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体做好主题报道探析

2021-09-10 07:22谢芳芳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13期
关键词:传播效果队伍建设

摘要:主流媒體担负守好主阵地、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职责使命,主题报道作为重要报道形式,需着力增强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从而实现传播目的。如何写活大时代的新故事?本文以《厦视新闻》为例,从议题设定、内容创作、形式创新、媒体融合、队伍建设等角度探析如何提高策划及执行水平,提升主题报道传播效果,发挥好舆论宣传的正面引导作用。

关键词:主题报道;策划执行;队伍建设;传播效果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3-0165-03

一、引言

主题报道是主流媒体体现主流意识及责任担当的重要报道形式,其普遍具有的较为明显的严肃性和宣传性,使得记者编辑们在报道时不容易把握。“说教”痕迹太明显的话,难以让观众产生共鸣,事例如果过于“高大上”,则容易让观众敬而远之,从而影响报道的质量和传播效果。因此,主题报道很考验媒体采编人员对题材的驾驭以及采编组织、执行能力。在全民传播、追寻“快餐化”的当下,要做好主题报道,使其具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就要在提升策划水平及执行质量上下功夫,做到既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凸显宏观主题,展现时代变革和精神脉动,又契合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受众,做到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让出新出彩的报道有效发挥出正面导向作用,汇聚起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正能量。本文将以厦门广电集团时政新闻栏目《厦视新闻》为例,进行具体阐述。

二、小切口引出大文章,多元递进深化主题表达

相比宏大叙事,小切口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这是由受众的接受心理决定的。因为它对受众而言是近在咫尺的,能带给人真切的感受。主题报道的主题通常围绕重大时间节点、党委政府中心工作、重大民生关切等方面预先设定,体现时代性、重大性、典型性[1]。例如,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各级各类媒体均集结人力物力,推出主题报道,进行密集传播[2]。如何将数十年的发展成就和亮点经验,以及其中蕴含的启示规律与时代精神浓缩在几篇报道中,且做得好看,让观众爱看,引发共鸣与思考?采编人员要善于从“小”处着眼,化大为小,寻找观众可感可触的小切口,用小事件、小物件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再用理性的逻辑提炼提升宣传主题,通过微观视角带出宏观整体,从而起到突出主题、升华主题的作用。《厦视新闻》的系列报道《“船”起潮涌四十年》是一个较为成功的实践范例。

改革开放40年,哪个事物能够贯穿发展历程,有力见证时代变迁?结合厦门海岛城市、港口城市的特征,《厦视新闻》栏目策划人员在集思广益、查阅大量资料、反复推敲之后,将切入点定位在船舶上。40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厦门200多公里海岸线上往来穿梭的船只,吨位从小变大,数量越来越多,其中有一批具有一定时代背景、有重大历史事件支撑的代表性船舶,它们见证了这座城市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追风逐浪、勇立潮头的沧桑巨变。据此,《厦视新闻》展开策划及采制,最终播出12集报道,包括《沙坡尾的渔歌记忆》《“鹭江”号的历史见证》《集装箱船:经济全球化的使者》《“盛达”轮:打破两岸48年隔阂坚冰》《“厦门”号帆船:乘风破浪 书写中国帆船奇迹》《厦船重工:让“厦门造”航行四海》等。这些报道通过“船”这一载体,向观众讲述了40年来,厦门人民与海为伴、向海而兴的故事。报道没有停留在表面的发展变迁,而是从故事中深入挖掘开拓创新、敢为人先的特区精神和时代内涵,向观众展示了这座城市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开阔胸怀,以及继续破浪前行,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信心决心,让主题得以升华。

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重要部署做好主题报道,更好地服务大局,是主流媒体的职责使命。具有多角度、深层次、宽领域特点的组合报道,是较为常用的主题报道形式[3]。在反映重要工作亮点成就、报道重要新闻事件时,可以综合运用多种体裁和形式的组合报道、关联报道,同时增加评论、记者手记等观点表达,多元化、递进式地促进主题呈现。围绕厦门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厦视新闻》在报道厦门市“三高”企业发展大会、新经济发展大会、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大会等重要产业推进大会时,会前精准预热,会议当天360°挖掘,推出会议新闻、政策解读、成果落地、参会反馈、观察评论、产业成就综述等不同题材的组合式报道,形成整体性,会后则继续跟踪,持续扩大影响力。

