

(三)报道形式

报道形式指一篇报道以何种形式呈现,报道形式对传播效果具有很大影响,在保证内容质量的基础上加上适宜的报道形式无疑是锦上添花。本文样本中,报道类型分为纯文字报道和组合报道,组合报道以文字+图片、文字+视频为主。据统计,纯文字的报道仅7条,组合式报道共有52条。相较于纯文字报道,组合式报道中所包含的视频或图片等能够更为直观地呈现内容,简单生动,更具有吸引力,也更符合当下人们的阅读习惯。

(四)互动情况

互动情况指微博的点赞、转发和评论数之和,这不仅可以衡量内容的优劣程度,还能直观反映出用户的互动意愿。根据统计数据(见下表),@健康时报有81.3%的内容互动数不到100次,这对于一个拥有460万粉丝的大V来说是难以想象的,反映了其互动的严重不足。

此外,互动次数还能反映出受众对内容的偏好,并从侧面反映出其内容需求,互动次数越高,说明受众对内容的认可度越高,内容越符合受众的信息需求。分析互动次数300以上的微博,发现互动数最高的两条微博分别是“防治抑郁症,国家提供防治方案”“防治抑郁症的12个处方”,互动次數分别是867次和537次,说明在所有议题中受众更关注抑郁症的防治问题,这也是@健康时报可在后续持续关注的议题。

四、@健康时报存在的不足

通过对@健康时报中抑郁症报道的分析,发现它存在以下不足。

(一)内容重复单一,缺乏吸引力

以科普类主题的报道为例,内容以抑郁症症状、征兆以及如何防治为主,但存在重复现象。或是“旧瓶装新酒”,将已推送过的内容用不同文案或形式重新包装后再次推送,但内容本质上没有区别;或是以转发评论的形式重复推送过往推送的内容;或是不加修改、原封不动地重新推送,且时间间隔较近。大量重复的内容易让用户产生枯燥乏味之感,也暴露出@健康时报相关内容生产动力的不足,长此以往将影响其发展。

(二)未能持续关注抑郁症议题,微博数量较少且分布不均

根据2012—2021年抑郁症报道的数量可知(见图2),@健康时报对抑郁症的关注不够,近10年的时间里报道总量仅59条,平均一年不到6条,且多数年份仅有2~4条,重视程度不够。此外,存在应景式报道之嫌。从图表可以看出,报道频次最多的3个年份为2012年、2019年和2020年,结合具体报道,发现高峰期皆为热点事件出现后或纪念日前后。如2012年转发@人民日报“文艺部徐怀谦因抑郁症跳楼离世”,以及2019年韩国明星崔雪莉自杀后的第二天,此后一段时间,对抑郁症的报道相对比较频繁,而事件热度褪去后,又恢复之前的报道频次。

(三)关于患者的报道较为片面,易让大众对患者形成刻板印象

以个案类主题的报道为例,其中提及的患者,大多以负面形象出现,他们或是备受折磨,或是因病自杀甚至杀人,如“工作狂为父扫墓后情绪崩溃成‘植物人’”“护士因抑郁症压力过大而自杀”等,并列举了大量被抑郁症折磨的名人。本意上是为了强调抑郁症的重要性以唤起大众的关注,但在此报道模式下,“抑郁症”和“自杀”“伤人”之间似乎建立了某种必然联系,营造出了抑郁症的“无可救药性”,这容易导致大众对抑郁症患者产生偏见。自杀倾向仅是抑郁症的症状之一,并不意味着应该成为抑郁症患者的标签,因此媒体报道应注意对患者形象的呈现,警惕负面报道过多。

五、发展策略

针对上述不足,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一)提高对抑郁症议题的关注度,建立长效的报道机制

媒体作为受众了解信息的窗口,应履行作为意见领袖的责任,对抑郁症给予充分的关注,以提高人们对抑郁症的认知,引导人们对抑郁症患者的态度。尤其是健康类媒体,和综合类媒体相比,它们在这方面更具发言权,更应从专业和权威的角度客观、全面地解读相关信息。此外,还应该建立长效的报道机制,持续输出抑郁症相关信息,形成议程,促使更多受众关注这一群体,而不是仅在一些特殊时间出现应景式的报道。

(二)加强互动,提升用户黏性

评论区是传播者和用户进行互动、提供反馈的场所,粉丝对平台的黏性除了与优质的内容紧密相关,还离不开与传播者之间的交流。从评论区看,少有粉丝评论,即便有少量评论,@健康时报的也几乎没有任何反馈,仅有的两个回复也都是表情,没有正面回应粉丝的问题。而优秀的健康内容生产者@丁香医生,他们的团队非常注意和用户之间的互动,微信公众号的留言无论是调侃还是问题大多会得到回复,他们还会在微博评论区对部分热评进行回复,文字温暖治愈,既普及了健康知识,也实现了和粉丝之间的互动,有利于拉近与受众间的关系,更能提升用户黏性。因此,@健康时报可以借鉴@丁香医生,对评论等进行积极回复,还可以收集粉丝在评论区提出的问题,并让专业人士以录制视频等方式统一回复,这样既避免了因回复每条评论而增加工作量,又体现了对粉丝的重视,同时专家回复更显权威与专业。

