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建构主义视域下的实践育人路径探析

2021-09-10 07:22廖伟聪肖向东
关键词:建构主义建构育人

廖伟聪 肖向东

基于人的学习是知识社会协商的逻辑起点,社会建构主义强调个人的知识形成过程,是与他人、社会的动态互动过程,个体在这个社会过程中发挥主体能动性来建构知识,并生成自己的经验和解释框架,继而建构自己看待外部世界的观念。如今,社会建构主义对教育领域的影响和重要性正逐渐拓展它的适用范畴,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已不适应新时期培育学生的多途径需求。根据知识建构特点,从思想政治教育视野出发,尝试以实践的维度来重构教学理念与过程,以一种开放协作系统的育人模式打开学生认知结构的“黑箱”,探讨在专业课堂教学外一条有效的路径补充,即基于社会建构主义逻辑的实践途径,以高度的人文省思回应实践过程中的育人功用问题,引领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

社会建构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医学人文

人类与其他动物的差异在于文化,人类创造了文明,在历史演进中创造社会系统,人能了解自己所建构的一切。康德从古典哲学主义路径出发揭示认识的双向性,人自出世后便努力观察世界,在建构世界的同时也在认识、创造着本体自身。人的理性觉醒诱发了将自身嵌入社会关系中的行为,在好奇心的驱动下,采取的社会行动过程便将学习与不确定性情境的探索联系在一起,给自由场域下的可能性提供了可想象的弹性空间,激励并指导着人在探索中不断前进。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建构主义思想进一步拓展并被应用于课堂教授方面。皮亚杰把人本身体视为一种整体结构,而结构便是在建构中形成的,即人在追求新知识的过程中总能通过“同化与顺应”的自我调节维持一种学习的平衡。此外,个体的经验建构和社会共享过程是不可分离的,显然这时已经有社会建构主义的趋向。他强调知识应用的情境性,如果仅靠已有知识不足以解决问题,则需要针对实际情况对固有知识进行重建,并且通过一些实践活动或社会交往形式,使学生在真实的体验中感知和学习。换言之,学习不应囿于教条式的掌握,需把握其不同情境下的复杂变化,推动教学理论的改革,创设学习情境,鼓励学生在获取智慧的过程中能够主动参与社会过程以进行价值建构。

依靠社会建构主义范式可以较好地认识学习型社会发展的规律。一个学界共识是,某些领域的知识是社会实践、社会制度的产物,或者相关社会群体互动和协商的结果。从普遍性的哲学视野到被泛化的世界观,社会建构被用于解释越来越多的现象,应用于不断延伸的领域,如知识的获得、城市的教育等,当个人进行主体意义的建构与社会相适应时,才更具发展潜力。

在马克思理论体系中,人非固有抽象物,从现实性上看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突出人的主体性,在社会建构主义理论框架下,个体是在与社会进行对话和互动中建构知识,显然这两种范式具有某种趋同性,并延伸至教育领域发挥出指导教学改革的重要作用。就此看来,知识不是由受教育者被动获得的,而是认知主体通过参与广泛的共同活动、积极与社会进行“对话”后的共识结果,并将结果内化为知识和策略。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实践活动作为理论教学的辅助,符合其外生逻辑,即可以由受教育者组成学习共同体开展集体行动,并在相互作用中建构知识体系和寻找价值意义。实践教学具有开放性,借助创设的教育情境,每位学习者会调动头脑中已有的认知结构和知识经验来应对新问题,并成立学习共同体(如学习型小组、实践团队等)展开协作、互相沟通,在讨论、分析和解决问题中建构方法体系,推动知识的有效生成。因此,社会建构主义的知识学习观和教学观,被广泛应用到教学育人实践中,并生成多种教学模式:

圖1  几种社会建构主义教学模式

作为西方主流的教学理论,社会建构主义也对我国的实践教学模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符合我国在教育理念中所强调的“以学生为中心、以本为本”原则,其蕴含的主动性、情境性、社会性意蕴对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更是具有较强的可借鉴性和可操作性,对于推进学生的素质教育也极具指向意义,以该理论范式来审视教学路径和育人逻辑,想必具有启发性。

存在主义者萨特曾说过,人类通过自由意志的行动建构其自身。社会建构主义亦把人理解为自我建构,该理论范式把人的理解转向了充满辩证法的实践,从实践辩证法的角度来理解人本身。从历史的视角出发,人类在共同生活中交流和验证着各自对世界的理解,不断通过讨论、协商的方式,重构着对世界的观点;从实践的维度来看,以知识为中心,社会成员在社会实践中认识世界、了解自我,并生产和传承人类的知识,而具体的实践过程以及效用也推进着知识的演化。将该理念应用在思想政治实践教学上,则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注重社会情境教学,以此来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和共生。