这些本地重要会议的主题报道,不仅做到了全方位、多视角,而且有声音、有数字、有观点,形成了舆论场,强化了主题报道的导向作用,为推进产业发展营造了浓厚的社会舆论氛围。

三、鲜活灵动以情动人,做到有温度、优品质

主题报道集新闻与宣传特征于一体,只注重表现主题,完成宣传任务,而忽略新闻规律和受众感受,就容易变成自说自话、自娱自乐,难以感染人心,达到主题报道的传播目的。报道要做到内容过硬,既反映全局,把成就经验、规律启示说透,又贴近社会生活实际,贴近群众,挖掘细节、讲好故事;要善于用精彩鲜活、向上向善的“凡人小事”引发共情,传递可感可触的正能量;要在表现形式、语言表达上多下功夫,努力让报道鲜活灵动,通过真情实感打动人、吸引人,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挖掘细节,以情动人。当下主题报道多采用故事化的叙事方式,要讲好故事,前期必须通过大量深入细致的采访,找到足以打动人心、彰显深刻内涵的细节。在《厦视新闻》围绕“脱贫奔小康”主题推出的系列报道《寻路山海》采制过程中,采编人员先踩点,策划有高度、有深度又切实可行的报道方案,后蹲点宁德赤溪、下党、下岐、霞浦,以及厦门军营、大宅、园博苑、金安等地进行深入挖掘,从宁德到厦门,从老区到特区,前后历时三个月拍摄,最终播发《通途》《碧水》《新路》《民安》《初心》五集报道。这些报道归纳了宁德、厦门两地发展故事中的相关经验,并以大量的细节呈现、案例剖析,使主题表达到位。

宁德赤溪作为中国扶贫第一村,各级各类媒体的报道不计其数,如何在已被“掘地三尺”的典型经验中找到新故事,做出自己的亮点?《厦视新闻》记者正是经过大量细致的采访,出色地完成了报道任务,其中返乡创业青年吴敬早的故事最为生动,令人印象深刻。他趁着脱贫奔小康的契机,从第一辆物流车起步,之后逐步购置了第二辆面包车、第三辆教练车、第四辆商务车。四辆车的这一细节生活气息浓郁,其所代表的发展成就一目了然,直入人心。

着眼“凡人小事”,营造向上向善氛围。普通人是社会的主体,琐碎小事构成了日常生活。平凡人、身边事体现出来的美德对受众而言近在咫尺,能够带给人们真切的感受。厦门是全国文明城市,“文明厦门”“爱心厦门”的主题报道是宣传的一个重点。在2020年7月《厦视新闻》较为密集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报道中,主人公绝大多数是普通市民,事情大部分都是老百姓的身边事,具有很强的贴近性,播出后得到了观众和视听评议员的好评。如《孕妇在BRT站台内突然临盆 众人爱心助力平安产子》报道一名孕妇在BRT厦门北站准备乘车上班时出现临产征兆,站点工作人员快速反应接力救助,把BRT站台休息室变成了“临时产房”,最终孕妇顺利生下孩子,报道里的BRT站务员、保安员、120医护人员等都是平凡岗位上的普通工作者,在突发事件面前,他们都是本能地伸出援手;《两名小伙捐献造血干细胞》报道两名市民在医院接受造血干细胞采集,成为厦门第91例和第92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两名市民都是年轻的厦门人,他们用爱心为病患带去了生的希望。这一位位身边的普通市民,一个个生动的事例,让观众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和满满的正能量。

