郜美
一、游戏背景
幼儿园的沙水区是小朋友们非常喜欢的一块场地,不管是自由游戏的时间还是放学,都有孩子们玩耍的身影,这个案例就发生在孩子们玩沙过程中的偶然一件事。
二、案例描述
(一)场景一
沙水区,彤彤和几个小朋友正在用铲子挖沙坑,他们一边挖一边说:“我们来比赛吧,看看谁挖的坑最大?”“好呀,我一定比你挖的大”,小朋友们纷纷附和。于是一场挖坑大赛开始了,不一会儿他们就挖了几个沙坑出来。彤彤说:“你们看,我挖的坑最深”,马上菲菲也说:“我挖的最大,你看我的洞口比你的大”,“我的最大……”“我的最大……”大家都觉得自己挖的坑最大,开始争执起来。乐乐跑过来说:“老师,你说我们谁挖的坑最大?”
教师指导:
我看看了他们挖的坑说:“我也看不出来谁挖的最大,不如我们想办法测量一下吧!”“好呀”大家纷纷同意。“那用什么来测量呢?”我又问。“用尺子量”洋洋首先提议。于是,我找来尺子,让他们自己尝试去测量。
(二)场景二
他们开始用尺子测量沙坑,有的测量沙坑的深度,有的测量沙坑洞口的宽度(直径),但是问题又出现了,由于大家挖的沙坑形状都不一样,有的洞口大但不够深,有的很深但是洞口很小,单纯靠对比深度和宽度(直径)都是解决不了问题,小朋友们觉得这样比较不出谁的沙坑大,他们又向我抛来求助的目光。
教师指导:
我从沙坑旁拿起一大一小两个水桶问:“你们说这两个桶哪个大,哪个小?”小朋友们都指向容积大的那一个。“你怎么知道它更大?”我又问,小宝说:“因为它装的水更多”,我笑着看着他们,“那你们想到更好的测量沙坑的办法了吗?”“我们可以往沙坑里倒水,哪个装得多哪个沙坑就大”小宝最先想到了办法。
(三)场景三
小朋友们开始拿起水桶,到水龙头接水倒到沙坑里,一桶、两桶、三桶……沙坑似乎是个无底洞,水刚倒进去就渗下去了,坑里始终没有水,游戏又遇到了麻烦。
教师指导:
我问:“怎么样才能让水不渗下去,装在沙坑里?”
(四)場景四
小朋友们开始去教室里找材料,东东拿起了小纸箱、贝儿拿来了瓶子但是想了想又都放了回去。彤彤来到洗手间看到垃圾桶……她似乎想到了什么,走过来跟我说:“老师,可以给我一个塑料袋吗?”我到储物柜拿了两个塑料袋给她。她立刻跑出去,把塑料袋打开放进沙坑里,然后用桶装上水又倒进塑料袋……一会儿沙坑里的塑料袋被装满,她小心翼翼地将塑料袋拿出来,兴奋地说:“老师你看,我的沙坑就是这么大。”小朋友们看到后也纷纷学着彤彤的样子,用塑料袋装水,一会儿他们都举着装有水的塑料袋说他们的沙坑就是这么大。他们开始比较装水的塑料袋大小,很快就有了结果。但是,一边的乐乐和妞妞又因为塑料袋的大小争执起来,他们都说自己袋子里的水更多些。
教师指导:
“怎么才能知道他们袋子里的水谁的更多?”,小朋友们说“去称一下就知道了,谁的重谁的水就多。”
(五)场景五
我带着他们来到幼儿园的食堂找来称,帮他们把塑料口袋系紧封死,放在称上称重,结果乐乐口袋里的水更重,小朋友们都笑了,原来乐乐挖的坑更大。游戏的最后谁挖的坑更大已经不再重要,孩子们在探索中得到的快乐,远超过比赛的结果。
(六)游戏的总结与延伸
游戏结束后,回到教室我告诉小朋友们,我们刚才用水测量出来的是沙坑的容积,也就是它能容纳的水越多、越重,就证明它越大,你们今天回家再和爸爸妈妈去讨论,也可以上网查一查资料,还可以用什么办法测量沙坑的大小?
第二天,小宝早上一来就跑来跟我说“老师,我想到更好的办法测量沙坑了,我们可以把挖出来的沙子装进盒子里,谁挖出来的沙子多,挖出来的沙子重,谁的沙坑就越大!”。于是,新的探索又开始了……游戏永远不会结束,孩子们探索的脚步也永远不会停止,也许这就是游戏真正的意义所在。
三、分析与反思
这个案例是幼儿在游戏中偶然的一次争论引发的,教师在随机处理幼儿的纠纷时没有一下子给出答案到底谁的沙坑大,而是引导幼儿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孩子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尝试了多种办法,一次又一次地遇到难题,但是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和启发,激发了孩子探索的欲望,指引了游戏发展的方向,促使游戏继续发展生成。虽然说幼儿的自主游戏是孩子们自主、自发的行为,但是并不代表教师完全不管,适当的干预与引导,更能激发孩子的主动学习与探索,幼儿正是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不断地探索中获得经验,得到发展。
在这个游戏中,孩子们学会的是“容积的概念”?“容积与质量的关系” ?还是“质量的守恒”?都不是,但是也许在未来初中的某一节物理课上他们会恍然大悟,想起童年的这一次游戏,我们的学习不都是这样一次又一次经验的积累吗?
四川省攀枝花市实验幼儿园 617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