(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特点与困境

传统的教学观念把学习简单看成知识由教师到学生的传递和灌输过程,是单向度的渠道,低估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教师在“传道受业”过程中更加关注的是专业知识结构的研究,倾向于以认知上的“黑箱”视角来看待学生的理解过程,一定程度上容易造致育人导向的偏离。建构主义范式揭示了知识结构和学生认知存在的差异,并指出:教学本质不在于知识传授,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构建、发展学生认知结构的复杂过程。

思想政治教育在于塑造正确的价值导向,其教学目标与方向可概括成三方面:一为传授知识,二是能力培养,三乃价值观教育。在全球化的现代社会中,不同文明文化间的交流日趋紧密,多元价值的碰撞给予社会人更多的价值选择,尤其对正处于“拔节孕穗期”的青年学子而言,更容易受到外来意识形态的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容易削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主导地位,则培养学生提高明辨是非、正向价值判断的思维显得极其必要。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就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显然,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上,以知识教育和能力教育为依托,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阐发,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旨在帮助学生成长成才。

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在于采用传统行为主义的教学方法,将本应定性为价值观教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简单定性为知识教育课,过多地将学生作为知识容器来采取灌输教育,容易忽视学生的主体创造性。归因于双向角色而言,一方面,学生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逆反心理,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不重视乃至不认可的态度;另一方面,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所采取的教学方式多为单一枯燥,学生负面情绪的反弹会挫伤教师积极性,长此以往容易产生职业倦怠。高校是为社会输送人才的育人机构,大学生群体是未来建设富强中国的中坚力量,政治素养的高低也决定了其是否秉持着正确的国家观念、民族观念。因此,改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理念和育人方式,培养新时代具有过硬政治素质、高度家国情怀的青年大学生具有紧迫的时代性。

(二)社会建构理论指向的实践育人逻辑

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与理论教学互补,共同承载着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教育任务。就思想政治教育设立实践环节的初心而言,是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在行动中进行自我价值的塑造,这和社会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存在共通之处。结合我校医学生在长期实践教学中的医德培育经验,借鉴这一理论范式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进行探讨,以高度的人文反思回应医学生的成长培养和价值重构问题。据此,与思想政治教育契合的社会建构指向下的实践育人路径可以概括有三重逻辑:

1.以学习者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自觉性

社会建构主义强调在一定的社会情境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则起到支架的作用以支持学生的学习。换言之,知识并非单向的传授,更重要的是由学生发挥主动性,在教师的帮助下进行知识意义的建构,即在学习中透过现象看本质,从知识的表面深挖内在的规律,并生成自己经验、智慧的过程。因此,学生需要承担自我管理的责任,基于自身与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多提问、多思考和多理解。大学生群体是具有一定逻辑思维和理性思考能力的,面临新问题的时候,他们会根据已有的经验来应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建构自己的多元知识体系。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中,尊崇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在社会实践中可以促进学生了解社会,增长见识。大学生的主体作用首要是自我意识的认知和觉醒,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对于学习成长具有不可估量作用。因此,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将个体创造性的发挥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进行融合,让学生能够自我服务、自我学习,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深化教育教学的效用。

2.以合作为导向,重构教学双向关系

社会建构主义教育观将教学过程视为教师和学生对知识意义共同合作建构的过程。教师的作用就是要从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并且积极参与到学生关于知识的建构当中去,而教师自身也应该是一个学习者,所谓好的学习不是来自教师找到好的教学方法,而是来自给学习者更好的机会去建构知识。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创造有利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热情和思维,如将日常生活引入学习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协商等方式,在原先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同化新知识,与社会的互动中建构知识的意义。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框架下,社会建构主义的适用也不失其生命力,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在于指导实践,而为了弥补理论教学的不足,加入实践环节有利于与时俱进,着眼于现实问题,保证不与外界脱节,社会建构主义提供的实践观给予了很好的指向,两种范式并不冲突,反而起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3.以共同愿景为追求,组建学习共同体