除此之外,还可以发布相关的话题,设置一定奖励,鼓励人们积极参与话题讨论。@健康时报可以以一名具有专业知识的权威人士作为“主持人”,定期发布抑郁症相关话题,为人们提供一个交流平台。在微博ID的隐藏下,人们可以畅所欲言,患者可以诉说自身经历,释放压力;患者之间也能因相似的经历或体会产生共鸣,互相鼓励,提升交流质量;非患者可以在讨论中增进对抑郁症的了解;同时,权威人士在其中提出专业意见,也能正确指导患者。

(三)丰富内容和形式

对一个优秀的媒体而言,优质的内容和多样的表现形式是必要的,这一点是媒体永恒的追求。

在内容上,首先第一,要提高广度。抑郁症涉及的角度非常广泛,但@健康时报对抑郁症的报道内容比较局限,集中于征兆、症状或是防治手段,如保持心情愉悦等,比较单一且空洞。@健康时报应围绕抑郁症这一报道核心,增加一些更具实用性的内容,如抑郁症的治疗渠道、如何与抑郁症患者相处等,多角度建构抑郁症议题。第二,要加大深度。目前对抑郁症的报道略显浅薄,只是说明抑郁症的征兆等表象问题,没有深入研究抑郁症产生的原因和意义,将结论归结于患者个人,忽视了抑郁症作为社会公共议题背后所牵涉的社会原因。第三,要将眼光聚焦到人身上,要具有同理心和人文关怀精神。抑郁症是一种精神疾病,充分的关心和帮助有利于减轻患者的不适感。在报道中应当增加对患者的关心,少一些生硬刻板的“套话”,多一些生动温暖的文字。第四,多一些正面案例。报道中呈现的抑郁症患者多为受难者、弱者,容易让人们形成刻板印象,去污名化是比较关键的一步。因此,在选取新闻人物及报道点时,要注意把握平衡,增加一些正面案例,尽可能客观、全面地展现抑郁症患者群体的全貌,但也要把握尺度,谨防矫枉过正。第五,合理利用特殊节点,结合社会热点。像每年10月10日的“世界精神卫生日”4月7日的“世界卫生日”以及4月1日各大媒体发起的怀念张国荣的活动,在这些节点人们对抑郁症的关注度相较于平时更高,媒体应在此时加大对抑郁症的报道力度,形成报道矩阵,引起关注。

在形式上,@健康时报多以文字+图片的方式呈现内容,这是目前较为常见的报道方式,欲出新意就需要在图片设计上下功夫。但@健康时报报道中的图片原创性较低,多为从其他官方媒体转发的。同时,图片缺乏设计感,大多是文字的堆砌,字数繁多,导致重点难以突出,可读性较弱,也没有吸引力。因此,可在图片设计时,加入漫画等富有趣味性的元素,既能发挥传递内容的作用,还能让报道更加生动温暖,利于受众接受。

六、結语

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那么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无尽的海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告,这是媒体工作者的职责。抑郁症话题是目前很受关注的公共议题,尤其是社会压力的增大导致抑郁症患者人数的攀升,对于这一群体,大众需要给予更多的包容和理解,这就需要媒体适时加以引导。在抑郁症议题的建构上,媒体工作者要秉持新闻专业理念,深入挖掘,客观全面地报道抑郁症及患者。同时,要不断顺应时代的发展,创新思维和理念,提供更加优质的内容服务,满足受众不断更新的信息需求,以求更加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董伟.健康传播视角下抑郁症报道研究[J].新闻世界,2010(05):91-93.

[2] 魏逸茗.重塑中的抑郁症患者媒介形象——以《南方周末》(2005-2018)抑郁症报道为样本[J].西部学刊,2018(12):5-11.

[3] 史松坡,袁玉琼,罗韵娟.提高大学生对抑郁症认知的健康传播策略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8,9(18):16-17.

[4] 李月琳,王姗姗,阮妹.跨源健康信息搜寻的动机、信息源选择及行为路径[J].情报学报,2021,40(01):77-87.

作者简介:任佳慧(1997—),女,四川眉山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传播学。

猜你喜欢
健康传播抑郁症
健康传播在畜牧兽医实践中的应用探究
基于实践视角的医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新探
三种抗抑郁症药物治疗伴躯体疼痛症状的抑郁症患者的对比研究
对一例因抑郁症有自杀倾向的案例分析
文拉法辛联合米氮平治疗老年抑郁症的效果及安全性
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及安全性
《燕赵都市报》做好健康类新闻的认识与实践
新疆乡镇居民健康信息传播类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