表现形式要“新”起来。主题报道要达到感染人、影响人的目的,首先要吸引人。创新表现形式,让报道好看,才能吸引受众看下去,看完整。《寻路山海》创新性地采用宁德、厦门双线并行的叙事手法,通过两地发展经验中的共性进行巧妙过渡,行文、编辑手法自然流畅,深刻总结了新思想在两地的生动实践;《“船”起潮涌四十年》运用沙画的形式,最大限度地还原了令人热泪盈眶的瞬间,带领观众在历史与现实中穿梭,在过去与现在的故事中寻迹;为配合金鸡百花电影节宣传而推出的系列报道《光影闽西南 最美取景地》,从经典电影切入,用光影故事结合视听语言,探访闽西南电影取景地,解读电影节理念,体现了宏观性、在地性。

电视是声画结合的艺术,要有强烈的“电视语言”意识,做到画面具体化,语言生活化,用听觉和视觉双重效果的叠加,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画面表达要丰富,不仅要有大气精美的全景图像,也要多用具有典型价值的细节画面、现场声、同期声来凸显主题,特别是在做先进人物的报道时,要用好人物的表情、体态、手势、眼神等细节画面,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要不斷优化画面编辑技巧,讲求节奏,收放自如,让画面、现场、配音、配乐、包装、过渡、留白都恰到好处,形成美感,增强可看性。

在语言表达方面,要平易近人。主题报道多宣传发展成就、典型经验或先进人物,要谨防用力过猛,引起受众的“排异反应”[2]。要改进文风,做到平实、清新。在说成绩时,要避免成为“贴标签”式的工作汇报,要做到既全面准确又留有余地,少一些肯定式的结论和概念,多一些事实和分析,让受众信服;在采访人时,要避免人为表扬拔高,不要空洞表态、豪言壮语,要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展现真情实感,反映优秀品质,让先进人物真正可亲可敬可学。

四、扩大覆盖面,努力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读者在哪里,受众在哪里,宣传报道的触角就要伸向哪里,宣传思想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就要放在哪里。”主题报道作为时政新闻栏目的重头戏,往往会投入较多的人力物力,沿用过去单一的传播途径,是对题材和报道成果的浪费,也难以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最优化。在融媒体时代,要适应分众化、差异化的传播趋势,借助新媒体渠道,在大屏小屏上同时发力,在坚持内容为王的前提下进行碎片化处理,通过多平台、多渠道分发传播。在主题报道策划阶段、记者采访行进过程及后期制作期间,可以通过专家公众意见建议征集、直播、短视频、图文实时推送等手段,提高关注度,增强互动性,营造强大的宣传声势。

由《厦视新闻》记者策划并采制的系列报道《你永远年轻》,通过微信、微博征集与新中国共成长的代表人物,得到厦门市民的积极响应和报名,其中多个人物以其代表性被选中报道,他们中有特区建设者、“英雄小八路”,有造访地球两极的科考人、厦鼓两地的摆渡人,还有归国华侨等等,他们是新中国70年发展变迁的生动注脚;闽西南五市联合推出的《共饮龙江水》《走进闽西南》等大型主题采访活动,在采访启动及行进过程中,通过不间断的直播、图文推送等形式,显著提高了群众的关注度和参与感;《寻路山海》等系列报道配发多个短视频,对新闻素材进行了碎片化再传播。2020年7月,江西出现持续降雨,多地遭受洪涝灾害。7月14日清晨,驻厦部队3700余名官兵集结出征,驰援江西,当晚,《厦视新闻》就播发记者跟随部队在一线发回的采访报道。此外,前方记者和后方新媒体编辑密切配合,快速剪辑制作短视频《闻汛出击!厦门驰援江西抗洪》,在微信、微博、“看厦门”APP、抖音、快手等平台上推送。7月16日,这条短视频被广电总局平台展播,不到8小时全网播放量破5000万,总的访问播放量和点赞数都位居国家广电总局主题宣传月展播平台前列,成为爆款。多平台分发使新闻事件进一步发酵,扩大了影响力和传播力。