社会发展不断建构关于“学习”新的价值,揭示学习的社会属性、实践本质。社会建构主义主张将真实的情境和实践引入到教学中,由于个体的差异性,不同的个体基于自身的理解来看待问题,则通过沟通合作来推动形成学习共同体,超越自身的知识约束以追求更新颖、深层次的体悟。因此,鼓励学习者向着一个共同愿景或关注点,致力于解决某问题或为了某个主题共同投入热情,在完成目标中不断相互协商共进,同时不断发展自身的知识才干。回归到教学实践中,学生之间组成一个团队,在讨论交流的时候,成员们可以从中分享观点、互相启发,共同完成学习任务。高校所需要做的,便是努力创设一个有利的学习情境,强化平台建设,满足师生多方位的学习需求,推动弹性的、动态的空间教学,這也体现着学习型社会建设的要求,顺应着共商共建共享的社会发展模式。

就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单向输入已经不适应现代化的教学,在双向的教学互动中,师生在实践过程中可以一起学习、成长,有效地维持一种主动学习与教学指导之间的平衡,符合以学生为中心、以合作为导向的教学观,并以学习共同体为载体,构成了实践育人的建构逻辑,深刻影响着国内当下的教学理念与模式,尤其是指导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体系的建构,响应“课程思政”的改革进路,帮助学生们树立政治意识,引导学生在实践中通过接触社会、亲身体验、自主学习来获得价值判断和行为抉择能力。

社会建构主义关于教与学的理论对思想政治实践教学提供了新的视野和启发:学生是实践教学过程的中心,教师是有限的参与者、合格的引导者,在具体的社会情境中完成知识意义与个人价值的建构。如今社会正在走向更具深度的开放性,学科之间的边界正在变得模糊,人文教育领域兴起的建构主义思潮也在影响着教育领域对知识获得理念的重构。对于医学教育而言,技术至上主义不可取,精湛技术与人文涵养并重更符合新时代医学人才培养的本质需求,对于医学伦理的审视、医患关系的重塑都具有前瞻意义。在当前国内“大思政”格局的环境下,将思想政治教育延伸到医学学科领域,为全方位育人提供了条件,也推动着“思政+”的跨学科教学合作模式,拓展实践育人的领域,在思想上不断深化对医学人文精神教育的认识,也在实践中不懈探索医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实效途径。

(一)激发学生主体意识,促进知识意义内生化

学习动机是思想政治实践教学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对于医学生而言,应以慈心仁术为信念,视救死扶伤为职业精神。然而,近些年来不时发生的医患矛盾、暴力伤医事件在一定程度上挫伤医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积极性,对其思想观念、生涯规划造成了不良影响。社会建构主义强调社会状态下学习者主动促进知识的内生。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要从理论对学生进行核心价值的引领,更要从实践层面来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融社会现实于人文教育中,引导医学生以主人翁态度在一定的社会情境中深入了解医患关系,并在亲身体验中将所学知识内化成遵循医德的人文关怀。

我校坚持以学生为本,秉持着“厚植爱心 化育医德”学生工作理念,构建医学人文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跨学科协作实践教学模式,推动专业实践与思想政治工作实践的结合,积极拓展“专业+实践”新格局,构建“思政+人文”协同育人模式,鼓励学生融入社会,在老师的带领指引下,在学生的热情参与下,开展形式丰富的“医学人文”主题实践项目,即通过开展融合专业特色的社会实践活动,如:生命教育、乡村医生项目、医疗卫生主题调研等,将医学生的医德教育具像化,力图使具体实践中每一个环节都涉及人文关怀,让学生在待人接物中提升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能够发挥所学,激发对生命的感悟,弘扬正心善举。

(二)强化教师引导者角色,深化教师角色转型

在信息爆炸的现代化社会,学生群体汲取信息、自主学习的能力大为增强,相应地要求教师能够转变角色,不必给予学生过载的知识信息,而更多是训练学生分析信息、整合知识的能力,这符合以学生为主体、又肯定教师引导作用的建构逻辑。在实践课堂上,教师在有限的参与中主要是通过给定学习目标和方向,在过程中引导学生自行积极探索、分阶段完成学习任务,并在总结阶段深化学生知识建构的意义,升华学生的价值思维。在我校医学生的实践教学阶段,依赖辅导员(思政教师)、班主任(专业教师)担任指导教师,以医学问题意识为指向,围绕教学目标,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组建学习共同体,自行设计、拟定实践方案,根据方案的可行性和不足给予建议指导。在将方案落地落实、外出实践阶段,此时的场景非校内课堂而是社会环境,则一位教师对应一支队伍,指导团队成员充分参与每一个环节,针对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协调、解答,帮助克服困难,训练抗压能力,最后在完成阶段进行理论上的提炼总结,提高学生对医学专业的进一步认识、对医学与社会的关系进一步思考,从而在社会教学情境中实现实践教学模式的规范化。