五、打造人才梯队,提高策划能力和执行水平

做好主题报道,关键在人。电视主题报道由责编、策划、记者、摄像、播音配音、包装等各环节与各工种协作完成,任何一个环节掉链子,都将影响成片的质量和传播的效果。要通过参与主题报道,不断增强采编人员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培养锻炼一支全面型、专家型、适应新时代新媒体传播规律的采编人才队伍,发挥出“1+1>2”的合力。

增强脚力,就是要广泛开展调查研究,真正走到基层,走到群众中去感受、体验,做到接地气、察民情、知民意,找准报道主题与社会生活、群众关切的结合点。增强眼力,就是要增强观察力、鉴别力、判断力,能够见微知著、明辨是非,发现问题和规律,始终保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增强脑力,就是要勤于学习、善于思考,不断提升政治素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要增强谋篇布局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能从众多新闻素材中提炼出主题思想和深刻道理,不因注重细节而偏离主题,也不为反映整体而忽略细节,将“不容易把握”的报道形式把握得当。脚力、眼力、脑力,最终要呈现在笔力上[4]。增强笔力,就是要不断锤炼“讲好故事”的本领,具备扎实的文字功底,能用平实的语言把事情讲清楚,把复杂的道理解释得简单明了,把抽象的事物解读得形象具体,让群众喜闻乐见。

新闻传播是实践之学,“四力”的高低要由实践来检验[5]。2021年春节,在鼓励就地过年的大背景下,《厦视新闻》推出《新春走基层·就地过年暖在八闽》专栏,记者按照“不停工”“有保障”“有温暖”三个部分,深入社区乡村、企业、防疫一线、重点项目施工现场等地蹲点采访,将镜头对准平凡岗位的“打工人”。祖籍重庆的留厦务工夫妻、重点工程的安全管理员、集装箱船舶代理、防疫物资生产企业的机修工……记者通过娓娓道来的方式,讲述了各行各业留厦过年职工的拼搏故事,以及他们对远方家人的思念与祝福、对春暖花开疫情散去的期待,烘托出普通劳动者拼搏奋斗的精神和在厦过年的幸福感、归属感。“这是大家一起要面对的困难”“在厦门也挺好的”“留下来可以多挣一点钱”等朴实的话语,引发了观众的共情。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厦视新闻》推出系列报道《追寻》,这一系列历时两个月策劃、采制,五路记者分赴龙岩、三明、漳州、泉州及厦门,深入十多个红色纪念地进行实景拍摄,采访红军后代、党史专家。报道不只是回顾历史,讲述红色故事,还带着问题,比如信仰为何从这里萌发、信念为何从这里启航、革命老区为什么红旗不倒、我们应该汲取怎样的信心砥砺前行等进行采访,与观众分享在寻求答案过程中的感悟与思考,体现了“追寻”的主题。

六、结语

在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时代,主流媒体要坚守阵地,发挥内容创作优势,创新方法手段,在不断提升主题报道质量和传播效果上下功夫,提升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影响力、引导力、公信力,汇聚起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正能量。

参考文献:

[1] 王丽,常路杰.电视新闻主题报道“故事化”的策划与表达[J].中国记者,2020(06):64-68.

[2] 张涛甫.记录新时代,主题报道当有新作为[J].新闻战线,2018(09):66-68.

[3] 陈曦,朱升伟.巧打组合拳,让“1+1>2”——浅谈重大主题报道如何谋篇布局[J].传媒评论,2018(01):87-88.

[4] 渠峰.锤炼“四力”:以笔力见“真章”[J].视听界,2021(03):108-110.

[5] 李芸.锤炼脚力眼力脑力笔力 把“四力”融入媒体融合全过程[J].新闻战线,2019(13):8-10.

作者简介:谢芳芳(1977—),女,福建福鼎人,本科,记者,研究方向:时政新闻报道。

猜你喜欢
传播效果队伍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传播的渠道与效果研究
线索与议程设置:提高党报传播力引导力的切入点
明星微博在社会公益活动中的传播功能与效果研究
企业微信生态圈的信息传播机制及效果分析
探究如何加强项目政工干部队伍的建设
做好四个结合强化基层政工干部队伍建设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研究
论加强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