(三)开展“共商共建”式学习,推动知识“共生共享”

社会建构主义提倡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增长知识,则在实践教学中,依据共同体理念,由学生围绕同一目标、课题自主组建学习团队,开展合作、协商,在“讨价还价”的思想碰撞中深化理解和认识,以最终共同建构知识、达成共识,共同进步。医学是关于人的学科,从学生踏入医学领域而言,便需要接受敬重生命的人文教育,我校醫学生在开学典礼上都会进行授袍和宣誓仪式,在解剖课上面向“无语体师”进行默哀致敬,借以集体参与的庄重仪式感助长学生的职业情感;利用假期时间,在学院的组织下开展丰富多彩的医学人文社会实践活动,组建多支实践队伍奔赴全国各地尤其是基层地区开展活动,如:在基层社区诊所记录医生的一天,体悟医生的情怀和患者的信任,思考从医的意义;前往红色革命圣地,在医疗扶贫中涵养医学生的人文情怀,学习和发扬“红医精神”,做到不忘医者初心,牢记责任使命;到乡镇地区调研当地医疗卫生、居民健康状况,在数据和访谈的过程中感受国家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走访古今医学大家之地,探寻中华医学文化,在所见所闻中记录好中华医者故事,将家国情怀内化于心。在社会实践中,学生所遇到的人、所做的事更具有现实针对性,既构建着自身的知识,也重塑着自身的政治观念和道德规范,在团队建设中锻炼了合作协商能力,促进知识、意义和价值的共生。从参与实践的学生访谈中可以窥见其思想观念的变化:

图2  访谈对象(参与实践的学生)的感悟

通过多样化、立体化的实践教学过程将价值观念和职业理念内化为自身的思维模式,逐渐形成医学生的行为规则,指引医学生的日常活动。在共同目标的牵引下,教师与学生们组成学习共同体,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教师率先垂范践行“知行合一”思想理念,带领学生们将医学人文素养融入日常生活中,而参与的学生们能够发挥所学,自我管理,注重沟通协商,得到了一次难得的自我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实践课机会,收获了宝贵的成长经验。

实践育人路径,符合知识与意义建构的一种教育活动,既具有为社会服务的职能,也能够促进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具有个体意义上的个性价值,更具有社会性质的一般价值。用社会建构主义理论来指导思想政治教学实践的开展,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过程,树立学生主体意识,让学生们在真实的社会实践中探究現实问题,验证所学理论,帮助其主动建构正确的行为观念。医学生是国家公共卫生事业的重要人才资源,以医者仁心为培养方向,以思想政治为主导,融入医学人文的实践育人理念亦遵循着人的心理结构形成规律,在医学生的品德信念和人文素养形成发展过程中,起到观念和行为之间的桥梁作用,有助于将实践教育活动中学习、感悟的人文知识内生转化为人文精神。作为高等学校培育人才教学体系的重要环节,实践育人模式符合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并将两者有机联系起来,基于实践来实现教学上的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对于学生全面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借助实践的力量,挖掘现象本质,把握背后规律,在社会过程中将认识世界的结果演化为改善现实的成果,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当然,社会建构主义作为一种理论范式,指引着我们探索教学育人的模式,实践作为一条育人的有效路径,也在不停地调适中,以适应教育的最终目标。

[1](意)维柯.新科学[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6:398.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60.

[3]Matthews,M. R, Construcivism and science eduction: A further appraisal[J].Journal of Science Eduction and Teaching,2002(2):121-122.

[4]麻彦坤.社会建构论心理学对维果茨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J].心理科学进展.2006(1):154-160.

[5]安维复.科学哲学新进展—从证实到建构[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1:138.

[6]闵绪国,徐仲伟.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视阈中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1):53-55.

[7]刘保,肖峰著.社会建构主义—一种新的哲学范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10):30.

[8]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01).

[9]刘国习.建构主义视域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9(03):87-89.

[10](美)莱斯利·斯特弗,杰里·盖尔.教育中的建构主义[M].高文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9):269.

[11]高文,徐斌艳,吴刚.建构主义教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2):74.

[12]刘璇.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建设研究[D].南京:南京医科大学,2019.

责任编辑  牛志鹏

猜你喜欢
建构主义建构育人
多元建构,让研究深度发生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计算机教育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旁批: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语文助读抓手——以统编初中教材为例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
DiscussiononBusinessEnglishLearningBasedonTheoryofConstructivism